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社活动总结8篇

时间:2023-07-03 12:03:14 分类:活动总结

我们能够把活动的内容或想法都写在活动总结中,活动总结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的以后举办活动的时候头脑清晰的,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音乐社活动总结8篇,感谢您的参阅。

音乐社活动总结8篇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1

总的来说,咱们社团办的这次活动算是比较成功。主题新颖,形式有吸引力。社联主席也给与了高度赞扬,副主席也亲自去了活动现场观看。和其他社团联合办活动的确很有效果,影响也很大,以后也可以经常这样办活动。主要是天气的问题弄得活动有点困难。但是就我个人看来,还存着不少问题,不然的话我们的活动会办得更好。

首先,前期宣传几乎没有效果。自己内部的人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还是临活动前一天才知道。准备得不够充分,办的有点仓促。我们需要长期有效的宣传,要我们的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进来。同时也没有利用校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我们本社团参与的人就少,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每一次活动所有成员就没有全部在一起过。

其次,针对“以物换物”活动开展后的反应情况来看。我们应该吧这个活动当做是我们的特色活动经常持续的进行下去。周围朋友都经常问我什么时候继续办活动,看来是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趁热把这个活动深入人心,扩大我们社团的影响。 最后,说说我对这个社团的看法吧。我们虽说是个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的社团,但我们也能做好每一件事情,做好每一次活动。我们想要壮大自己,我们想赢的别人的认可,我们就要更加努力,学会团结,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社团的发展。我个人也会为环协社团在社联的宣传等方面做好工作的。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2

一、注重音乐审美体验

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比较注意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这个基础理念,这一理念常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在课堂中巧妙地把音乐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并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对音乐律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

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时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服饰美等,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体会美的想力,从而使学生喜爱教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给学生适当的活动空间

思维空间及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每节课至少要留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表现自己,鼓励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地表演,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每节课还设计一些值得研究、可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思考回答。注重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且从不用教师的思维定势去约束学生,应尊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

三、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提供开放式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从中可挖掘自身的许多潜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我在上“用音乐编织故事”这一课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作,每组自己推选一名组长,再由组长来组织、分配备人的创作任务,课前我担心一年级的学生是否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及合作精神,但是最后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小组长组织得井井有条,同学们的创作出乎意料地好,有的声音创作是我根本想不到的,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创造能力非常强。这节课给我的启示是不要小看自己的学生,要充分相信他们,他们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往的音乐课有个误区:把创造单纯地看成是作曲。我觉得音乐课中的创造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3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包括:接待幼儿入园、晨间活动、早操、上午点心、教学活动、区域游戏活动、盥洗、进餐、午睡、下午点心、离园活动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引领,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陋习。有些教师在组织的过程中惯用指令性语言,利用“铃鼓”、“拍手”等单一无趣的指令性动作及手势组织活动。虽然幼儿很容易听到这种高分贝的声音,但是这样的声音刺耳,幼儿的情绪不愉悦,容易引起逆反心理,造成拖延现象,拒绝配合。

部分教师意识到了指令性语言过于生硬,也开始运用音乐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但在运用时欠妥当。有些教师所有环节选用一种音乐,有些教师随意更换音乐。一日活动的环节有很多,无论只用一种音乐还是随意更换,都会让幼儿无所适从,个别适应能力差的,根本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会引起孩子的作息混淆。

3—6岁的幼儿已经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获得了较多的倾听体验和习惯,并且开始逐渐自发地注意听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并分辨它们,当他们感受到不同性质的乐曲时能随着音乐做出动作反应。我们把这些音乐叫做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和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背景音乐只是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需要幼儿学会这些歌曲,只需要不断地熟悉背景音乐,感受背景音乐带来的美,在不自觉的背景音乐暗示中了解自己该做什么。

一、背景音乐的选择。

(一)环节各异,给予状态提示。

我们运用的背景音乐在不同的环节中有着不同的功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提示性背景音乐和伴随性背景音乐。

1、提示性背景音乐。

提示性背景音乐是指能给予提示作用的,让幼儿听到后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音乐。这种音乐比较适合用于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如:区域整理环节、盥洗环节等。

2、伴随性背景音乐。

伴随性背景音乐是指伴随某个活动,烘托氛围的音乐。这种音乐一般在幼儿区域游戏环节、就餐环节、午睡前后环节、某个游戏活动中使用。

(二)风格多样,给予多元选择。

音乐的风格多样,有轻快的、优美的、激昂的、舒缓的,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适用于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在可以随机播放音乐的过渡环节,教师可以选择各国各民族经典的曲目,让幼儿接触多种音乐风格,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美的能力。如:中国的民乐、班德瑞的自然之声、钢琴曲等,并在各个环节中选择使用。例:各活动环节音乐备选

(三)适宜剪辑,给予环节暗示。

活动时间的长短不一,背景音乐需要根据活动时间和音乐的长短进行剪辑。也需要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编辑不同风格音乐在一首背景音乐中。

1、预留时间,进行长度编辑。

各活动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不等,通常一首歌曲长至15—20分钟,短至4—5分钟。如:盥洗环节、区角游戏环节、整理玩具等活动环节需要10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为此教师要预算好活动的时间,根据活动时间来剪辑音乐的长短。把较长的歌曲进行剪切,要把较短的歌曲进行循环。并预留长于活动2—3分钟的时间,等待个别较拖沓的幼儿,也提示其他幼儿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

2、区分环节,进行转换剪辑。

有些活动历时较长,且环节有转换,为此,需要有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提示幼儿活动的进程。做好转换、剪切工作,可以使教师在活动中途无需切换而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以区角游戏为例: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听到这首背景音乐就会去各自喜欢的区角进行游戏。区角游戏的时间是25分钟,25分钟后的背景音乐的风格较之前应有一个过渡,然后转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幼儿听到这个过渡音乐,在风格明显不同的背景音乐开始后幼儿开始自主整理玩具。5分钟后音乐会变得比较舒缓,提醒幼儿要加快收玩具的速度,最后安静音乐播放5分钟后整个区域活动的背景音乐结束。从开始区角游戏到整理区角玩具结束,这35分钟内,教师只需在一旁观察,参与幼儿游戏,无需忙于切换音乐。

二、背景音乐的运用策略。

幼儿对音乐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让幼儿从被动到主动地跟着音乐进行一日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一)音语同构,辅以肢体。

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及特定的环境中播放特定的背景音乐。通过教师的讲解、动作示范,逐渐让幼儿了解在该背景音乐中应该做的事情。

1、音乐首播,师幼共赏。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幼儿会显得茫然无所从。再详尽的语言说明也及不过花几分钟和幼儿一同欣赏一首背景音乐。

2、音乐再播,指令详尽。

播放第二遍音乐的时候,幼儿对这首音乐已经不再陌生。教师可以讲解幼儿具体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可以提出一点建议。比如午睡前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和幼儿说:“现在请大家去解小便,洗手,然后脱鞋子,上床。大家在这么优美的音乐声中,动作要轻轻的。我们的动作要比音乐声还要轻,还要美。”教师可以示范如何走路,如何轻手轻脚地脱鞋子,上床。

3、音乐常播,指令简洁。

经过几天的示范,幼儿已经了解了听到该音乐应该如何进行此环节的活动。这时候,教师的指令可以变得更简单。睡前准备活动,教师的指令性语言可以简练成“请大家解小便、洗手、上床”。

(二)音体同建,语言渐退。

当幼儿对音乐有了一定的熟悉度,部分幼儿明白自己在音乐中该做什么,但并不是所有幼儿都能马上养成良好的常规。幼儿的自制力较差,教师要不断地示范及强调。当然,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幼儿,教师的指导策略是不同的。

1、全面指导。

大部分的幼儿在一两周内已经了解了在某首特定的背景音乐中该做哪些活动。两周后,教师播放音乐后,用简单的肢体语言给予提示。语言可以逐渐消失。比如:睡前准备时,教师播放音乐后,走几步,并做出睡觉状,幼儿就知道要做睡前准备了;起床音乐播放后,教师可以揉揉眼睛,伸个懒腰,幼儿就了解了,该起床,自行穿衣了;盥洗音乐播放后,教师做个洗手的动作,幼儿就明白该去解小便,洗手,喝水了。

2、个别提示。

班级里肯定存在个别规则意识薄弱的幼儿,也存在着接受能力较差的幼儿,不清楚什么背景音乐,该做什么活动,认知上有所混淆。对于这些幼儿,教师还需要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提示。

(三)音占主导,语体皆退。

随着幼儿对背景音乐越来越熟悉,对背景音乐的依赖感就越来越强。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幼儿已经对这某一时间,某一场景出现的某一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条件反射,在这样不断地反复强化的过程中,教师已经无需用肢体语言或口头语言去左右孩子的行为了。到了这个阶段,背景音乐已经起到了让幼儿在美的氛围中愉悦地享受一日活动的作用。离开教师语言和肢体的压抑感,幼儿的一日生活会更加快乐,更加自由,同时自身参与感更强,自主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四)音乐调整,更替有度。

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性”。但是幼儿长期处于听到某首歌曲就出现条件反射地去做某件事情,当然这样的条件反射容易让幼儿厌烦。

1、生活环节,以年龄差异为导的更换方式。

小班幼儿对音乐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虽然他们能对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乐曲有所反映和感受,但是很难清楚地分辨出音乐风格差不多的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生活活动环节的音乐最需要固定;小班幼儿注重的是生活常规的培养,音乐作为辅助,也应该固定。

中班幼儿听辨的分化能力有所提高,逐渐能辨别乐曲的变化。这时就容易对一首歌曲产生听觉疲劳,当常规建立起来后,生活活动环节的背景音乐可以一学期更改一次。

大班幼儿听辨能力更强了,能感受、辨别较为复杂的器乐曲的结构、音色及情绪风格上的差别。当大班的常规已经完全建立,幼儿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愉快地完成生活活动。为了减少孩子的音乐审美疲劳,生活环节的背景音乐可以一学期更改两次。

2、过渡环节,以活动时序为点的更换方式

部分环节需要的背景音乐没有严格规定要从歌曲的哪一部分开始播放,可以随机播放某一首歌曲,也可以有计划地播放一系列歌曲。有些环节可根据幼儿速度快慢来人性化地选择在何时停止播放。

(1)活动准备时,欣赏提示。

在各种教学活动前,背景音乐能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给幼儿一个缓冲和过渡。如在中班“国庆节”主题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预设,有计划地在教学活动前让幼儿欣赏中国56个民族的代表曲目。在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暗示幼儿教学活动即将开始。

(2)活动进行中,烘托提示。

在各种活动进行时,背景音乐还能起到一种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很多户外游戏,就需要一些匹配的音乐来烘托游戏的气氛。游戏开始,教师就可以随机播放户外游戏的配乐,游戏结束即音乐停止。操作类活动也可以用音乐来烘托气氛,比如美术活动和手工活动,教师随机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幼儿会变得愉悦、平静,操作变得更有效率。大部分幼儿完成操作,教师就可以停止音乐,幼儿就清楚自己该上交作品了。

3、入园离园,以四季变化为线的更换方式。

每一个季节都具特有的魅力,有很多耳熟能详、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和四季有关。在幼儿入园时候,听着这些典型的季节性歌曲,感受着一年四季的变化。例:春季:《春天来到》、《春天好》、《歌唱春天》、《春姑娘》;夏季:《柳树姑娘》、《夏天的雷雨》、《夏天到》;秋季:《秋天》、《秋天多么美》;冬季:《雪花》《堆雪人》《北风爷爷别神气》。

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一日活动,让幼儿对教师的活动提示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进行,各个环节不再单一、乏味。同时,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一日活动的过程中,也轻松了很多。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应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音乐才能。我们将继续在音乐活动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4

20xx年5月18日至21日,xx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于在xx文理学院举行。来至全市40个区县和6所市直属中小学的238名中小学老师参加比赛。市教科院院长徐x出席闭幕式并讲话,xx文理学院副院长漆x、市教委体卫艺处副处长肖xx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市教委体卫艺处余处长出席领队会和评委会并讲话。

此次比赛的项目有声乐、键盘、舞蹈(器乐)、合唱指挥、自弹自唱、理论与鉴赏等六个项目。六个项目中分别设置单项一等奖,根据单项成绩相加设置全能一等奖。

经过四天的紧张比赛,xx市育才中学的庞老师、xx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刘老师等40余名老师获得中小学全能一等奖,xx小学的刘老师、xx小学的张老师以及xx渝北区龙塔实验学校的韩老师等60余名中小学老师分别获得各项目单项奖。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中小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吹拉弹唱跳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中小学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基本功比赛将会促进更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重视和修炼基本功,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xx文理学院教学部杨部长、xx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李书记、市教科院中等教育研究所周副所长、xx市学校艺术教育办公室唐副主任等相关领导也参加开幕式。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5

自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音乐兴趣班培训以来,为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结合,让更多的农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和成果,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艺术素养,减少城乡差距。进而改善农村教育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全面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村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整体素质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一、本期活动内容:。

1、音乐(声乐)类、器乐类等活动总体负责:xx;

2、声乐辅导教师:xx负责;

3、器乐辅导:由xx负责。

二、工作开展情况:

1、在学校乡村少年宫领导的带领下,由音乐活动室负责人周红宾制定出了本学期少年宫音乐活动计划,并按时按计划开展了工作,期末作出了总结。

2、其余辅导教师按计划开展工作,原则上一周一次,但是因内容衔接等问题有时达到了一周多次,本期音乐活动室还承担了学校合唱比赛以及选拔学生参加县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选手的组织培训。

3、活动面向全体少年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4、根据学校师资、音乐设施、学生状况等情况选择了适合本校的特色项目,真正做到了一校一品牌。

5、少年宫音乐活动室制定了适合本学校特点的教学形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评价机制。

6、把少年宫音乐活动纳入了音乐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少年宫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

三、各兴趣小组成就:

1、声乐类:

做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以及音乐鉴赏能力,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情和灵感,陶冶情操,提升艺术修养,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器乐类:

通过开展少年宫活动更好地推进了素质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达到了"人人懂音乐","个个会乐器"的目的,进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6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本学期我校加强了第二课堂工作力度。从管理入手,抓好活动落实,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加强投入,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人力、物力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定活动形式与内容:

1、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以班级活动为形式。

由学校指定有专长负责的教师组织开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自由选择参加。

2、本学期的第二课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声乐,舞蹈,器乐小组。

二、定活动时间与地点:

1、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为学校第二课堂活动时间。2活动地点由学校统一安排在专门的教室进行。

三、师生明确活动目的与要求:

1、第二课堂活动是学生的兴趣活动。因此,我们以自由参与为首要原则,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

2、第二课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终极目标。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

3、辅导的教师能精选活动内容、设计活动形式,以合作、竞争等多种手段来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效率,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发展特长的舞台。

4、教师能按时认真组织开展二课活动,没有出现以种种理由延误活动的现象。

5、学生能积极按时参加二课活动,努力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见识,增长自己的才干。

四、加强活动监督与总结:

1、各小组都能认真制定活动计划,扎扎实实的抓好落实,备好每一节课,作好活动记录。

2、各活动小组每次活动都能清点人数,确保学生校内校外的安全。

3、学校不定期的对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行政值日领导对当天的活动进行巡查,学期末进行总结评价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在本学期的遵化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展示会上,我校多个节目获奖。

杨春香老师指导的舞蹈《草原雏鹰》获遵化市三等奖;

佟宏亮老师指导的器乐合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获遵化市二等奖。当然,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位老师和领导的支持。希望在下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好。只有孩子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的看,注意的听,耐心的体验、观察、感受。兴趣是情感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对它的感情就会越深。兴趣广泛的人感情就是丰富。大人尚且如此,何况少年儿童呢,一次积极热情的感兴趣的练习将比任何机械的、不假思索的重复练习有意义得多。基于这一理念,我想到了在“玩中学”的学习方法,其方法就是在于把学生从强制被动地位中解放出来,努力使学生把对基本技能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让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对音乐技能的向往和渴求当中。在“玩”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学生不断的尝到成功的喜悦,不断的超越自我,学生就不再感到枯燥和乏味,兴趣就成了最好的老师。

例如,刚开始学习时,学生了解每个“音”在乐器上的位置和基本演奏方法之后,往往迫切地想利用所会的那点方法和技巧来演奏自己所熟悉的旋律,并且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我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演奏《西游记》、《哪吒传奇》、《葫芦娃》等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的主题曲,学生对流行歌曲、所喜爱电视节目的主题曲以及书本上的歌曲都非常愿意进行尝试。每当他们奏出某一句旋律或某首乐曲时,都会自然而然的表现出一种成功和满足感。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万万不可在此时过分的强调演奏技巧而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应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不必强求学生去练习枯燥的练习曲;应解放思想、放开手脚,放手让学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只要对学生好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加于正确的引导,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兴趣是不歇的动力

西洋乐器,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当我们把乐器分发给同学们时,他们都非常激动,按耐不住地想摆弄乐器,并想尝试地吹奏一下。这时教师往往会告诉同学们不准乱动,由教师来示范、讲解怎样演奏,然后让学生从单音开始练习。教师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就得干什么。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这样往往会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不妨先不讲,把乐器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玩弄,去探究,以满足同学们对新事物所产生的好奇心。我是这样做的:学生拿到乐器后先让他们自己随意地摆弄一阵后,然后随便的弹奏,这样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尝试会发现音高、音阶等没规律,这样吹奏和那样吹奏不一样,嘴唇的松紧程度不同,气流强弱不同吹出的声音也不同等等。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问题,便急于向老师请教,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技巧的培养

由于音乐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离开了技能、技巧,美丽动人的音响便无从谈起,音乐也就不复存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乐器的技能技巧是极其重要的。对学生演奏技巧的训练主要在于激发学生自己练习的兴趣,换一句话说就是让他们自己渴望自己“玩”得更好,比如:在练习怎样运用气息时,我让学生先练习吹蜡烛、火柴,让同学们每个人吹出的气流能聚成一条线,才能把蜡烛、火柴吹灭,这样既练习了口型又练习了气息,同学们的兴趣也提高了。然后我们再指导怎样吹奏吐音、断音、和连音等等,由浅入深,水到渠成。在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运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很重要。当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自己先摸索或先学会了某种技巧后,就先让他们展示一下,并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共同提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群体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多,企业家们大声疾呼: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可否认,我们的教育是存在很多的弊端的,比如,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天生好动,喜欢聚在一起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演奏的基础知识和独奏的基本技能后,教师便可以引导他们去合奏。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把旋律乐器,如小号、单簧管、长笛、萨克斯等旋律乐器所吹奏的主旋律吹奏出来,其次,加入第二主旋律或第主三旋律。然后在熟练演奏的基础上加进伴奏乐器圆号、长号、大号等。不过在加伴奏乐器的时候不要急于求成,要逐步的、一件一件的把伴奏乐器加入到旋律中,每加一件乐器音响效果就不同,让同学们自己感受,最后把打击乐器加入到旋律中,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最初的音响效果,最后再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细细进行处理、排练。在这一排练的过程中同学们知道了自己所演奏的乐器该什么时候进入乐曲中;什么时候休止、什么时候是后半拍进入;什么时候前半拍进入;什么时候强;什么时候弱等等。

最终使学生体会到要演奏好一首乐曲,必须是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的结果,一个人演奏得再好也不行,因为自己只是乐队中的一小部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的合作精神。

五、情感的培养

在器乐教学上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演奏的技能、技巧是否正确,同时还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乐曲的情感。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教师要努力创设出与所演奏的乐曲相吻合的音乐情境,把自己和学生融入到特定的音乐情景之中。

同时介绍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走进音乐,丰富情感体验,亲自吹奏乐曲,尽可能把自己心中的感悟演奏出来,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当学生演奏得比较熟练的时候,我们再开始合奏,这样学生就能知道怎样运用情感来吹奏乐曲。当我们进行歌曲处理的时候就容易得多了。

六、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学家英格里希说过:“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而我们正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心理素质健康的学生,因此,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我看过这样的一则报道,某校接待一批美国留学生的访问,应美方的要求,该教师的音乐课堂上临时的加入了20名美国小朋友,中、美学生同时学习了用口琴吹奏《雪绒花》这首歌曲。

在能熟练的演奏的基础上,该教师发现,美国留学生在演奏乐曲时强弱有序,乐曲的情感表达细腻,个人的演奏非常的投入,完全陶醉在音乐的旋律中。而中国的学生只是平淡的、机械的演奏该乐曲,个别同学演奏还显得紧张、僵硬,甚至演奏完后有如释重负的表现。这说明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七、培养学生坚定、顽强的毅力

学习乐器不仅能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同时也能培养出学生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习乐器本身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学们往往在刚开始时还能坚持住,但随着难度的加深,有一些年龄比较小的同学都相继退出了乐队,严重地动摇了整个乐队的“军心”,这时我把退出的同学召集在一起,给他们讲“铁杵磨成针”、“滴水穿石”等故事,使同学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经过我的努力终于有80%的同学又回到了乐队中。现在整个乐队的队员干什么都有一股“钻”劲和“韧”劲、持之以恒的精神,这种精神对学生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总之器乐教学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教师只有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断的进行钻研、创新,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最优的发展。

音乐社活动总结篇8

通过一年的活动开展,使同学们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歌唱技能。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现将本期音乐兴趣小组活动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进行了简单的识谱教学

学生很想自己能够识谱唱歌,学习时积极性较高;经过多次训练,他们基本上都能正确掌握几个节拍类型的节奏;教学了休止符、装饰音等音乐术语和记号。

二、加强科学发声训练,激发合唱兴趣。

歌唱是以高位置的科学发声方法为基础的。在训练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气息浅、吸气抬肩、不会气息保持等错误呼吸方法,我采用了他们能够理解并完全可以做到的方法进行练习。比如像“闻花香”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另外,让学生将白声(大本嗓)和有气息控制的高位置的声音进行比较、分析、鉴别,以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辨别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概念。特别是唱高音时,要求学生用假声带真声的方法来歌唱,切忌大喊大叫,因为这样会损坏声带,而且会破坏声音的美感。在轻声歌唱时,要求注意音色、节奏、声部的和谐,学会有控制地发自内心的歌唱。月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小组成员大有收获,掌握了一些术语和记号,懂得了音的强弱规律,能识简单乐谱,在发声技巧和表演方面也有很大进步。我深信,有领导的关心,有小组成员的努力学习,我们的兴趣小组会越办越好。

《音乐社活动总结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