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7篇
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是我们积累心得体会的宝贵机会,它们使我们更加坚韧和智慧,通过积累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使命,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1
站起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富起来: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强起来: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自此,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傲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实现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为此,我也想到我们的企业,圣德华星的前身是华兴集团,成立于1998年,风风雨雨20余载,仍砥砺前行。2019年,吉林圣德集团重组企业,将强悍雄厚的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手段相结合,延展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的企业要重新站起来,让所有为之付出的每个人富起来,让我们的企业越发的强大起来。这就要靠每个人,尤其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带领员工不断奋进奋斗,坚持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以党员帮扶带领员工奋进,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为公司跨上新台阶作出新贡献!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2
在接近半个月的接力赛时间中,我同所在小组队员们一起阅读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这本书。我了解到,该书内容分别摘自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报告、谈话和书信等重要文献,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他们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阐述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历程、理论成果、宝贵经验和伟大精神。
深刻洞察与科学判断
通过学习论述,进一步感悟了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党的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科学判断。从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到邓小平《永远记取党的斗争经验和教训》《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从江泽民《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到胡锦涛《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等,都从不同角度明确了为什么学的意义阐释、学什么的内容要求和怎么学的方法指导。
深刻认识与领会理解
通过学习论述,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论述系统性逻辑性非常强,政治站位高,体现了每一代领导人身处时代的特色,历史涵盖范围广,基本上涵盖了我党历史中重大突出的事件主线。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如何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具有时代意蕴的重大课题,进行了艰辛、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3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勇于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九个必须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外部环境和力量来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把握其精髓要义,明确其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九个必须为指导,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4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5
百年筚路蓝缕、乘风破浪;百年波澜壮阔、继往开来。
二是立足本职、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继续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要素保障等工作,加快构建杭州一核九星特大城市新型空间格局,加快实施市域一体化规划建设体系,以数智杭州·宜居天堂为导向,在杭州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中勇挑重担奋勇争先。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民呼我为。通过纵向穿透、横向整合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推出更多交房即交证这样的惠民举措,持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办证难问题;全力以赴做好拆迁安置双清提速工作,确保全市安置房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清零。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6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心得体会篇7
当前文学与文学批评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充分建构新时代文学的主体性与美学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展开已近10年,文学界也有不少关于新时代文学的讨论,但新时代文学的本质或特质尚未得到充分概括,新时代文学只是被视为简单的时间标示,或新时期文学的自然延续,而没有充分展现出其应有的革命性,即在新时代,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文学,重新确立文学优劣的标准,重新建立文学与现实、与世界的关系。对于这方面的工作,文学批评应该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新时代文学评论应该承担起构建新时代文学美学原则的历史重任。
在现代以来的文学史上,每当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一些文艺理论家与批评家总是率先发声,以新的美学理想引导、呼唤新的作品,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形成新的精神力量,为人们打开一个新的思想空间。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批判传统文学与通俗文学,提倡白话文,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倡导作家走进人民生活、为人民群众创作,开辟了人民文学的广阔道路。新时期之初,在思想解放的潮流涌动中,一批理论家与批评家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命题、新的美学议题,呼唤并促成了新的创作潮流,形成了新的美学原则,极大地拓展了社会的精神空间。在这些时代的重要转折中,文学批评都能领风气之先,在一个新的思想视野中重新思考文学,重新定义文学,重新确立文学的审美标准,从而呼唤出新的诗歌、新的小说、新的散文、新的戏剧,呼唤出一个新的文学的春天。
在《新时代文学新在哪里》(《人民日报》2018年2月6日)一文中,笔者在理论上论述了新时代文学的新颖之处。相对于新时期文学精英化、西方化与现代主义的审美标准,新时代文学之新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相对于新中国前30年文学,新时代文学之新在于尊重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在于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的提出。相对于五四新文学,新时代文学之新在于文化自信。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新时代文学之新在于现代性,在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新时代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区分,新时期文学参与并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语言、形式等方面的探索中,拓展了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时期文学逐渐形成了一种精英化、西方化与现代主义式的审美标准,在90年代以后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则形成了一套以市场为中心的出版发行机制,这是今天我们需要反思和改变的。
在今天,新时期所构建的美学观念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支配性地位,塑造着我们的文学观念与关于文学的想象。新时期文学建基于一系列文学命题与文学观念之上,这些命题与观念构成了一种文学范式,一种对文学的特殊理解。这样的文学范式不是永恒的,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只是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在今天,我们既应该认识到这一文学范式的历史合理性,也应该认识到其局限与不足,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冲破旧观念的束缚,使文学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新时期文学强调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的向内转,这里主要处理的是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相对于生活的独立性,强调文学由关注现实到关注主体的转变。如果在文学史的脉络中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观念是对五四文学中为人生的文学、以及左翼文学重视生活这一传统的一种反思,也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构成了一种对话。我们应该看到,这样的文学观念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在文学进入新时期之后,强调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艺术的独立性与多元化,是一种时代的选择。但是另一方面,这样的观念如果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新的美学原则,也会为文学带来伤害,比如强调主体性而割裂了文学与生活、现实、世界的连接,强调向内转则文学似乎不能表现自我之外的事情,这就让文学的路越走越窄。在这40年间,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并没有充分进入作家的关注视野,就在于他们为新时期的文学观念所束缚而对生活的变化习焉不察、熟视无睹,无法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把握这一巨变。新时期文学中类似的观念与命题还有很多,如写什么和怎么写、文学要走向世界等等,形成了一个系统性的文学观念集合体,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观念的集体无意识。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将新时期文学相对化、历史化与问题化,既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又对构成其文学范式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命题进行重新审视、重新思考、重新探索,才能为新时代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