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句教学反思5篇
凭空捏造的教学反思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毫无意义的,优质的教学反思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也是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心句教学反思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心句教学反思篇1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1、使学生经历用分数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并正确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例6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分数连乘,既为学生提供练习分数乘法计算的机会,又为学生学习分数连除以及乘除混合运算作准备。教材在呈现实际问题之后,先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分步解答之后,再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教学三个分数连乘,教材通过具体的示范,告诉学生: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学生已经掌握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会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突破2个重点内容,一是解决分数连乘的实际问题,二是对于3个分数连乘可以先进行约分,再计算出的数。在突破第一个重点时,要注意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的资源要注意典型性和有效性,而不是问题出示之后让学生直接在黑板上写出来。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在出示例6之后,让学生自己来分析题意。而不要老师说什么,学生就跟着做什么。学生自己可以写写数量关系,也可以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在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可能会出现分步式,也可能会出现综合式。在进行3个分数连乘约分时,要注意约分时策略的指导,比如说以分子为准约分,或以分母为准约分,约分时也要有序思考,而不是胡乱约分的。最后教会学生约分的书写格式。
中心句教学反思篇2
讲过[轴对称]这节课,我有了新的熟悉,以下是我的几点收获:
第一、要明白课一开始复习对称轴是为了什么,也就是要明白你的每一节课上每一处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我想,在这里复习对称轴是为了唤起学生已有的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探究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做铺垫吧!
第二、在我让孩子举例说明“生活中你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学生说的都是生活中的物体,这时老师可以指出我们今天钻研的轴对称图形是平面图形,比如他们说黑板,课桌时,我可以适当的加以纠正“黑板,课桌的面是轴对称图形”!
第三、开始让学生指出图形的对称轴时,不能只让她们简单地用手比划一下,而是应该让他们在书上画一画,语言上的叙述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规范严谨。比如说:中间那条线是对称轴,应该是“上下两条线的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
第四、在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在操作中探究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时”,老师一定要放手,主动权给孩子,重点要让学生说,,然后他们才会画。先让学生找一对对称点,然后连接对称点,从图中发明两条虚线相交之处有直角符号,直角符号表示两条虚线垂直,这样才会清晰地发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是垂直的关系。接着再数一数点a和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知道点a与其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3小格。这两个特征要给孩子时间去操作去发明去尝试,尝试才有发明,发明才有创新!耐下心来,总有学生会发明的!
然后再找其他对称点,去验证这两个特征,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经过具体的操作,学生是发明不了的。经过几次这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明白轴对称图形上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方格数(距离)相等,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熟悉。
第五、在发明对称轴两边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之后,还要指出特殊的一类点:对称轴上的点,他们的对称点在哪?使学生明白点沿着对称轴折过去之后跟谁重合对称点就是谁,从而他们才明白这一类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也在对称轴上。
第六、要给学生强调画图的时候要用铅笔和直尺,而我在课堂上只强调了画图要用直尺,这一点以后一定改正。
第七、在讲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时,最后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类画图题的方法步骤:
1 “找”,找出图形上的端点或者说要害点。
2 “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一个端点的对称点。
3 “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小学阶段的画图,还是要给学生规范方法步骤的。
我课堂上的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假如有学生提出质疑,要及时肯定赞扬,激励他的思量过程,思维习惯,久而久之,数学课堂上该有的思量味儿才会越来越浓!
中心句教学反思篇3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中心对称图形》教学反思。每次上完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中的得与失,这既是一种学习,也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上周,我上了一节公开课《中心对称图形》,现在就这节课我谈两个“做法”、两个“问题”、两个做法:
(一)处处留心皆学问本节课的设计上,我充分体现了“中心对称图形”这个重点,围绕它我进行了全方位的筛选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我平时积累的结果,其中有生活中的、小学算术中的、物理内容的、扑克牌上的、游戏里的、打油诗里的等等材料,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联系的东西,最后都能很自然地为所统领,很自然地归属于“中心对称图形”这个中心。数学是一门讲究理论、讲究层次和条理的学科,对于没有真正感悟到数学之美的初中生来说,是容易枯燥的;当老师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孩子们才会容易产生共鸣,进而对数学发生兴趣。因此,平时我特别注意收集跟数学有关的生活素材,以便于在教学中能简明、有趣地说明一些难懂或易错的数学知识。
(二)总结学生的新颖解法并充分利用它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新颖的解法,数学问题往往是多个角度来考虑,特别是在几何证明题中,一道题往往有多种证明方法,因此在几何教学中,我注意例题的精选,精选出的例题在课堂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充分去挖掘学生思想中蕴含的这部分的知识,然后让学生之间交流;上课时,对于每个学生回答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评价,尽可能的多鼓励,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时候,刚在三班上完课,又到四班上在讲同样问题,就可以给学生说这个问题是刚刚在三班某个同学回答出来的,这样会暗示四班学生三班学生能回答的问题我们四班同样能回答的,人都有不服输的心里,这样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同时对三班的同学也会起激励作用,课下会有四班同学给三班学生说到这个事情的,因为好事情传播的速度是很快的。
三班的这位同学听说在四班的课堂上老师用到了他回答问题的方法,他至少会高兴一天的,今天这样明天也这样,经常这样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保持比较高的热情,这样对学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啊。当一个学生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加工拓展变成一种解题思路,每一次使用时,我就专门提出“这次我们应用某某同学的方法来解它”,对这个同学来说是莫大的心理鼓舞。有一段,我曾经把自己学生作业中一些新颖解法汇集在一起,办成了一个小报,转发全年级每一个学生手里,以此来鼓舞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班学生的独特解法上了第一期,其他学生就渴望下一期有自己的杰作,就会在作业中很努力地钻研而不是应付。
中心句教学反思篇4
成功之处:
(1)本节课,我通过复习中心对称的定义和性质,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画图,使学生顺利的找到了要学的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的观察顺利得到了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和性质,学生理解的很准确。
(2)通过欣赏图片,比如奥迪、现代等车标,精美的地毯、风车、电风扇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练习问题的设置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判断扑克牌中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探究活动中,师生的相互沟通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思维的火花。
(4)通过4道小练习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了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
不足之处:
(1)拓展延伸没有进行,因为时间把握得不很理想。
(2)创设情境方面做得还不足,应在这方面继续加强,更加重视创设情境的作用。
中心句教学反思篇5
?如何突出中心》这个课题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训练,没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确,正是很多学生写文章的通病。因此本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立意以及立意的重要性,学习突出文章中心的具体方法。
这节课首先激趣导入,故事接龙,让学生畅所欲言,漫无边际地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这样的表达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中心,既而引出中心的概念,老师用蜘蛛网进行形象化地类比,强调中心的重要性。课前有学情调查,很多学生压根不知道什么是中心,尤其容易混淆主要内容和中心的区别,所以先弄懂概念是非常必要的,而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助课内所学的课文,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文章的中心。
同一件事或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那么中心自然就会不一样。认识中心以后,我们写一篇文章如何确定它的中心呢?进入课堂第二个环节——确定中心。以月考半命题作文《我喜欢他(她)的_____》为例,你填不同的词语,那么文章的中心就会不同。那我如何进行选择确定呢?课本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是这件事、这幕场景或这件物品等的写作价值所在,也就是你确立中心的立足点。
以上认识中心、确定中心这两个环节都是为了本节课的重点环节突出中心做铺垫。课前下发了学案,提供了一篇学生月考作文《我喜欢她的坚强》,以它为例,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首先,围绕中心选材,罗列例文中的材料,材料是否都与中心相关。然后,对材料进行判断取舍,能突出中心的内容,详细叙述,与中心关系较远的或不大典型的内容则简略叙述,做到详略得当;最后对需要详写的部分进行细节刻画,重点刻画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三步既是方法也是要求,层层递进,达到最终目的——突出中心。
这堂写作课,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和流程清晰,学生从感知、理解到实践,充分认识到中心对一篇文章的重要性,也能知道三个如何突出中心的具体方法。教师善于梳理整合教材内容,带学生回顾了课内文章《春》《秋天的怀念》《散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既复习了课内知识,也理解了中心的概念。在方法指导时,利用刚刚学过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让学生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必要性。修改例文突出她的坚强之前,教师通过《秋天的怀念》复习史铁生如何刻画母亲的坚强,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实战中更有方向。这样由熟悉到陌生,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此外,作文课往往需要例文范文作为参考,教师直接利用自己班上的学生素材进行评改,让学生更加亲切熟悉。一篇文章贯穿始终,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会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更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整堂课也呈现很多不足之处,教师教学语言生硬,在进行师生对话时缺乏智慧,点评很单一,还有很多细节也没有处理好。课堂上虽然给了一定时间让学生练笔,但是生成的片段文字质量一般,分享展示时教师未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给出策略。写作课当然重在写,然而方法指导之后学生习作质量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就必须认真反思教学效果了。这也正是我一直以来在作文教学上的困惑,作文课究竟教什么?怎么教?教方法技巧之后学生能掌握多少?在实际写作中能运用多少?我想这一堂课很难给我答案,问题从来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必须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突破。
教无止境,我也当继续思考,继续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