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教案7篇

时间:2024-04-10 14:40:45 分类:工作计划

巧妙设计的教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份详尽的教案能够预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象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大象教案7篇

大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似、耷”等10个生字,会写“扇、慢”等8个生字,掌握“似、扇”2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文中的问句。

3.知道大象的想法是怎样改变的,明白别人说的不一定正确,要学会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义,懂得其中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猜谜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打一动物)

2.同学们真聪明,这个动物就是大象。大家知道大象都有哪些特征吗?(学生举手回答)没错,大象有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粗粗的腿,白白的象牙,壮壮的身子和细细的尾巴。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讲的就是大象的耳朵。

3.出示课题:大象的耳朵。(齐读课题)

1.大象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眼中的大象。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不太熟练的地方多读几遍。

2.组内合作识字:互读、互听、正音。

3.教师引导:鼓励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重点交流识字记字方法。

(1)多音字:扇:shn扇动 shàn风扇

(2)图片识字:竖、竿、撑、舞

(3)与生活体验结合识字:痛、烦、耷

4.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和词语。

5.指读课文,检查识字和朗读情况,师生评议,正音。

2.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ì shì shn shàn

(1)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 )的耷拉着。

(2)大象只要把他的大耳朵一扇( ),就能把它们赶跑。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象为了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的故事。)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好问句。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3.大象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耳朵竖起来?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特征,想办法记住这些字,找出难点字和书写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3.教师范写难点字,强调重点笔画。

遇:半包围结构,笔顺是 kt遇 ,“走之底”是三画,右边的笔顺要记清。

最:“耳”的首横要写长点,盖住“又”字,末笔横改提。

4.学生练写,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展示。

4.按查字典要求填空。

“遇”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 ,再查 画,可组词为 。

5.比一比组词。

根( ) 跟( )

兔( ) 免(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象的耳朵》,谁能来说说大象的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大象的耳朵会有哪些作用?

二、复习字词

学习课文这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和词语。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指读第一自然段。

(1)你知道了什么?(大象的耳朵像扇子,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

(2)练习说句子。

大象有一对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

有 耳朵,像 。

(3)动物们的耳朵多种多样,功能也不同,就像《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动物们的尾巴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大象的耳朵会有什么作用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

(1)指导读好问句。

“咦,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耷拉下来了?”

“大象啊,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

“他们都这么说,是不是我的耳朵真的有毛病啦?”

(2)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最好。

(3)想一想:这几个自然段一共出现哪些动物?(大象、小兔子、小羊、小鹿、小马、小老鼠)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大家都疑惑大象的耳朵为什么是耷拉着的。)

(4)学习第8自然段。

“自言自语”是什么意思?谁来表演这一段?

你觉得大象的耳朵有毛病了吗?有必要把耳朵竖起来了吗?

4.学习9~13自然段。

(1)指名学生分段朗读。

(2)大象是怎样让耳朵竖起来的?(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

(3)同学们想一想,这样做好吗?会舒服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不舒服,经常有小虫子飞到大象耳朵里,还在他的耳朵孔里跳舞,吵得大象又头痛,又心烦。)

(4)那么,现在,你觉得大象应不应该把耳朵竖起来?是的,不应该,因为大象的大耳朵耷拉着是起到保护作用的。起到了哪些保护作用呢?我们一起来读第12自然段。(学生举手回答:防止虫子飞到耳朵里,还可以把虫子赶跑)

(5)指名读第13自然段。

指导读出 的语气。

现在你知道大象为什么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了吗?我们来请几个同学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一谈。

6.有哪些小动物奇怪大象的耳朵是耷拉着的?

7.照样子写词语。

自言自语

自( )自( )

自( )自( )

8.大象是怎样让他的耳朵竖起来了的`?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9.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大象的耳朵竖着,可以听到很远的地方传来的声音。( )

(2)大象的耳朵竖着,经常有小虫子飞进去,吵得大象头痛。( )

(3)大象的耳朵可以把飞来的虫子赶跑。( )

(4)大象的耳朵耷拉着可以避免虫子飞进去。( )

10.大象说:“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这篇故事告诉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别什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2.齐读课文,记住这个有趣的小故事。

教学板书

人家是人家,我是我

大象的耳朵

耷拉??

虫子飞不进来

大象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运用大象散步、蚊子叮、赶蚊子等故事情节记忆动作顺序,学玩音乐游戏;

2、通过感受音乐段落、图谱与《大象与小蚊子》故事情节的匹配,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3、通过使用打击乐器,让幼儿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快乐。

4、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活动准备:

音乐《拍蚊子》、《大象和小蚊子》、《蚊子的叫声》;大象头饰一个,蚊子头饰两个;白纸;马克笔;图谱;打击乐器:大鼓,串铃,蛙鸣筒,圆舞板、铃鼓

活动过程:

(一)、导入:律动游戏拍蚊子入场–刚才我看到你们都在拍蚊子,那你们拍到了吗?

哦~有的还没有拍到。蚊子真讨厌,一直叫个不停,(播放蚊子叫音效) 有一只小动物也遇到了烦人的蚊子。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是怎么拍蚊子的?

(二)、基本部分

1.教师讲述完整故事,师幼表演。

2.分段放音乐,回忆故事,做出相应的模仿。

(1)是谁遇到了小蚊子?(幼:大象)你认为大象是怎样走路的呢?(请小朋友模仿,教师给伴鼓声)那刚才你们看到的大象是怎样散步的呢?哦~,是这样散步的。

如果你是大象,你会用怎样的动作散步呢?(幼儿模仿)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去散步吧…(播放第一段音乐)这时候一群小蚊子飞来了,嗡–,我看一看你们是怎么飞的?(教师边做边说,幼儿模仿)哦~有这样飞的,还有这样飞的…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做出自己飞的动作…(播放第二段音乐)那小蚊子们,你们会怎样叮大象呢?(幼儿模仿)有小朋友这样叮(看见了叮…)还有这样叮的(看见了叮…)我们一起来叮 大 象(播放第三段音乐)”看见了叮,看见了叮”哎呀!大象发现了,它怎么赶蚊子呢?小朋友们用自己的动作模仿一下。我赶,我赶,我赶 赶 赶 (幼儿模仿)哦~有用耳朵赶的(我赶,我赶,我赶 赶 赶),还有用鼻子赶的(我赶 我赶 我 赶 赶 赶)我们一起把蚊子赶跑(播放第四段音乐)我赶,我赶,我赶 赶 赶哇,真厉害!蚊子全被你们赶跑了!

可是,大象又睡着了,蚊子又飞来了(播放第五段段音乐)嗡…嗡… …看见了叮,看见了叮… …. 嗡…嗡…

哼~,蚊子真讨厌,还在大象的身边飞来飞去,大象要生气了!(播放第六段音乐)我(手叉腰皱眉)!要(手叉腰皱眉)!生(手叉腰皱眉)!气(手叉腰皱眉)!了(手叉腰皱眉)!(跺脚3下…)教师装出蚊子死的样子……(幼儿装出各种”死”的样子)哇~小朋友们表演的真形象。

3.分角色表演

(1)老师扮演大象,小朋友们扮演小蚊子(播放《大象和小蚊子》)

(2)男生扮演大象,女生扮演小蚊子(播放《大象和小蚊子》)

4.出示图谱,用打击乐器演奏《大象和小蚊子》

小朋友们表演的非常棒!老师还想带你们做一次演奏家!可是想要做好演奏家,我们需要先认识图谱。(出示图谱)第一部分是大象在散步,我们用圆舞板演奏,这一部分是蚊子飞来了,我们用串铃演奏,这是蚊子叮大象的部分,我们用铃鼓演奏;还有大象赶蚊子时,用蛙鸣筒演奏;最后大象生气了用大鼓演奏!

我们在演奏的时候不仅要用耳朵去听音乐,还要用小眼睛仔细看图谱,到了你的乐器,你才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哟。(教师给手势,示意幼儿拿乐器)点头示意 播放音乐《大象和小蚊子》

5.教师指挥,幼儿演奏。

(1)小朋友们表现特别棒,今天老师给你们做指挥家,你们来做演奏家!准备好了吗?(教师给手势)示意(播放音乐《大象和小蚊子》)

(2)老师也想当一次演奏家,你们谁愿意做指挥家呢?

(请幼儿做指挥家,教师打鼓)

(三)、结束部分:

教师示意所有幼儿起立,鞠躬,退场。

故事:

有一天,大象出门散步,”走~ 走~ 跳!跳!跳! 走~ 走~ 跳!跳!跳!”它走累了,就在草地上打起了瞌睡。一群小蚊子”嗡–嗡–嗡–“飞来了,它们发现了正在睡觉的大象,就去叮它。”看见了叮,看见了叮”。哎呀!大象发现了,就用尾巴来赶蚊子,”我赶,我赶,我赶赶赶”。小蚊子被赶走了,大象又打起了瞌睡。

大象刚睡着,小蚊子又飞回来了,”嗡–嗡–嗡–“,大象只好又用尾巴赶,”我赶,我赶,我赶赶赶”,就这样,赶了一次又一次,大象终于生气了,”我!要!生!气!了!””咚–咚–咚”这一次,所有的小蚊子都被震得晕死过去了!

反思

在次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善于表现自己,也很投入音乐游戏,使幼儿充分体验了游戏中小蚊子叮与大象赶的逗乐情趣。孩子们很开心,活动后孩子们都给我说,老师我们还想玩这个游戏呢,我听了后很欣慰。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不足,作为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在有些环节的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还需要加强。在活动的设计上也有一些欠缺,以后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大象教案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儿童喜欢的童话故事,它采用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向幼儿讲述兔子遇险、大象相救、老虎得到惩罚这一惊险动人的故事情节。并让幼儿按故事角色表演,从中体会出同伴之间是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欺负弱小的人最终一定会受到惩罚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讲述故事中角色对话。

2、懂得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理。

3、初步培养幼儿讲故事和表演故事的能力。

活动准备:背景图一幅,小兔、大象、老虎(插入教具),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进入主题:(音乐响起),带小朋友到树林里去玩玩。出示背景图。

二、演示教具,启发提问,引导幼儿讲述。

1、问:谁在小树林里?干什么?

讨论后总结:小白兔、小灰兔、小黑兔在树林里高高兴兴地玩着。(学习词“高高兴兴”)。

2、插入老虎。

哎呀!谁来了?它来干什么?小兔子们怎么办?

总结: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一只大老虎,它张着大大的嘴,露着尖尖的牙,要来抓小兔子,小兔子吓得转身就逃。(学习词“窜”)。

3、它们逃到了河边,怎么办?谁会来救它们呢?(练习喊声“救命呀!救命呀!”)

4、出示大象。

大象怎样才能救它们?它会怎么说?怎么做?

小结:大象听到兔子的叫声连忙跑过来说:“快!快从我身上跑过去。”它伸长鼻子,翘起尾巴,就像一座桥,小兔子就从这座桥上跑了过去。三只小兔得救了。

5、扩散性谈话。

老虎追到河边,看见小兔们都过了河,它会怎么做?

老虎专门欺负小动物,真是个坏东西,你想大象会怎么惩罚它呢?

(结果可以有多个)

三、教师演示教具,幼儿完整讲述一遍。编故事题目。

四、教师示范讲述一遍。

五、总结: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朋友之间、同伴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我们可不能学老虎,专门欺负别人,不然,总有一天会和老虎一样受到惩罚的。

大象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感受大象走和小鸟飞的不同音乐性质。

2.能随着音乐变化做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

3.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快乐。

4.熟悉歌曲旋律,为歌曲创编动作。

5.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活动准备:

挂图、音乐

活动过程:

1.律动《春天》导入。

2.欣赏音乐《大象和小鸟》。

(1)幼儿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2)出示图片,再次倾听音乐,感受不同音乐性质。

(3)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4)探索大象走和小鸟飞的动作,并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动作。

3.分角色合作表演。

(1)男孩扮大象,女孩扮小鸟。听到"大象"音乐时,小鸟蹲下,大象围着小鸟走;听到"小鸟"音乐时,大象蹲下,小鸟围着大象飞。

(2)交换角色合作表演,表演时,教师鼓励幼儿表演,要用眼睛看着自己的朋友。

活动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传统的图片观察和音乐欣赏让幼儿区分这两段音乐,幼儿在音乐中尽情游戏。从活动过程看,本节课特别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参与活动积极性很高,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表演时能大胆的'展现自我,体验着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了活动的游戏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点。在编动作这一环节,幼儿受我的影响,幼儿的动作较单一,而我又没有及时的加以引导,导致这一环节完成情况欠佳,作为教师今后应在课堂的引导方面多下功夫。

大象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大胆表达大象是怎样救兔子的,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讲故事从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3、学习词:傍晚、凶猛、喷、锋利。

活动准备:

挂图三幅、老虎、大象、兔子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律动:

师:小朋友们伸出你们的小手跟老师一起做:

大拇指师爸爸,爸爸是司机,开汽车,嘀嘀嘀;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唰唰唰;

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嘭嘭嘭;

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

个子最小就是我,我爱打大鼓,咚咚咚。

小朋友做的真棒给自己鼓励鼓励吧!

幼:棒,棒,我最棒!

师:我们在动物园见过大象吗?

幼:见过!

师:那大象长的什么样子呀?

幼:大大的耳朵,长长的鼻子。

师:下面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个关于大象的故事。

2、出示挂图??

老师先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

师:有谁能告诉老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幼:傍晚。

师:那又是什么地方呢?

幼:树林里。

师:还有谁能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

幼:一只凶猛的老虎要吃掉小兔子。

师:老虎是怎么追赶老虎的呢?

幼:老虎张开大大的嘴巴,露出了尖尖的牙齿,伸出了锋利的爪子。

师:那小兔子跑掉了吗?怎么跑的?

幼:跑掉了,小兔子撒开四条腿飞快的向前跑了。

师:小兔子都跑过了哪些地方?遇见了谁?

幼:小兔子跑过树林,来到了河边,遇见了大象。

师:有哪位小朋友能给老师讲一下这幅图片?

找几个幼儿讲述地一幅图,并给予鼓励。

3、出示挂图二

老师先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

师:有谁能够告诉老师大象是怎么救小兔子的?

幼:伸出长鼻子,翘起尾巴,在河面上搭起了一座桥救了兔子。

师:那位小朋友能给老师讲述一下这幅图片。

老师请几个幼儿进行讲述第二幅图片,并给予鼓励。

4、出示挂图三

老师先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

师:那位小朋友知道大象是怎样把老虎吓跑的?

幼:大象伯伯用鼻子吸水向老虎喷去,然后老虎睁不开眼睛就跑了。

师:还有那位小朋友能给老师讲一下这幅图片。

找幼儿讲述图片,并给予鼓励。

5、老师完整的讲一遍故事,然后让幼儿再讲述一遍故事。

6、让幼儿按照故事情节把故事演一遍,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活动延伸:

大象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围绕的过程完整、连贯地进行讲述

2.通过比较性的“听音”“看图”,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3.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4.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四幅),及几个凶猛动物形象:虎、狼、熊、鹰等。

2.表现故事的情绪、情节的音乐磁带《兔子和虎》。

活动过程:

1.运用“听”“看”,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出示四幅挂图:1、4正面;2、3反面。

(2)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词汇、句式表述出兔子的表情、情绪,并引起了解“空白图”所要表现的故事重点部分的兴趣。

(3)放音乐,进一步激发幼儿表述故事“发展”部分情节的兴趣。

(4)完整地出示图片(将2、3两图翻过来)

a、教师引导幼儿紧紧地围绕“谁救兔子?怎么救?”进行感知理解。

b、引导幼儿运用准确的描述角色动态、神态的词汇进行表述。

2、幼儿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结伴讲述。

(1)、幼儿自由结伴,根据挂图的内容讲述的故事。教师在幼儿身边倾听幼儿的讲述。

(2)、请两位幼儿分别上来讲述,请小朋友仔细听听他两在讲到时什么地方讲的不一样?

延伸部分:

幼儿取桌上的角色图片自由组合,分组分角色的进行讲述练习,以补充集体教学不能充分满足每位幼儿想说充分说的不足。

大象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围绕"大象如何救兔子",完整、连贯地讲述出大象从"喊小兔到搭桥让小兔过河"的过程。丰富词汇:尖尖的、血红大口、窜,慌慌张张、急急忙忙、高高兴兴等。

2、通过比较性的"听音"、"看图",引导幼儿感知、理解。

3、启发幼儿有目的地从重点部分的几个环节中辩析性地进行倾听。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大象救兔子"。

2、表现故事的情绪、情节的音乐磁带《兔子和虎》。

3、已进行过音乐欣赏《兔子和虎》。

(大班讲述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幼儿学会有重点地把握图片、实物或情景的突出内容,有趣地讲出某个图片、实物或情景的突出特征和关键情节。本活动运用听、视觉相互影响的策略,帮助幼儿更准确、生动、有重点地去观察理解讲述对象――图片,促使幼儿详略得当地进行叙述是有益处的。)

活动过程

1、运用"听"、"看"引导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出示按如下顺序排列挂图:

1234

(兔"慌")翻翻(兔"高兴")

(2)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词汇、句式表述出兔子的表情、情绪,并引起了解"空白图"所要表现的故事重点部分的兴趣。老师这样提问:(指图1)这只小兔子怎么啦?(指图4)这只小兔子又怎么啦?为什么先是哪样慌张,后来又是那样高兴呢?在幼儿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以后,老师再进行下面的活动。

(3)放音乐《兔子和虎》,进一步激发幼儿表述故事"发展"部分情节的兴趣。可以提问:听一听,谁来抓小兔子了?想一想,小兔怎样才能战胜大老虎呢?

(4)完整地出示大挂图。(其中的图2、3只需再翻回来即可)。

老师引导幼儿紧紧地围绕"谁救兔子?怎样救?"进行感知理解,老师可以这样提问:一天,小兔到哪里去玩?谁看见了,又是怎样向小兔子扑过来的?大象在干什么?它是怎样招呼小兔子?又是怎样救小兔子的?

(老师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让幼儿有重点地感知"大象救兔"的情节,第一,出示兔表情和空白图,激起幼儿对兔子命运的关心:"为什么兔子会先那么惊慌,后来又那么高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第二,通过"听音"帮助幼儿想象"谁帮助了小兔"发散幼儿的思维,使其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运用自己的想象空间进行独立构思。第三,出示讲述的图片,这时,幼儿的种种疑问、期盼。在这里得到了证实,又一次促进他们更加仔细、准确地去观图,把握"大象如何救兔子"这一重点情节。这种多途径、多层次的感知也将有利于幼儿在后面的"有重点讲述"。

在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讲述时,同样注意了有重点讲的要求,这里,老师的倾听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倾听,老师可以了解幼儿是运用怎样的思路进行有重点讲述的,以此为下面的活动作好准备。)

2、幼儿运用自己的理解,进行结伴讲述。

(1)幼儿自由结伴,根据大挂图的内容讲述"大象救兔?"的故事。

(2)老师来到幼儿身边,倾听幼儿的讲述。了解幼儿是否围绕重点进行讲述,他们采用哪种讲述的思路围绕重点进行讲述的,是用增加角色之间的对话,还是强调角色的动态、故事的情节,帮助幼儿运用准确的描述角色动态,神态的词汇进行表述。

(3)请两位幼儿分别上来讲述。在这两位上来讲述前,老师提出要求:仔细听一听,他们俩在讲到"大象如何救兔子"时,谁讲得最好?为什么?

(将两位幼儿的讲述重点进行比较,主要的目的是引进"增加角色间对话,进行有重点说",同时培养幼儿辩析性倾听能力。如果无目的地给两段话让幼儿进行辨析它们的相同、不同之处时,幼儿抓住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字词。

"集体跟述"很重要,幼儿在刚刚了解一种讲述思路时,往往不可能一下就进入记忆的表象。因此,运用"跟述",让幼儿讲一讲,可促进幼儿去想一想,有一个回味的过程。有一个接受新思路的缓冲过程,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去消化新知识。)

3、用增加"角色之间对话"等,进行新的讲述思路。

(1)老师帮助幼儿分析两位幼儿讲述中的重点部分。可以这样提问:××是怎样讲述"大象救兔子的"?×××讲述的与××有什么地方不一样?谁讲得更好?为什么?

(2)引导幼儿用集体跟述的方式强调"大象救兔"过程中的角色之间不同心情所表述出的不同的对话,表情、神态等。

4、迁移"增加角色对话等进行有重点讲述"的思路。

引导幼儿回忆在文学活动中学习的文学作品《小马过河》中角色的对话、神态、表情的描述。启发幼儿用新的讲述思路,尝试为《小马过河》添加角色对话和神态、动作的描述。

(这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是运用了更换作品的形式进行的。大班幼儿在重大的范围内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一些"用角色间对话强调重点"的思路,如果将其中的一些作品(幼儿已接触过的)拎出来让幼儿从另一角度-"思路"方面再次进行感知,并迁移的话,会使孩子们非常惊?"大作家也是这样说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幼儿文学欣赏的水平。)

《大象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