返乡青年创业事迹7篇

时间:2023-10-22 16:03:59 分类:工作报告

在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突出人物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采,通过写事迹材料来展现人物与困难抗争的决心与信心,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返乡青年创业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7篇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1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实现了开门红,生产汉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实现产值300万元,并在西乡县“赛茶节”上获得“汉中仙豪”银奖和“汉中炒青”银奖两项殊荣,其产品更是远销汉中、西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的道理,要想寻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水平、做大产业创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茶树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补栽补种,注重绿色环保无公害化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多次聘请专家技术人员进场指导,严格按照茶叶加工环节各个流程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浅尝辄止不是梁秋华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的目标。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资添置新设备,分档次加工制作出适应各个消费层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户四季有收入”的目标,年底再承包200亩茶园,争取亩平均收入达到4000元,依托“西汉高速”和“十天高速”

连接线地域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品茶餐饮娱乐于一体的茶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早日打入全国市场作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户茶农年增加收入约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为当地初具规模的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为县镇实用技术骨干人才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2

姚海定、男、布依族、1976年10月5日出生、中共党员、蔗香镇蔗香村计生协会会长、蔗香镇创业致富带头人。

每当火龙果开花挂果季节,蔗香公路低码头渡口,增添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沿路水泥桩上红、黄、白花相争艳,鳞形果球红沿线,这就是蔗香火龙果。

蔗香渡口路口100亩的火龙果是姚海定于2011年2月份引进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姚海定1997年和村里的青年,一起南下广东打工,在东莞街口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工厂效益不太好,薪水少,家里有老有小需要照顾,他寻思着打工不是他的出路,1999年他结束了打工生涯。两年后返乡,接着龙滩库区移民开始,家乡的拆迁有序地开展,几年后移民建房建好,家人安居乐业。他就开始寻思找发展致富路子,正当他寻思无路之时,恰逢省农科院到蔗香调研,并组织培训亚热带水果种植技术,姚海定第一个踊先报名,在培训期间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决定在码头路口处实施100亩火龙果种植示范。

培训结束,他就带着家人所有劳动力上山,砍草、挖坑整地,联系果苗,他坚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按老师教的种植技术程序逐一进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00亩的火龙果示范基地现在人们的眼前。不知情的过路人,看到码头公路上下,栽有整齐序的一根根水泥柱,不知有人在干啥?后经了解,才知道是蔗香姚海定在栽火龙果。

俗话说“种庄稼、三分种七分管“,为了确保示范成功,姚海定在地头建一个临时工棚,在果园内认真抓好管理,种耕除草,浇水施肥。夜间又作人工授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终于在2013年6月火龙果熟了,蔗香第一家火龙果开始上市。在当地,他的举动传为佳话。

从那时起,他带动村里的几家农户栽起了火龙果,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政策扶持越来越好,罗甸县有人来蔗香投资种植火龙果,有人在成立火龙果种植合作社,也有单户种植,他知道这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好机会,他坚定:只要肯学、肯想、肯干,致富小康不会是梦。蔗香的火龙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初步形成了一项新的产业,奔赴同步小康致富路,他是群众“领头雁”。

据统计,目前全镇共有5家种植合作社,有13家单户种植共计2350亩,年总产值1133万元,镇政府也把火龙果项目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抓。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3

一、知耻后勇

戴学济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多,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有一次,妈妈要去喝喜酒,戴学济硬是要求妈妈带他去,可他实在找不出一件像样的衣服,妈妈没办法只能向邻居借。但是那件衣服很宽大,瘦弱的小学济穿在身上显得很滑稽,这让他在宴席上受到很多小孩子的嘲讽。还有一件事也让他无法忘怀――那时候他读书的学校是只有孤儿才可以免交学费的。可是戴学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于是也申请了免交学费。有一天一个不知道情况的老师看到免交学费的名单上有戴学济的名字便问他:"你也是孤儿啊?"

两件不一样的事情,相同的却是那样一份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尴尬与酸楚。于是,戴学济从小就告诉自己:"我要跳出农门,做个有出息的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在他读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河边钓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到了读大学的时候,他通过竞争,成为学校一个由学生自主经营的服务部的第二任经理,经营一些生活用品,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在经商方面的才能开始显现出来。

二、激情创业

戴学济说创业要有激情。一个人一旦有了激情便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战斗力。他便是凭着一股创业的激情才开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赚到了人生的一桶桶金。

2000年党的十五大提出对国企进行战略调整,抓大放小,刚好此时茂名城建局下属的城建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于经营不善,负债累累,面临破产。政府想办法为这个企业寻找出路,联系了很多民营企业家,但没有人敢接这个烂摊子。戴学济经过市场调查,认为房地产发展空间很大,便决定兼并这个企业,别人不敢吃的螃蟹,他来吃。他的这种行为再次遭到了身边人的质疑,但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大胆改革,广揽人才,奋力拼搏,终于把一个负债4000多万的公司发展成为粤西拥有国家二级房地产开发资质的民营企业。戴学济开玩笑地说,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开发房地产的空间或许也是有限的,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开发自己的脑筋,积极思考,总会成功。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4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返乡流动党员汪云龙表示,xx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xx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5

旭日东升,霞光璀璨,秀木繁茂,青山苍翠,在西乡县××乡黄泥池村委会旁,伴随着拉饲料、拉生猪、拉猪粪车辆的进进出出和肉猪、仔猪觅食相互撕咬的嘈杂声,这个生猪养殖场又迎来了新的一天,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整个养猪场占地3亩,建筑面积xx平方米,各类猪栏舍圈30间,养有肉猪150多头,场内设施完备,管理科学,这便是返乡党员××的熙坤生猪养殖场。

涉世之初,外出打工学本领

xx年,××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只好中断学业,在家务农,看着同龄孩子进城继续读书,××感到对贫寒的苦恼和无奈,多少个夜晚辗转难眠,年少的心灵倍感折磨。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xx年6月,18岁的××南下深圳打工。在深圳他做过建筑工人,在五金厂当过电焊工,在生猪养殖场当过养猪工人……,繁华的都市里,他虽然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工作,可是对每样工作都勤勤恳恳,任网劳任怨,加上他头脑灵活,虚心好学,不断地实践总结,在外打工期间学会了建筑、电焊等手艺,尤其是掌握了一些生猪养殖技术,练就了一身致富本领。

返乡创业,借东风致富显身手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作的工厂处于半停产状态,无奈之下,2011年9月他结束了八年的打工生涯回乡创业。回乡后××就开始思索,在闭塞落后的家乡应该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做强做大,经过考察调研了解到,西乡县委、政府一直大力扶持生猪养殖业,有很多优惠政策,何不借此东风办起生猪养殖场?有了创办生猪养殖场的想法后,××先后到几家大型生猪养殖场取经,学习养殖技术及管理知识。2011年10月初,××利用自己打工积攒下的8万元以及乡、村两级协调的10万元贷款在黄泥池村建起了初步规划发展500头生猪的养殖场,他将自己在深圳打工学到的技术以及全部智慧倾注到了这个养殖场里。2011年底,第一批100余头仔猪、7头母猪送进猪场,熙坤养殖场正式运转,在父母的支持以及他和妻子的辛勤劳动下,2011年6月份,第一批商品猪出栏,当捧着净利润三万元时,××的喜悦溢于言表,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事迹材料《返乡党员创业先进事迹材料》。

心存远志,带领群众创富路

熙坤养殖场已逐渐步入正轨,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可以说××现在的生活过得富足而安稳,但这个年轻的小伙却另有一番想法与打算。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他要扩大养殖场的规模,带领家乡人走向致富路,要把自己的熙坤养殖场也打造成像汉中军鑫养殖场一样的省级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他的养殖场在未来三年内将完成三期规划,计划再用一年时间,到2011年完成二期建设,占地将达3000平方米,存栏母猪60头,公猪2头,年出栏自繁自养生猪1000头以上。到2012年完成三期建设,总占地面积达4500平方米,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种公猪5-6头,年出栏商品猪xx头以上。

目前,黄泥池村许多村民受到××创业事迹的影响不再外出打工,并积极返乡创业,养殖户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科学养猪,既成就了××个人,又造福了村民,并掀起了一股返乡创业热潮。

返乡创业铸辉煌

——记桑园镇返乡党员梁秋华创业事迹

“只要敢打敢拼,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返乡党员梁秋华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个体医生转型为家乡有名的茶场老板。

梁秋华,男,中共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在桑园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88年梁秋华县卫校毕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携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办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在此期间,关系网越拉越广,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情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甜是家乡水,亲是家乡人,2011年7月他怀揣在外创业的所有积蓄,准备开创自己新的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后,利用家乡丰厚的茶业资源优势,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投资120余万元兴办了占地面积10余亩、厂房15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6

2009年于铅民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和许许多多大学生一样,怀揣着梦想一路来到了上海,过起了“北漂”生活,干着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感受着这个城市的瞬息万变。“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铅民在休息时间常常会想到这些问题,而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网上聊天的时候他常常会问同学李丹,其实也是在问自己,没过多长时间,他们便得到了一致的答案--新媒体。

2012年余铅民回到了平凉,微信上和同学蒲凡、李丹已经开始商议创业的有关事宜,经过几个月讨论,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共同创业。“同年8月腾讯公司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当时我们看到这个消息,几天都兴奋的没睡着觉” 于铅民告诉记者,当时在平凉玩微信的人还不多,想投资微信公众平台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对这一新生事物也处于探索阶段,报着试一试的想法就开始了。 经过几个月紧张的策划、筹备,2013年年初正式开通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没想到为市民推送的一些便民消息,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务,为企业做的形象设计等等,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微友粉丝数量天天创新高,平均每天以200人的速度增长。

2014年5月份他们正式注册了甘肃爱城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人数也从当初的3个人发展的现在12人,但是由于没有商业运营方面的经验,每到月末发工资的时候,也让小于步履维艰。“那段时间真的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到很晚才能睡着觉。”于铅民对记者说,公司正常运营以后,他们立即对公司发展方向做了清晰的定位--打造平凉智慧*游文化微平台。

微电影,意外的收获

“没想到家乡的新媒体做的这样好,尤其是微电影《新?丝男士》将轻松、幽默的生活情景串联起来,同时植入本地文化符号和元素,结合网络亚文化(恶搞)与现代时尚元素(健身),为平凉献上了一部自己的微电影视频。”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平凉籍it男贾志贤记者。小贾是记者的同学,2015年他回家过年招待亲戚朋友聚餐、晚上k歌、带同学游玩、宅在家里订餐、了解崆峒山历史文化全靠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 “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碰撞,文化创意发展需要很多跨界的文化,需要将新媒体结合起来,我们要用一种80后、90后看得懂的方式去传播平凉传统文化。”参与微电影《新?丝男士》平凉版首映仪式的公司员工李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激动的对记者说:“《新?丝男士》平凉版举行首映仪式前,我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等新媒体以及sns渠道开展发布了消息,当天晚上正好是圣诞节,现场围观了2000多市民,7:30在西门口、人民广场、南门十字、新世纪a座所有led电子屏实现了同步上映。这是我们平凉第一次举办微电影首映仪式,同时也是第一次全媒体同步进行的微电影视频传播文化活动。”

爱城市文化发展创业团队的坚持和努力,很快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重视。“当时我特别开心,没想到会这么快会得到市上文化产业改革发展专项补助资金的'支持,拿到了3万块……”李丹回忆说。

据报道,微电影《新?丝男士》首映式后,“爱城市微平凉”创业团队利用自身优势,将视频上传至优酷网、腾讯视频等各大视频网站,目前累计点击量已达5万余次。除了《新?丝男士》,他们还参与了微电影《转角》的推广活动。

过程是最大的财富

2015年3月初,微友“@vampire”给微平凉发来一条消息称:“朋友在西门口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身份证韩飞,卡10多张,现金1000左右,动车票一张,车票是后天的。 大家帮忙扩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必须转失主请联系:133****4453”。而此时,这条消息已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转载了上千次。

看到这条消息,微平凉编辑小薇经过一个小时的核实,结果在河北的“尚义吧”“燕山大学吧”也出现了这同样的消息。随后,小薇联系到了“燕山大学吧”发帖的同学,他回复小薇说:“我们学校的西门也被大家称为西门口,我也不是当事人,是我同学让我发的,后来我也怀疑了。”

“其实大家细心看看就会发现,‘车票是后天的’时间描述只有这一条,那么今天已经是3月8日了,如果我们按信息发布最早的时间3月3日算,都已经过了4天了。”微平凉编辑小薇告诉记者,他们在2013年就已经建立了“辟谣平台”,实施最严格的信息发布制度,2015年还准备成立微信联盟,一起打击谣言,引导大家健康、文明上网,合理利用公共资源。

经过几次成功辟谣,举办平凉首届相亲文化节。目前,微平凉微信公众平台粉丝达到了50000人,辐射平凉各个县区。据了解,该团队2015年还将举办第二届相亲文化节,计划拍摄4部微电影,除了倍受大家欢迎的轻松、幽默、恶搞的主题外,他们还将尝试、探索文化领域,推广平凉历史文化,让大家利用新媒体重新认识平凉,重新认识崆峒山。

【80后创业感悟】

“如果我能代表创业者的话,我想跟大家说不要放弃,只要有梦想。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去创业难度都不低,只要你坚持你就有赢的机会。”该团队负责人余铅民告诉记者,如今‘互联网+’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已经非常明显。从‘今天你淘宝了吗?’‘今天你抢红包了吗?’到‘今天你滴滴打车了吗?’这些网络调侃语的背后,正显示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上都能看到。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篇7

侯云洪:大学生创业卖猴赛雷小面,月销量过万份

大一暑假工地打工42天

侯云洪,济南大学2015届毕业生,所学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学校最有特色的专业之一。在同班同学的眼中,从一入校开始,他就是个爱折腾的人。

作为班长,他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前列,课余时间总有忙不完的事情:组织成立日照老乡会,组织篮球赛、英雄联盟比赛,担任腾讯tg精英社负责人,担任学校跑步协会负责人……对他自己而言,上学期间最难忘的一次经历,发生在大一那年暑假。

侯云洪的老家在日照莒县,而他学的专业与建材水泥行业相关。在他看来,要想全面了解这个专业,必须去工地。大一那年暑假,通过亲戚介绍,侯云洪赴北京打工,从事最脏最累的水泥工。

“一共42天,我和那些工友们同吃同住,干着同样又脏又累的重活儿。”侯云洪说,上大学之前,他基本没出过远门,也没到工地上打过工。那年夏天,北京酷暑难耐,吃的是没啥味道的大锅菜,住的是脏乱不堪的板房;一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来,他累得倒头就睡。

“想过提前退出,想过放弃算了。”他说,“但是,既然出来了,退缩多不像话呀,还不被人笑话?”最终,一共50天的暑假,他在北京的工地咬牙坚持了42天。

站上山顶的人,不会再觉得山高。之后的暑假,侯云洪都会去外地打工,北京、青岛的建筑工地都去过。“晒黑了,结实了,抗压能力也更强了。”小侯笑了,脸上写着得意。

找到好职位却决心去创业

大学四年级时,各种互联网外卖平台开始兴起,侯云洪在学校附近的后龙美食街做兼职,给一些商家送外卖。

新兴行业缺乏监管,一些黑作坊混迹其中,导致食品安全隐患;再加上很多店铺都是夫妻店,整体素质也不太高。

注意到这些问题,侯云洪心中萌生起创业的念头,他打算依托济南大学3万多名在校生,打造一个与高校、互联网、餐饮、外卖相关的品牌。

毕业季,同学们忙着东奔西走找工作,侯云洪也不例外。南京一家水泥行业的上市公司来招聘,侯云洪和系学生会主席等几个人经过层层筛选,走到了最后的面试环节。几番比拼过后,他成为最终被录取的唯一人选。

就在大家都在羡慕他找了一份专业对口、收入稳定的工作时,侯云洪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工作,自主创业!

经过前期的考察、选址,2015年3月,他在济南大学西南门附近开了一家名为“壹品居”的餐饮店面,准备给学校及周边的居民送外卖。

对此,身边很多同学都不理解,甚至有些怀疑,倒是父母给予了肯定。“父亲是一个很懂我的人,他说只要你自己觉得对的,我们就支持你。”侯云洪说,创业这一关,在父母那边基本上没有阻力。

为改良配方当学徒“卧底”

跑开店手续、进行店面装修、招聘内厨和送餐人员……创业初期,事无巨细,都需要自己来张罗。“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侯云洪觉得,北方人大都喜欢吃面,可做外卖的很少有人卖面,这是因为面容易糗,“配送不到半小时,面就成了一坨,影响口感”。

2015年开始风靡济南的重庆小面,给了他极大的启发。他到济南的几家店面取经,对方都说加盟费需要3万元,否则不能泄露配方。“创业初期,资金肯定是大问题,3万块可不是个小数目。”侯云洪说,大不了自己跑趟重庆呗。

说走就走。他独自一人跑到重庆,在当地最有名的一家小面店里干起了学徒工。半个多月下来,他就对原材料、配方以及各种工艺了然于胸了。

回到济南后,侯云洪又专门向学校的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的专家,请教如何解决面条易糗的问题。“我的态度很诚恳,加上又是本校的学生,这些食品学方面的大腕们丝毫没有架子,给我做了详细的解答。”

通过反复试验证明没有问题后,2015年9月4日,一款“猴赛雷小面”正式上市了!

店里煮面的锅越换越大

产品没问题了,但如何卖出去却成了难题。“在美团外卖平台上,一开始我们的店面排名很靠后,很难争取到顾客。”侯云洪说,那段时间他经常失眠,甚至整宿睡不着觉,脑袋里想的全是如何把店面的排名提上去。

一天,他发现学生当中的口碑营销非常关键,于是把目光投向了校园。

“上学的时候,认识不少各个学院学生会的人,还有很多各类校园明星、校园达人。”侯云洪说,他邀请了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试吃,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良口味、调整价位,再通过他们把“猴赛雷小面”宣传出去。

“营销,有时候感觉和恋爱差不多,就是‘认识你、了解你、爱上你、娶回家’这样的四部曲,线上线下的各种优惠活动开展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的产品。”侯云洪说,第一批顾客很关键,我们对每个客户每个订单进行了电话回访,根据大家的意见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

慢慢地,销量上来了。从几百份到几千份,店里的锅也从普通的小锅越换越大。直到有一天,月销量达到了一万三千份,创造了美团外卖济南地区的新纪录,并且至今无人打破。目前,每个月的销量稳定在一万份左右,排名稳居餐饮行业榜首。

《返乡青年创业事迹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