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分教学反思优质5篇
从一个人的教学反思中是可以看出教学能力的大小的,教学反思写好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时、分教学反思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篇1
?厘米的认识》是我在开学第一周里的教学内容,课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具体如下:
第一、本节课的导入还不错
在上《厘米的认识》时,我曾考虑过三种导入的方法:
一是按书上的情境导入。上新课之前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测量。(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是直接以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老师手上的纸有多长吗?用什么方法就知道呢?学生说用尺子,那怎样从尺子上知道老师手上的纸条有多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是教师把11厘米长和10厘米长的纸条,分别横着和竖着贴在小黑板上,举起来让学生观察看哪根纸条长哪根纸条短。学生一般会认为横着的纸条长,这时教师可提问: “怎样才能知道究竟这两根纸条哪根长呢?”从而引出课题。在选择导入时,经过比较后,我在上课时用了第二种导入,通过设疑导入新课,我觉得效果还可以。
第二、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不错
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练习:
1、实践活动。
(1)找一找,你身上的尺子在哪里?
(2)用你身上的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通过设计这道题,让学生学会了用身体上的尺寸量物体的长度,并学会了估算长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通过量长度不仅可以知道物体有多长,而且还有其它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你是怎样验证的?
通过验证后,学生发现当两个图形相似,当不能用眼睛判断时,还可以通过量一量来判断,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介绍尺子时,由于自己没有很好的对学生说的尺上的图案进行总结,以至学生说了许多非本质的东西,浪费了一些时间,所以后面的练习都没有时间做了。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篇2
课后反思:
通过亲授本节课,对本节课的设计及授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下面,我分别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成功之处:
1.本节课环节之间过渡清晰。且注重了环节的小结与环节之间的知识衔接。
2.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完全经历]观察——独立思考——明确目标,小组合作探究——反馈总结这一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来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了知识与生活的密节联系,如找身边的平形四边形,体会平形四边形及其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一道理。
4.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深挖掘。如四边形、平形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学生能够进行辨别,但不能系统的理清其关系,我通过以集合圈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建立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再教设计。
1.本节课的目标内容较多。在上课时,不能全部完成设计目标任务。高的教学可以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学习。
2.学生在第一次探究时,对探究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浪费了较多的时间。老师要在探究之前,把可能的问题进行预设,并进行方法的适当指导,这样学生在探究时能明确方向,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3.老师对知识的细节处理不够。没有较全面的预设到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前分析,深入思考可能生成的问题,在备课上多下功夫。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篇3
?认识厘米和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明确1厘米和1米的长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给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表象,而很少有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建立10厘米的空间表象,如果教师能够在10厘米的表象上下够功夫,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用好10厘米,为米做铺垫: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长度单位,并且只认识了厘米,由于在厘米的教学中,教师们都很注意对1厘米表象的建立,所以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到位。认识了厘米,紧接着就认识米,众所周知,1米等于100厘米,而100厘米相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若把1米等于100厘米的知识直接灌输,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个明确的表象,学生在头脑中有个10厘米的大概长度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用10个10厘米长的纸条在黑板上贴成一个长纸条,学生有了10个10是100的认识,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个长纸条是100厘米,这是教师再揭示100厘米的长度又有个新的名称,叫做1米,学生就能够清晰的认识到100厘米构成了1米,1米就等于100厘米。这样一来,学生既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有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学生们获取了米这个单位的形成过程。
二、用好10厘米,渗透1分米: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10厘米的长度、闭上眼想10厘米的长度、用手比10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活动后,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已经在头脑中有了10厘米的大概长度,也明白了10厘米的含义,即10个1厘米,这些活动都为了三年级时学习1分米做好了渗透,只不过此时没有揭示1分米的概念罢了,其实1分米的表象、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虽然分米的认识不是二年级的教学内容,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掌握数学知识系统性,训练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而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三、用好10厘米,估测有标尺:
学生既然认识了厘米和米,就要对生活中的一些长度进行估测,虽然在估测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误差,一般来说,教师也会给一个估测的取值范围,但是,我觉得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应该尽量的准确一些。学生在二年级阶段,只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由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长度相差比较大,一般的学生在估单位时不会出错,而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尤其是几厘米和十几厘米的物体,这时要估测它们的长度,学生们的误差就比较大,因为学生只有1厘米的表象,如果教师注重了10厘米表象的建立,学生就可以把10厘米长度当个标尺,首先去判断所给物体是比10厘米长,还是比10厘米短,判断出大概的范围后,再进行估测,这样一来,估测的准确性就会大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厘米和米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加强对1厘米和1米表象的建立,还要注重对10厘米长度的表象建立,这正是“巧用10厘米,一举而三得”。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篇4
?认识时间》一课的教学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是本学期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读时间,并通过实际的操作,知道1时=60分。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创造机会设计学生自己理解的环节,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资源进行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首先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语言过于啰嗦,反复,一问一答过于频繁,严重影响教学的课程时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前应反复的斟酌自己的每一句问话和过渡语,使之精炼,明确。在给同学下达任何要求之前,布置任何任务之前,要将要求和任务的说明白,说清楚,学生们在能更好的完成任务,课堂才能更有效率。
然后在教学中,我明白不能单靠教师的讲授,而应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少的现象。这节课中,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看看、说说、做做。但是这一部分学生用学具的活动设计的有些少,学生的学具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其实教师可以放手让同学间相互合作:一个人说时间另一个人拨钟,或者一个人拨钟,另一个人说出钟面上的时间,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之,信任学生,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做学习的主人。
认识时、分教学反思篇5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一位小数的认识,在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先复习整数和分数,尤其是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小数。本节课是小数的初步认识,重点在小数的读写,难点是小数的实际意义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在教学中:
体现分类的思想。上课伊始,我从“数”入手,给出几个整数和小数,让学生把它们分为两类,跟预设的基本一样,学生把它们分为数中有点的.和没有点的,还有人说是学过的和没有学过的。这一活动,让学生对数有一个整体感知,小数和整数不一样,渗透了分类思想。
存在问题:
1、小数的读写看似简单但是也需要学生去读去理解,所以本节课的内容过多,以至于每个知识点都蜻蜓点水,但都没有深入去理解。所以在学生试着读小数时出现有这几种情况:五元九角八分;五点九十八;五点九八。
2:在给学生理解几元几角改成小数时也只是浅表的学习,并没有完全理解小数的每个数代表的含义。
针对问题,在与老师们探讨后,做出如下思考:
概念性知识的教学比较困难,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去教学,所以针对这节课可以通过让学生实际去调查小数的知识,从而了解小数的读写。有学生不能解决的、都容易犯的错误老师集体订正指导。在课上的讲解重点放在小数的实际意义上,如果想让学生自主探究米与分米中的小数时,应该先给学生在几元几角转换成用小数表示时每个数代表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为什么用小数去表示角而不能用整数去表示。让学生产生质疑,不够1时怎么表示,去让学生在矛盾中思考去探索。
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对小数有一些认识,但这种认识只是浅表的,并没有理解小数的意义,让他们先去读去写,发生错误和意见不同时产生分歧和认知冲突,再给他们一个正确的读写法。所以需要先给学生构建一个小数的模型,比如几元几角用小数表示每个数的意思。让他们能够知道为什么用小数去表示,是因为不够“1”,然后再去研究1米中1分米=0.1米要知道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1/10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米,并且是其中的每一段都是0.1米。然后再自己去理解3分米、5分米……用小数怎么表示,总结与分数的关系是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
要想做到给予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就需要老师对知识体系和架构有充分的理解,知道学生之前有哪些知识基础,接下来要学到有关这块的那些知识,做到深入浅出。那就必须对教材和课标有一定的了解,不能在教学中教什么知识就教什么,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知识整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就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去整理去探究,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身为老师的我就必须做到先去探究去培养学生,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用心去做到每一个细节的教学。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