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3数学教案6篇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编写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认识3数学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认识3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元,角。
2、知道人民币上有我国的国微,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要爱护人民币。
3、通过游戏"买文具",初步学习"钱币"的换算。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认识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
难点:知道10以内为计量的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并有不同的面值。
活动准备:
1、教具:ppt课件(各种面值纸币和硬币若干)。
2、学具:每组一盒人民币,内有元、角若干,"超市"货架及货物,人手一份买文具的作业单。
3、教法:提问法观察指导法,组织游戏法。操作法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体验法。
配套课件:大班数学公开课课件《认识人民币》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开始导入
二、了解等量关系
1、教师告诉幼儿元、角、分的等量关系。
2、幼儿按老师的出题,选出对应的钱币:
"一元等于几角?"
三、游戏"买文具"
"今天我们要去文具小超市逛一逛,请小朋友注意观察,文具超市里都有哪些文具?"
1、幼儿逛文具超市。
2、幼儿用完整地语句讲述文具超市里文具用品。
"今天我们要来买文具,大家看一看这些文具需要多少钱?"先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价格,了解小数点前面数字和后面数字所表示的意思。
3、幼儿操作。
四、小组活动
"今天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买文具的作业单,我们也来做一次小顾客,也来买文具。买的时候请小朋友看清楚文具的价格和人民币的面值,然后用线把它们连起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今天你们认识了人民币,并学会了用钱购买物品,今后不要乱花钱,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
五、活动评价
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评价。
认识3数学教案篇2
1教学目标
(1)利用游戏操作活动,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认识时针、分针。
(2)学会看整点、半点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丰富词汇时钟、时针、分针。
(4)教育孩子珍惜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好习惯。
2学情分析
时针、分针的认识幼儿已经掌握,但对于它们的运转关系的了解还不是很清楚,这种关系就是一种数学的逻辑关系,量化关系。
3重点难点
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时针分针在钟面上的显示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认识时钟
1、什么声音教师对,是闹钟。除了闹钟,它还有好多同伴呢。他们的形状不太一样,但是他们的身上也有相同的地方,请你找一找。
2、出示ppt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上有数字1——12,12总在上面,6总在下面。
3、时钟的作用(引导幼儿发现时钟不停的.走动,为人们显示时间,人们按时进行工作、学习、休息,给人们带来有规律的生活)
活动2【讲授】认识时针和分针
1、教师小朋友都知道了时钟的作用,可有个叫豆豆的小朋友不知道,有一天妈妈告诉豆豆600钟看动画片,当他打开电视,动画片都演完了,豆豆伤心的哭了,我们和豆豆一起学习时钟认识时间吧。
2、引导认识时针、分针。
内容时钟有时针(拼音shízhēn),走1格就是1个小时,还有分针(拼音fēnzhēn),分针跑的快,跑1圈才1个小时。时针短,分针长。
小结教师和幼儿一起复述一遍时钟的钟面知识
活动3【活动】认识整点半点
1、大家都认识时针和分针了,那我们就和豆豆一起来学整点和半点,以后就知道什么时候看动画片了。
2、学习整点教师使用实物钟,将时针、分针都拨到12上,然后将分针转一圈,让幼儿注意短针有什么变化(走了一个数字)表示100,同样方法拨200、300、、、、、、让孩子们一起说后面(引导幼儿发现小结分针指到1200时,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了解时间读法,100读作一点以及整点的写法。
3、幼儿操作请看看ppt,看看豆豆一天的生活,小朋友用时钟帮他拨出一天所做的事情。
看ppt说出时间并拨钟,教育幼儿从小做到按时进行活动,珍惜时间,上学不能迟到。
4、课中休息我们已经看了很长的ppt,现在我们的眼睛需要休息一下,玩一个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5、学习半点师眼睛用的时间长了就需要休息,豆豆看动画片半个小时妈妈就让他眼睛休息一下,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半点。[教师将时针、分针拨到12上,请幼儿注意拨针,边拨边说“分针从12开始起,经过1——5,指到6时,正好走了半圈(多远)这时,时针走到那个数字前面,就是几点半,告诉幼儿分针走半圈,指到6上面,时针走到几前面,就是几点半。引导幼儿发现小结分针指在6上,时针过了几,就是几时半]
幼儿操作看ppt说出时间并请幼儿在规定时间能拨出半点。
活动4【练习】游戏练习
“老狼老狼几点钟”豆豆非常开心自己学会了认识时钟,请来了他的朋友来考考小朋友,开始啦!教师请豆豆的朋友灰太狼出时间如700,130、900,630、1030等,小朋友用长短铅笔摆出时间,摆出时间后让豆豆的朋友来检查,若灰太狼说1130,小朋友将钟反个面,不让灰太狼看,否则灰太狼会拿走时钟练习纸,摆错时间也会拿走。
活动5【作业】作业
完成书上练习
认识3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
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4℃”和“—4℃”的意义相同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从山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老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出现网页,上面有简单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天老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情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交流: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线,+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讨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收集到了一些数据(课件显示)我们可以用这些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还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那么你们观察一下这些数,它们一样吗?你们想帮它们分分类吗?
2、学生交流、讨论。
3、指出:因为+8844.43也可以写成8844.43米,所以有正号和没正号都可以归于一类。提出疑问:0到底归于哪一类?(引导学生争论,各自发表意见)
① 如果都同意分三类的,老师可以出难题:我觉得0可以分在4它们一类啊,你们怎么来说服我?
② 如果有学生发表分三类的,有的分两类的,可以引导他们互相争论。
4、小结:什么是正数、负数?
师:(结合图)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界限线,0℃以上的温度用正几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几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界线,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我们用正几来表示,低于海平面我们用负几表示。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把正数和负数分开了,它谁都不属于。但对于正数和负数来说,它却必不可少。我们把以前学过的,象+4、16、3/8、0.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象-4、-155等这样的数我们叫做负数;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板书)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认识正数和负数)
五、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2、3题
2.你知道吗:水沸腾时的温度是____。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____。 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是 。
3.讨论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存折:这里的-800表示什么意思?(以原来的钱为标准,取出了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2)电梯:这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平面为界线,地平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零摄氏度以上和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得分与失分等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都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经过一学期“生本对话”课题研究,全班已基本形成课前自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本学期提高了对预习的要求(不仅要完成课后“做一做”,而且要尝试提出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也想逐步改变教学方式,以学生的问题带动全课的教学推进。
今天,学生在例1环节只提出了教材中的一个问题“16℃和—16℃的意义相同吗”,并追问了“为什么”,再无其它疑问。对于“为什么”也回答得很清晰,看来生活积淀为负数的学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我补充了认识温度计上的温度这一知识点。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为第二课时数轴上表示正负数做准备;二是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所绘制的温度计是以5℃为一个单位长度,在练习中发现部分学生读或指温度时有错误,主要是—16℃与—14℃易混淆。在此引导学生辨析,并教给他们方法。
在例2中学生质疑的问题明显增加。有
(1)“正数、负数的意义是什么”;
(2)“正数、负数的区别是什么”;
(3)“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算式中的会有负数吗?如果有,它和减号如何区分?”其中前三个问题是本节课内容,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初中的代数知识。学生们答疑的水平较高。如第一问,回答问题的学生不是像教材那样用举例子的方式来描述正、负数的意义,而是用抽象概括的语言总结其含义。“大于0的数是正数,小于0的数是负数”,多棒呀,看来学生的能力不可小瞧!第三个问题是由我解释,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其原因。最后一个问题为帮助学生更好实现中小衔接,我也进行了补充介绍,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学生的此次质疑还不够全面,主要表现在对读法较忽视。为此,我补充提问了“+”号可以省略吗?省略后怎样读?它还是正数吗?“—”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怎样读?强调读法及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最后,根据本班学情,我补充了下列练习,提升综合应用能力。下面记录的是3位学生的期末数学考试成绩。以他们的平均成绩为标准,把平均分记为0分,超过平均分记为正、不足的分数为负,在表格中用正、负数表示他们的分数。
认识3数学教案篇4
一、教材说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一册《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直径;理解并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能正确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自主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具演示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找出圆并感知圆,得出其是平面图形。
(2)比较与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知道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
2、师生对话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教师课件演示,并注意与球的区别,设置车轮是圆形的悬念。
(二)、探索新知。
1、各部分名称介绍
(1)师画圆,生注意观察
(2)讲解圆心的定义,并让学生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3)知道什么是半径、直径,明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4)新授中的巩固:在圆内找半径和直径。(根据课堂变化出示课件巩固圆的知识)
2、画任意圆和固定圆
(1)生画一个任意的圆。
(2)继续画一个固定的圆,并剪下来。
3、操作与发现
(1)明确要求,分小组进行操作。
(2)学生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索同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
(3)学生操作后交流,并将交流结果记录在发现纸上。
(4)学生反馈交流信息,师生共同评价。
(三)、新知巩固
1、基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圆的知识。
2、发散性练习,提高学生对圆的认识。
(四)、运用实际
用本节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课始留下的车轮问题。
(五)、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进行总结或延伸。
四、课后反思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如导入中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如自我习作、操作表演、大家共赏,享受成功的愉悦,可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如让学生剪、折、画、量、议、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探索的方法。如通过学生评价教师、学生,师生平等相待,可解放学生的脑、手、眼,让学生大胆地想、放开去说、随心地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开放自由、心心相映、情感交融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这样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情境之中,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意境。
认识3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米尺、学生用尺各一把,一分硬币一枚,纸条若干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来个“游园夺奖比赛”活动,比赛的规则是:只要你能正确地回答园中设置的题目,你就能获得相应的奖品,最后再根据每组得奖的多少,评出三个优胜组。各组同学有没有信心夺奖?
一、游“记忆园”(复习旧知识)
幻灯出示“记忆园”中的问题,并逐一显示问题:
(1)我们已经学过( )和( )两种长度单位?
(2)一米=( )厘米
(3)13厘米-7厘米=( )厘米
(4)比划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
(5)用手势表示出1米的大概长度。
(上述问题如果学生答对了,奖给小红旗一面)
复习阶段活动小结:(鼓励获奖同学,导入新课教学)
教师导语:以前,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量较小物体的长度或较短距离应该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要量更小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更精确,该用什么来作长度单位呢?请跟着老师走入“求知园”,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留一定的手写空间,留待后面在补上完整的课题)
二、游“求知园”,认识毫米
幻灯出示“求知园”认识毫米的有关问题(逐题显示)
1、仔细观察尺子,看看1厘米中间还有什么?(有很多小格)
(学生举手答,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2、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10个)
注意引导学生怎么数,数得快的同学奖“速度奖”牌一面。
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每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1厘米=( )毫米(引导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学生举手抢答,答对的同学奖“思考奖”牌一面)
4、用手比一比,1毫米大约有多长?(指名同学比给大家看,其他同学跟着比,比对的同学奖“发现奖”牌一面)
5、量一量:量一根长10毫米的纸条剪下来、量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毫米、量数学书的厚度是( )毫米。
6、说一说:回形针长( )毫米、铁钉长( )毫米。
(答对5、6两题的同学,分别奖“勤于动手奖”一面和“小星星”一颗)
活动小结:(照顾后进生,巩固“毫米的认识”)
刚才,我们在“求知园”中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同学们在夺奖的过程中学到了新的知识,下面我们把机会让给那些没有得奖的.同学,请他们来回答几个问题(指名后进生回答)。
1厘米=( )毫米 1毫米大约有多长?
(各组同学的得奖情况对比,表扬先进组,鼓励后进组)。
三、继续游“求知园”,学习分米。
导语:在“求知园”中,我们认识了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也有我们没有认识的长度单位“分米”。老师只知道分米是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关于“分米”的其它知识,还要同学们在游完了“求知园”之后才知道,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夺奖识分米”(补充课题,使本节课的课题完整)。
幻灯出示“求知园”中有关认识分米的问题(逐一显示):
1、量一根10厘米长的纸条,然后把它剪下来,看谁剪得快?
告诉学生:10厘米也叫1分米。
2、填一填:1分米=( )厘米。
3、数一数:在米尺上10厘米为1段地数,看看整好可以分成几段?然后填空:1米=( )分米。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1米的硬纸条。
4、做一做: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大约是几分米?
剪一根3分米的纸条给大家看看。
三、活动总结:(强调知识重点,表扬先进小组)
这节课,我们通过“游园夺奖”活动,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在活动中同学们表现出色,下面我们进行评比。对获奖小组及获得奖品的同学进行鼓励。
四、课堂作业:练习八第1、2题。
认识3数学教案篇6
设计思路:
新《纲要》中指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来源于幼儿的兴趣,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以及一圆硬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看动画片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看电脑课件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观看及尝试操作各种物体中认识圆形、球体、圆柱体,感知圆形、球体、圆柱体的基本特征。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课件《认识球体与圆柱体》。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个一元的硬币、一只篮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形、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重点:
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活动方法:
引导法、操作法、观察法、游戏法
活动过程:
一、情境引入,组织教学。
二、边看边玩,引导探究。(区分圆形与球体)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2、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3、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4、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5、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6、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三、自主尝试,认识区分。(区分球体与圆柱体)
1、出示圆柱体。
2、球体和圆柱体比赛滚。(比滚)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3、球体和圆柱体比叠高。(比叠高)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4、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5、小结:象球这种每个面都是圆形的,可以往前往后,往左往右往很多方向滚,但不可以叠起来的物体,我们叫它球体。象几个硬币叠起来的,上下两个面都是一样大小的圆,上下一样粗,可以向前向后滚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四、参与游戏,巩固练习。
“奇妙的箱子”。让幼儿逐个摸出箱中的物体,摸出后按圆形、球体、圆柱体分类。
五、活动小结,拓展延伸。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球体和圆柱体?
六、课后完成,亲子活动
1、开展一次家庭球赛。
2、将家里的卫生纸叠一叠,看看能叠几个,明天与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其实已接触很多球体玩具,例如皮球、羊角球、乒乓球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对幼儿来说,他们很难完全用几何角度来理解立体图形,往往把平面几何图形和立体相混淆,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和操作感知球体的特征,获取有关球体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大班幼儿探究欲望强,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成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因此,为了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活动上述目标。
从设计这次活动,到实践这次活动,让我对教材的设计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在科学领域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今后我会多去翻翻教材,把教材吃透,多走进优秀教师的课堂,多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
课后通过反思,我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1、在利用准备的材料探索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够自己想办法来区别二者,但是,在教学时,我却疏忽了。直接让幼儿用滚、看、摸的办法来区别。因而,对幼儿学习方法的培养造成了空白。如果,在活动中,能放手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这样既发展了幼儿思维能力又能达到活动目的。
2、在指名让幼儿说说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我过于急噪,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时间,没有顾及到一些孩子的活动感受,给幼儿语言的组织及发展的空间太小。
3、为给幼儿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准备了很多的活动材料,但各种材料没有最大可能的发挥出作用来。比如:在让幼儿通过摸、看、滚来区别圆与球体的区别时,有一部分幼儿只是做到了看和滚,摸的很少,尤其是我准备了小的乒乓球,用拳头握以握,很快就能掌握球体的特征,我没能及时的提醒幼儿。
4、在让幼儿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球体物品时,目的是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生活中,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培养幼儿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这一环节给孩子的时间不够,过于急噪。
5、我发现部分幼儿参与活动不够积极,只能跟着老师及小朋友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还有一些幼儿操作速度过于慢。
在幼儿经历了探索、发现→感知、体验→发展的全过程中,作为教师我深深感悟到: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定位应是组织者、点拔者,我们更应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评价,才能促使幼儿获得一次又一次新的发现,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