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人类教案8篇
大家在讨论教案时,常常会分享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提前撰写教案,有助于我们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水与人类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水与人类教案篇1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语言简练、准确、缜密、条理清晰、概念明确,逻辑性强的科学语体特色。
二、学习本文深入浅出说明事理的特色。
三、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人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2、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重点:
熟悉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类能够用语言相互沟通,平日里,我们不会去注意语言是什么,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呢?它有什么特点呢?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们作了讲解。
二、题解:
1、作者:
吕叔湘,当代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学家,在语文教育、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2、出处: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语文常谈》是一本关于语言文字的通俗读物。
三、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
根据说明对象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概括具体、整体部分、主要次要、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特点用途)
3、说明方法:
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四、阅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1、生字:
yīngwǔyǐ
鹦鹉倚
2、解词:
人云亦云——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音素——语音中最小的单位。
连缀——联结。
倚赖——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也写作“依赖”)
稀松——无关紧要。
意念——念头、想法。
五、思考:
a、全文共三段,每段的内容是什么?
b、在第一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c、给第二段标出句数,划分层次。
d、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用自己的话解释)
e、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表达无穷的意义。
f、语言有哪些优越性?
第二课时
分析讨论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具体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明确文章各段的内容:
1、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
2、人类语言的特征。
3、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
二、具体分析:
本文的文体:事理说明文
我们知道在学说明文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握住五个方面:
1.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3.说明方法(与学生一起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4.说明顺序
5.说明语??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人类的语言(属事理说明文)
★人类语言的特征是: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是第二段中第10句话。
第二段中才说出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那第一段有什么作用呢?(引入下一步)
(一)分析第一段
请同学读第一段。
★第一段所写的内容是说明人类的语言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
★在全段表述了几个意思?
(1-2)点出语言好像是稀松平常的事,但细想却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3-7)解释语言为什么了不起。这里明确了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这种区别的`?
——吃饭,走路,说话
★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
小结:第一段与原题的照应更为密切(“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
(二)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是全文的中心,它说明了人类的语言的特征
1、同学们已经标出了句数,请同学们给第二段划分层次。
(1-4)提出问题
(5-9)承上,分析二者与人类语言的区别
(10-14)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2、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随机应变”?
一方面
向学生解释音素音节词汇表意
另一方面
3、找出中心句:第10句
4、说明方法:作比较
5、小结:
本节是中心段,开头引出“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的说法,为下文分析比较作了辅垫,接着分析“鹦鹉能言”,“猩猩能言”的说法,并与人类的说话作比较,指明只有人类语言才能够“随机应变”。然后推进一层,说明人类语言之所以能“随机应变”的两个原因。最后用“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作结。并点明“这是任何其他动物办不到的”。全段行文从容不迫,层次井然,严密完整。
(三)分析第三节
请同学们读第三段
人类的语言是靠什么来传达的呢?——是声音
那么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说明这个原因,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作比较,用手势和图画与声音相比较。
手势和图画都有局限性,相比之下声音更有它的优越性。
不受光的影响不稳定
不受距离阻碍优点不足
解放出双手不持久
速度快
三、总结:
人类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来说平常得几乎忽略了它的存在,但它又是复杂得让人难于去理解的。吕淑湘先生的文章从人类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特征说起,让我们了解: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语言的特点以及其所用的表达手段的优越性更让我们认识到人类语言的伟大,让我们去珍惜语言,善用语言吧。
附板书:
人类的语??
吕叔湘
概括1、不平常(人类别的高等动物)
2、鹦鹉不会变化
没有语言(人类鹦鹉、猩猩)
猩猩只懂符号语言作
人有语言音素组合——组成变化无穷的语音比
将语言配意念——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较
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特征
具体3、用声音作为手段的原因及结果
说明顺序(4个优点,1个局限性)(前程万里)说明方法
事理说明文
第三课时
阅读理解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再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2、重点段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同上
教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结合一、二题,理解本文的科学语体特色。
二、重点段阅读理解:(第三段)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
2、“语言诉之于听觉”的意思?
3、概括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的优点?局限性?
4、这段文字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进行比较双方是?
5、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6、本段最后一句属于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后小结:
水与人类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2、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法
讲授法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重点分析第一小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入手,分析怎样阅读说明文,从而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语言学家吕叔湘
(三)检查预习题第三条
查词典,大体辨析下面各组词。
意图组合障碍倚赖
意念连缀阻碍依赖
意思组成
意义
(四)通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
------------。(特征,特征之一)
2、。一句话,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表达变化无穷的---------。
3、人类语言采用--------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五)用一句话归纳三小段的大意
第一段:强调人类的语言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之一。
第二段: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第三段: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六)师生共同阅读第一小段
1、请同学朗读第一小段
2、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子。
3、一小段共有几句话,可分几个层。
4、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好象”“稀松”“可是”“实在”?
5、第三句话到第七句话是什么关系?采用什么说明方法?
6、为什么先比吃饭、走路,后比说话?
7、讨论读中提示
8、总结这一小段
(七)小结本课内容
(八)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高等动物
1、人类会烧熟了吃1、别的动物都吃生的
2、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2、别的动物让身体跟地
条腿走路,把上肢解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条腿
放出来干别的、更重
要的活儿。
3、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3、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
还会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第二小段,讨论有关练习。理解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二小段
1、指名朗读这一小段
2、用一句话归纳人类语言的特点
3、给这一小段分层次
第一层:叙述作者对两句的.认识过程。
第二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句话的说法。
第三层:从语音和语义两个方面分析人类语言能“随机应变”的原因
4、讨论第一层次
思考这两句错在哪里?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5、讨论第二层次
通过鹦鹉、猩猩和人进行比较,说明了什么?
讨论这一层次与下文有什么关系?
讨论读中指示
6、分析第三层次
(1)这一部分是什么结构?
(2)第8、9两句从什么角度分析人类语言的特点?
(3)第10句总结特点
(4)体会第11句的作用
7、讨论这一小段中几处括号的作用
8、讨论读中指示
9、小结这一小段
三、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1、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为什么要加上“别的”二字?)
2、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上肢”改成“手”行不行?为什么?)
3、至于猩猩,根据西方学者拿黑猩猩做试验的结果,它们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符号语言,可是学不会把它变成有声语言。
(“极其有限的一点”对“符号语言”起了什么作用?)
本人意图
4、形成无数的“意念”
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意图”与“意念”有什么区别?“意思”与“意义”有什么差异?)
五、讨论思考和练习第二条:
阅读第2段,想想为什么先说鹦鹉、猩猩的所谓“语言”,为什么从大师兄的作文说起。
六、小结本课
七、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第二小段
板书设计
人类语言的本质特点
内部结构:音素——音节——多音节
连缀组合
(一方面……又……再……)变化无穷
“随机应变”表达功能:无数意念,配以语音,综合运用(一句话)
(另一方面……又……然后……)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研读第三小段;体会说明文的结构的层次;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作业
二、师生共同分析第三小段
1、齐读这一小段
2、思考这一小段可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指名中心句
第二层:说明为什么语言用声音作为手段?
第三层:总结归纳全文。
3、分析第二层次
4、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把声音与形象进行比较?
声音的优点是:a白天和黑夜都能发挥作用,且不受阻碍;
b声音的有效距离大
c声音可以把手解放出来
d声音的速度快
声音的缺点是:没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形象的优、缺点是什么?
5、分析最后一句的作用。
a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b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本文三段都运用了比较说明的方法。说说运用这些方法对具体说明人类语言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7、讨论文中的读中提示。
三、联系全文,分析说明文的层次结构。
四、观全文,说说三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五、结全文的写作特点
1、层次清楚,有条不紊的说明。
2、语言特点。
六、吕叔湘先生曾批评下面一些语句不够准确,你能看出毛病来吗?
1、7月底到8月中旬的非洲,阳光灿烂,繁花似锦……
七、归纳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八、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水与人类教案篇3
教法展示
1.用导语引入新课(“导语”见设计a)
2.逐节阅读、分析、归纳
课文要点摘录如下:
第一部分由牛顿、瓦特、马克思的独到发现,引出“语言中也隐藏着很深奥的秘密”这一话题。接着“从人们最平常的说话谈起”,列举“看”字句,分析句子的构成规律。最后用“字盘”一喻形象地论述了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部分指出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作者于开篇列举非洲一民族特有的现象后,围绕“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展开分析,举例,字里行间告诉读者:语言具有社会性特征。
第三部分一开讲使用“语言不但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承接上文,用“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一种”引起下文,既有比较分析,又有分类说明,还有典型举例、逻辑推理,使全文的观点水到渠成。
3.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理解课文中的一些句子。选择句子以练习一的几例为基础,适当扩展。
4.试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几篇语言学论文,任选下面一题作为课外作业。
①给“语言”下个定义(为基础一般者设计)
②谈谈我对“语言”的理解(为中等水平的人设计)
③“语言”的昨天、今天、明天(为尖子学生设计)
教案点评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文,条理清楚,深入浅出,不少概括的甚至抽象的知识,总是用“就近取譬”的办法讲得浅易明白。因而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特点,理清作者的思路,分析论述的层次,品味行文的技巧。
水与人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新词。
2.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哪些老师启示了人类的哪些发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学会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搜集生物充当人类老师的事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谈话引入:孩子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给出提示:读通顺课文,借助拼音或工具书准确识记生字。
2.点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3.鼓励学生用老师教给的多种形式识记生字。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知识给生字组词,并能自己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检查学生生字的学习情况。用“我给大家提个醒”的方式,让学生来说说每个生字的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些什么,并能给每个生字组出几个不同的词语来。
5.全体学生练习朗读全文,指导学生读通顺。
6.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回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老师”为何要加引号?这些“老师”究竟是谁?先在书上用笔画出来,再说一说。从学生的汇报中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蝙蝠一种?”引导学生读懂这句反问句并理解它。(板书:人类的老师不止是蝙蝠)
三、紧扣课题,深入理解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读一读。
2.先跟同桌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感兴趣,再在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落实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词句的深入感悟。
3.学习第三段,引导要点:
这一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板书:蜻蜓——飞机)
为什么说蜻蜓是人类的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机毁人亡”“惨祸”的意思,抓句子“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体会“老师”的含义。(板书:斑点防抖)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4.学习第四段。
(1)这段主要讲了谁是人类的老师?它又教给了人们什么?(板书:鲸——轮船)
(2)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轻而易举、研究、流线体。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句子:“后来,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的航行速度。”(板书:流线体提速)
5?学习第五、六段。
(1)出示一个鸡蛋,让学生来捏一捏,看看能不能把鸡蛋捏碎。再请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看起来薄薄的蛋壳,用了最大的力都不能捏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发了吗?(激发学生读课文)科学家研究了这个问题后,得到了什么启示?造出了什么对我们人类有用的东西?(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鸡蛋——建筑物)
(2)学生汇报,从学生的汇报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坚固、承受、均匀、设计。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板书:薄壳结构、坚固)
(3)教师导语:其实,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的知识还不止是这些呢,请孩子们齐读课文第六段,看看人还从动物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齐读,汇报。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小黑板上的题,让学生在回答的同时完成练习。
①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②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
③人们模仿。
6?学习第七段。
过渡:是啊,自然界的.生物教给我们的真多啊,请孩子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7?引导回顾全文,了解课文“总—分—总”的结构。
8?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思维,训练说写
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人类的老师的其他例子。并能用刚才填空的句式说话。
板书:
16
人类的“教师”
总
人类的老师
不止是蝙蝠
斑点、防抖
分
蜻蜓——飞机
流线体、提速
鲸——轮船
薄壳结构、坚固
鸡蛋——建筑物
……
总
生物界有很多人类的老师
水与人类教案篇5
【教材理解】
?人类的老师》短小有趣:通过生动的事例,介绍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是:研究大自然的特点和规律,研究生物的特性,能让人们从中受到启发,人类只有科学认识大自然的规律,才能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大自然。人类只要科学地认识地球上生物一些运行规律,就能有所发明创造。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的教学思路是“以导促学,让学习成为学生事”,因此,首先课前学生根据预习指导进行自学和资料的收集,然后课堂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最后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科普读物。学生活动方面主要是:读、找、议、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整堂课。
【导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导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学释疑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品读、朗诵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ppt课件(演示文稿) 自学卡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堂探究】
一.激趣导入:
导语: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这话不错。如果你平时多多留心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一定会获得很多的知识。不信请读《人类的老师》二.自由诵读,感知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我能自主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并会给生字标音。
机翼( ) 略( )重 关键( ) 鲸( )
2.我能说出短文的大意。
?人类的老师》通过生动的实例,介绍了科学家从( )、( )等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科学家从蜻蜓、鲸等动物身上各得到什么启示?
从蜻蜓身上得到的启示:
从鲸身上得到的启示:
四.综合运用
你知道吗?
1.科学家研究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制成了雷达。
2.人类研究了萤火虫,发明了高效的冷光源。
3.蝴蝶翅不仅使我们懂得了迷彩服的价值,还为装潢材料谱写了新篇。
4.人们在苍蝇蝇眼的启示下,制成了一次可拍1329张高清晰照片的蝇眼照相机。
5.航空专家从跳蚤身上得到启示,成功制造出几乎能垂直起跳的鹞式飞机。
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收集到的资料补充完整吗?
(1)“因为……所以……是人类的老师。”
(2)“科学家从 得到启示,发明了 ”,或者“人们模仿
造出了 ”。
五.拓展学习
奇思妙想
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好吗?
1.资料阅读:
鱼儿在水中有自由来去的本领,人们就模仿鱼类的形体造船,以木桨仿鳍。相传早在大禹时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鱼在水中用尾巴的摇摆而游动、转弯,他们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桨。通过反复的观察、模仿和实践,逐渐改成橹和舵,增加了船的动力,掌握了使船转弯的手段。这样,即使在波涛滚滚的江河中,人们也能让船只航行自如。
苍蝇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导航仪”,人们模仿它制成了“振动陀螺仪”。这种仪器目前已经应用在火箭和高速飞机上,实现了自动驾驶。
苍蝇的眼睛是一种“复眼”,由30o0多只小眼组成,人们模仿它制成了“蝇眼透镜”。“蝇眼透镜”是用几百或者几千块小透镜整齐排列组合而成的,用它作镜头可以制成“蝇眼照相机”,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张相同的相片。这种照相机已经用于印刷制版和大量复制电子计算机的微小电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质量。“蝇眼透镜”是一种新型光学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鸟类的翅膀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和结构,使得它们不仅善于飞行,而且会表演许多“特技”,这些特技还是目前人类的技术难以达到的。小小的蜂鸟是鸟中的“直升机”,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着飞。在吮吸花蜜时,它不像蜜蜂那样停落在花上,而是悬停于空中。这是多么巧妙的飞行啊。制造具有蜂鸟飞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飞机,已经成为许多飞机设计师梦寐以求的愿望。
在企鹅的启示下,人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用宽阔的底部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推动前进,这样不仅解决了极地运输问题,而且也可以在泥泞地带行驶。
你知道吗?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象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留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声波探测,发明了超声波雷达。
3. 通过阅读课文和上面的资料,我们不由地赞叹:“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4. 生交流。
五.总结:《人类的老师》让我们知道了人类要虚心向大自然学习,从中得到启示,造福人类。其实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板书:
人类的老师
蜻蜓----飞机
鲸----轮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与以往教学比较,最大的突破在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和引导。首先,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深入把握了课文的重点、难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导学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预设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在学法指导的部分给予提示和帮助,从而把课堂的主动权尽量的交还给了学生。在课堂上,由于学生预先了解了学习的内容,并得到学法提示,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均有自己的学习所得,激发了参与的热情;而我通过检查导学稿的预习情况,对学生的学情也有清楚的认识,引导方面更能有的放矢,一语中的。因此,整个课堂,体现了我个人比较期望达到的“生动、生本”的状态,较好的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学生热情高涨,一直到下课铃响起还在争取表达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成果。互联网的运用一直贯穿在学习的过程,包括学生与老师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展示以及课后的拓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网络的强大,并渗透给学生查找、选择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合理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有利学生今后发展的目的和收获。
水与人类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说说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课题(课题故意缺少引号) 指名读课题。让学生发现板书上的课题与书中课题的区别。问:知道为什么加上引号吗?
二、整体感知。
1、过渡:人类是世界上最聪明的高等动物,是谁会有如此高的本领,让我们人类尊称它为老师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读课文。
3、逐段抽读课文,相机正音。
4、交流反馈:书中提到的人类的`“老师”有哪些?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生字。
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让学生自主识记生字,教师指导“碎”、“鼠”两个字的书写后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
二、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课文主要段落结构相似,故采用“教、扶、放”的方法进行教学)
1、你们见过潜水艇吗?知道它能在大海中自由升降,是科学家拜谁为师发明出来的吗?
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知识吗?
2、“教”学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用波浪线划出能概括本段意思的句子。
(2)说说人类是怎样受鸟儿启发发明了飞机的。
(3)总结学法。
3、“扶”学第四自然段。
四人小组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并交流。指导朗读。
4、“放”学第五自然段。
独立自学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5、人类从生物受到的启发还有很多很多。自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人们怎样想到发明越野汽车和坦克的。
拓展补充省略号的内容: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们还了解到哪些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进行全班交流。
6、、总结: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我们人类有了一项又一项发明创造。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探究小组,明确课后探究的方向,如鸟类研究、昆虫研究、海洋动物研究等,并将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参加全班的展示。
7、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体味。
三、齐读全文。
水与人类教案篇7
教材简析:
课文选自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撰写的语言文字家通俗读物《语文常谈》一书,原题材是“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全文不足千字,却把人类的语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和赖以进行的手段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教学目标:
1、理解本篇说明文的内容,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学习和掌握课文中运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语言,学好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掌握用比较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目标导读与练习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机及已制幻灯片(有条件也可用电脑幻灯演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1、导语:(以俗语导入)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这样一句俗语,“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显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鼓励学习说,主要含义是:人言不同于兽语。)那么,人言与兽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吕叔湘先生写的文章——《人类的语言》。(显示课题、作者,简略提问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情况。)
2、引导学生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
⑴设疑:根据单元的学习要求,本课的学习应该达到什么目标呢?
⑵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围绕“学习目标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篇说明文的内容。
⑴显示练习。
一、浏览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课题揭示本篇说明文的xx。
2、请用波浪线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3、第一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第二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第三段说明了人类语言的xx。
4、请概括回答:人类语言有什么特征?
⑵引导学生明确习题材要求,进行练习。
(“浏览”即要求在较少的时间里获取较多的信息,要围绕习题,阅读必须专注。
⑶检查练习完成的情况,
(第1、2、3题主要面向中下基础的学生,第4题主要面向基础较好的学生。结合检查的情况,显示相关的内容。
⑷小结:课题明确地揭示了说明的对象,即本篇说明文要说明什么;课文三段文字分别在段中、段尾、段首各有一个中心句,概括了各自的说明内容,即“人类语言的重要性”、“人类语言的特点”、“人类语言的手段”;人类语言的特征是:人类语言是使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它以声音作手段,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2、围绕“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⑴显示练习。
二、逐段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各题。
1、课文第一段除了用说话与吃饭、走路进行比较之外,主要还用动物与人从xx、xx、xx等三个方面作比较,从而说明xx。
2、课文第二段开头的叙述有什么作用?人类语言与动物发声有什么不同?本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运用的说明方法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3、人类的语言为什么能够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课文第三段是怎么样进行说明的?这样说明的目的是什么?
⑵指导学生逐段阅读,并通过回答问题学习和掌握本课运用的说明方法。
⑶小结:课文为了说明人类语言的特征,阐释“只有人类有真正的语言”这一事理,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一段通过作比较,说明人类语言非同小可,它使人类有别于其他的动物;第二段,通过作比较,说明了人类语言的特点,从而揭示“人类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这一事理;第三段通过声音与画画儿、打手势作比较,说明人类语言能够前程万里地发展的内在原因。可见,说明方法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阐释事理——即实现说明目的服务的。
三、堂上练习。
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中心思想。(承上小结提问:那么,本篇说明文的说明目的是什么呢?
四、总结。
结语: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吕叔湘先生的《人类的语言》。从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人类的语言是多么了不起啊!它使人类有别于一般的动物,它用声音作手段以变化无穷的声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我们人微言轻人类的一分子,应该热爱自己的语言,学好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学好语言文字的一条重要途径。
五、课后作业。
显示:
课后作业:
1、分析课文第三段的结构层次。
2、思考:本文采用怎么样的说明顺序来安排说明条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水与人类教案篇8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齐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指导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谁先找到?
(1)学生速读课文后,指名回答。(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齐读第七自然段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4)齐读。
过渡: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第二自然段:“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
a.男生齐读。
b.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3-6自然段,找一找,用笔圈出来。
(1)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2)再读3-5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注意要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3)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三自然段
a.%???苏庖欢?你知禒?b什么?(飞机设计)
b.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c.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学进步做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d.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样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呢?
e.出示蜻蜓图片。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可见蜻蜓——(读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指导读)
f.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老师”。
g.总结。
h.齐读。
第四自然段
a.对这一段感兴趣的站起来,思考:是什么促使人类要向鲸学习呢?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b.可见鲸是人类的——“老师”。
c.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齐读。
第五自然段
a.说说为什么对第五自然段感兴趣?(鸡蛋捏不碎)
b.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
(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单壳的各个部分。)
c.指导朗读书上的原句。(用“之所以……是因为……”造句)
d.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
e.下面拿好书,一起把第5自然段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
4.课文3-5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为什么还要加上第6自然段呢?第6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指名读。
5.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交流资料)
6.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再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
1.学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
2.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的发明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