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8篇
有了一份完整的教案,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份全面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猴子下山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读为主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4、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
1、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同时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要专一,有始有终。
2、学会看图根据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喜欢猜谜语么?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吧?一物像人又像狗,爬杆上树是能手,爱吃香蕉爱吃桃,家里没有山里有。——(打一动物)(猴子)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没错,就是小猴子,一起来叫叫它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就叫——《小猴子下山》,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说明要求。
1、第一遍大声读,标出自然段,遇到难读的地方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第二遍,读给你的同桌听。边读边想:小猴子去了哪些地方,用“——”划出来,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用“~~”划出来。
3、读完课文,接下来,咱玩个游戏,老师这里准备了很多好东西,想请小朋友来选一选,哪些是小猴子下山的时候看到的好东西,如果这个好东西有,请把两只手向上举√,如果这个好东西没有,请小朋友举个×,会吗?(出示多种植物,让学生选择小猴子所见到的好东西)
4、(出示各段课文),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进行表扬,读的不够好的进行纠正。
三、学习课文
1、课文的主角就是猴子,(出示西瓜,猴子,兔子,玉米)这些就是猴子下山看到的好东西。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再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呢?再次读一读课文,回答问题。
2、指名回答问题玉米地→一棵桃树底下→一片瓜地→跑进树林里
3、四段分四个组读课文
4、小组合作讨论:这些东西都长得怎么样呢?从哪些词语里面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确实是好东西?找出词语。
反馈:玉米结得又大又多,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真可爱。
5、又()又()训练。
(1)、这些东西用这些词语一读就知道是好东西,不信来读读看: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兔子也可以用又()又()来说。【其他东西还可以用又()又()怎么说?】
(2)、请把这些词语写到书上的插图边上。
6、理解区分“摘、扛、捧、抱、追”等表示动作的词语。
看到这么多好东西,小猴子心情怎么样?那他就看一看?小猴子是怎么做的?首先,走到一块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长得又大又多,是怎么做的?(掰扛)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接下来看到的东西又是怎么做的呢,和同桌相互商量用圆圈圈出来。
?反馈】桃子:摘捧扔西瓜:摘抱扔兔子:追这些动词可以换过来说吗?为什么?说说理由。
四、复述课文
这就是我们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我们看着投影就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个故事吧。(师生共同复述课文)
五、课外延伸
有时候,我们小朋友就像小猴子一样,总是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一件事情不喜欢了,就放弃了,这样子,我们就会像小猴子一样,什么也得不到,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一,有始有终。但是,第二天,太阳照样会升起来,小猴子又下山来了,第二天,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小朋友下课以后可以讨论讨论。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只、空”,会写“块、非”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什么事都应该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
教师板画一座小山。
1.谈话: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
2.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
3.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里。
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引导学生齐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猴子吗?
2.组织同桌互相说一说。
3.组织全班交流。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字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教师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要点。
3.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4.组织全班展示。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内容,能复述这个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4、能续编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教学重点:
能用“走到……看见……”的句式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听过有关猴子的故事吗?谁能看图,猜出这个故事名。
猴子捞月,狐狸和猴子
3、今天,这两个故事我们都不讲,讲一个比这个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师补充题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课题读一读。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能不用上“一( )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 )来到了( )来到( )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练习:把四句话合并在一句话。
丁丁按时起床。
丁丁洗脸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兴兴去上学。
谁也能把这四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出示句子:丁丁按时起床,洗脸刷牙,吃完早餐,高高兴兴去上学。学生读。
5、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6、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7、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9、(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10、(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4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一块地非常往前西瓜进行天空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了好多地方,看见了好多好东西。这节课让我们来看看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哪些事。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玉米?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又大又多。还有又大又红、又大又圆。
“又__又__”式词语:
又高又瘦又矮又小又高又壮
又香又甜又白又亮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又哭又闹又蹦又跳
又长又细又鲜又嫩又气又急
2.想一想:小猴子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想了些什么?
明确:哇!这么多、这么大的玉米啊!看上去好好吃!我要掰一个回家!
3.小猴子为什么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明确:因为小猴子这时看到桃子又大又红,真惹人喜爱,馋得不得了,就顾不得玉米了。
4.从小猴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
明确:玉米又大又多,桃子又大又红,西瓜又大又圆,都很惹人喜爱。小猴子见一样,馋一样,摘一样,又扔一样,说明它没有明确目标,做事不专一。
表示“不专一”的`成语示例:
三心二意喜新厌旧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表示“专一”的成语示例:
一心一意心无二用心无旁骛
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5.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明确:因为他见一样拿一样,但是见到一个更好的东西,就会把前面拿的东西扔掉。他扔下西瓜去追小兔子是错误的,明知道小兔子会跑还去追。最后,小兔子不见了以后,他就只能空着手回家了。
6.小猴子走在回家路上,心里会想些什么?
明确:唉!真是不该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又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还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真是后悔啊!现在搞得两手空空,等会儿回家妈妈一定会批评我的。唉!
7.找出课文里描写小猴子手的动作的词语,结合字典,理解词语的含义。
明确:“掰”指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扛”指用肩膀承担物体;“扔”指把手上的东西丢掉;“摘”指用手采下或取下;“捧”指用双手托;“抱”指用手臂围着。
8.你能用上面的词语造句吗?
明确:
①小猴子掰了一个玉米。
②爷爷扛着锄头往田里走去。
③小华把垃圾扔进了垃圾桶。
④小华帮奶奶摘苹果。
⑤小周捧着几个苹果回家去了。
⑥这个西瓜太大了,他抱不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小猴子下山,先来到__________,再来到__________,又来到__________,最后回家了。
(2)小猴子下山,先掰了__________,再摘了__________,又抱了__________,最后去追__________。
明确:
(1)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2.选择生字填空。
①扛②扔③抱④捧⑤掰
(1)今天我跟着奶奶到玉米地里( )玉米。
(2)我看见平平在教室里乱( )东西。
(3)妈妈一回家,我就想要( )妈妈。
(4)小猴子( )着玉米一边走一边玩。
(5)我( )着心爱的玩具,舍不得放下。
明确:
(1)⑤(2)②(3)③(4)①(5)④
3.总结。
课文写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来到玉米地,看到玉米又大又多就摘了玉米;又来到桃树下,看到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摘桃子;又来到瓜地里,看到西瓜又大又圆,又扔了桃子摘西瓜;在往回走的时候,看到一只小兔子,又扔了西瓜追兔子,结果一无所获。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专一,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略)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①课堂作业本。
②按课文内容填空。
(二)朗读课文
(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
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
(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伤心的心情。
(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
(三)讨论
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联系实际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
: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
(五)课堂练习
(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
(2)练习用“又......又......”说话。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知道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能理解“掰、摘、抱”等动词,感受动词使用的准确性。
4、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要目标明确,要一心一意。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教学难点
知道故事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齐读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树林
3、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动词的特点
(1)质疑不会读的'字。
(2)谁能用上动作,来读一读
(3)指生演一演“掰”的动作。
(4)师生合作边演边读。
7、练习:看老师做动作,你们来说动作,看谁厉害。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
桃树底下
(扔
摘 捧)西瓜地
扔(摘 抱)回家路上
扔(追)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过的10以内数的减法。
2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的减法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算式。
教学难点:通过借助学具操作,算出得数,体会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棒、师准备投影片。
师生双边活动:
一、导入:
在花果山上有一群猴子,有一天他们下山来,看见一棵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一只顽皮的小猴子就提着篮子来摘桃,你想知道小猴子摘桃子的结果吗?请看投影片。
二、出示“小猴子下山”的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
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学生自说说,然后小组内交流。
三、引导学生看图,根据图意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悄悄说说。同桌互相合作学具解答自己刚才发现的问题。
四、全班交流自己是怎样解决发现的问题。
生说算式,师板书。
五、操作学具
通过学具操作,着重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0的含义,体会一个数减去0得数还是原数的道理。
六、扩展练习
1、同桌互相说说40页第1题的图意,并列出算式解答。
2、谁能又准又快地计算41页的第2题。
3、小组讨论第3题,根据图意如何列4个不同的加减算式。
4、看图能正确流利地讲一个有关的数学故事。(小组合作探讨)
七、学生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小猴子下山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猴、结、掰、扛、满、扔、摘、捧、瓜、抱、蹦、追”12个二类字。会写“块、非、常、往、瓜、进、空”7个生字。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重点难点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给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见义思迁,应该一心一意。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示图,小朋友看,这是谁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以前你听过哪些有关猴子的故事?今天,我们学一个更有趣的故事x小猴子下山,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图就直接叫出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图
玉米地、桃树下、瓜地、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这样的方法来说说小猴子下山的时候,它来到了()来到了()来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刚才我们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线。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办?读课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三、研读重点段
1、接下来,我们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见了什么?
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小猴子心里很高兴。
小猴子就掰了一个。
小猴子扛着往前走。
3、谁得把这四句话合并成一句话?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赶快来读一读吧。
4、师生合作读:刚才我们看见了小猴子下山来,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5、引: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了一块桃树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读读看,你又看见了什么?
(引领学生说出桃树又大又红,这次非常高兴是因为找到了最爱,读出扔玉米的毫不犹豫。)
6、能不能看图用上“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 ),看见( ),就( )。”
7、(出示第三幅图)谁能编故事?(出示:小猴子捧着桃子,走到( ),看见( ),就( )。)
8、(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们填的对不对呢?学生读。
9、(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着个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吗?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结果?(出示句子,学生读:兔子跑进森林不见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题
1、小猴子下山,本来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结果呢?(两手空空)是吃的`没有吗?(不是)为什么会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专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见义思迁)
2、经过了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过了几天,它又准备下山。下山之前,我觉得我们得跟小猴子说几句话,不然,它又两手空空回来了。你怎么跟他说?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指名读下面词语。
非常高兴又大又圆可爱一片
西瓜真好小兔儿
二、指导书写,教师要点拨重点。
非:左右结构,要注意笔顺。
常:上中下结构,可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记,“党”字下面的“儿”换成“巾”。也可以分上面小字头,中间秃宝盖,下面“吊”来记。
非常:表示不一般,十分的意思,比如:非常美丽,意思是不是一般的美丽,是十分美丽了。正如非常高兴,非常爱吃等。常常,经常,常来常往。
瓜:笔顺瓜,第一笔横撇。瓜地,西瓜,冬瓜,南瓜,瓜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