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实验类教案5篇
教案是教师们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而精心准备的必要工具,详细的教案能够为教学过程提供清晰的指导,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班实验类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耐心、细心地进行试验,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2、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3、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内聚力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活动准备:
硬币、玻璃杯、回形针、皱纹纸一张,盛水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探讨水的秘密。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先猜出来。
老师出谜面:“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
教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水呢?水有这么多特点,它还有一些什么秘密呢?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它的秘密吧!
二、交代实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老师先将玻璃杯里盛满水,然后将这些硬币一个个轻轻地放进玻璃杯中。放一个后引导仔细观察一下,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2、教师:你在刚才的实验中看出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话来表达。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玻璃杯中盛满了水,然后放入硬币,发现水没有溢出来。
三、幼儿看老师实验,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玻璃杯中装满水了吗?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仔细观察杯口,杯口的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玻璃杯中装满了水又放了许多硬币,水才高出杯口,但却没有溢出来呢?引导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老师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是平的,并没有高出杯口,放入硬币后,杯子里的水高出了杯口,水确没有溢出来。
四、交代实验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出示回形针:
教师:这是什么?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1、教师进行试验将回形针放在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教师:“回形针怎样了?怎样可以让回形针不掉下去呢?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出,回形针放在水里,水掉下去了。
3、教师再进行试验,看老师先将回形针放在纸上,然后将它们一起放进水盆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幼儿回答。
4、幼儿互相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想象了?
教师:纸怎样了?回形针呢?为什么纸沉下去了,而回形针却浮在水面上了呢?
教师小结:放了纸在水里,水有表面张力,所以回形针就不会掉下去,表面张力支撑着它浮在水面上。
5、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水的这两个秘密在生活中的现象。
发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看书,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五、最后总结。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水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水的秘密。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垫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
2.记录单(见附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用塑料小棒去吸一吸纸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教师:小棒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再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引导幼儿拿小棒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吸)。
(3)教师:碎纸屑吸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记录操作中的发现。
(1)教师:有些小朋友用小棒把纸屑吸起来了,有点却吸不起来,到底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你们两人一组再去试一试,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教师出示记录单:这是记录单,请把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在第一个格子里,在后一格中记录你看到纸屑吸起来的样子和你有趣的发现。
三、师幼讨论,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
(1)幼儿分别介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单。
教师: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静电)
教师:平时你还发现什么时候会产生静电?
(2)教师出示挂图《有趣的静电现象》:这里还介绍了哪些静电现象?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有哪些材料,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收集这些材料,在科学区里去玩一玩。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2.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科学":《蚂蚁找食物》。
2.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3.参考【附】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水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活动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
幼: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 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法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
@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
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
最后有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地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与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
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
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
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化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中班实验类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