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的内容也是我们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很多人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都是会感到非常头疼的吧,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1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培训的观点清新隽永、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根据我的理解,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1、打破校本课程的神秘感。不少教师把校本课程看得很神秘,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如研究型课程、自愿报名开设的体育课选修(乒乓球、篮球等)。可以说,学校里的课程都有校本课程的成分。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近年来,中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各学科考试更体现了这一点,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我们应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对待升学率,我们的策略是“不为中考,赢得中考”,满意的升学率应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目标。
3、教师会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但就教师本身而言是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不仅是编制出一系列的课程文本,更重要的是参与课程开发过程本身。从校本课程开发角度而言,为了有效地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课程改革,教师必须具备课程意识,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学生不同兴趣、个性和特长的发挥留下了空间。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教师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而大大增强了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课程观念要更新。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5、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如何不断强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课程开发技术,使之有课程改革的正确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6、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
7、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即良好的校内沟通,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参照系,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为教师尽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做好条件上的支持和准备。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继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2
在今天参加培训以前,看到培训的内容是《园本教研的实质与价值、类型与方法》时,我就迫切希望培训日的到来,因为作为幼儿园段教研组长,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我不停地在思索什么样的园本教研是适合我们的园本教研,为什么我们有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却显得效果平平,怎样才能让每一位老师都积极地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带着这些许许多多的困惑,我认真而细致地聆听了虞莉莉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授课,收获颇丰。在授课中,虞老师点到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幼儿园教育全面发展的保证,而园本教研活动是有效的途径。园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了交流、学习及自我提高的平台,帮助教师明确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随着虞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对园本教研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也对教研活动的策划有了明确的指向。
一、我们应紧紧围绕教师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所有的教研题目从老师中来,从老师的实际教学需求出发,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遇到的问题。
二、教研形式灵活多样,从而提高教师们教研的兴趣。比如表演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现场观摩式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更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真正的研究主体,教师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成为了主动地参与者。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使教研活动的气氛活跃,充分激发教师们的思路,让大家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使教师们的思想能够有碰撞的机会,产生新的观点并在实际工作中大胆的尝试。
三、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学习形式,真正从老师中发现问题,菜单式的选择性学习,注重到了每位教师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原有水平与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会遵循虞老师给我们指引的方向,创设宽松的教研氛围,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我们相信,只要用真心去感受情感,用真实去感悟教研,我们所收获的热情一定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巨大动力。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3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成果,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已经成为事实。然而在新旧教学思想交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
一是“对话”变成“问答”如“知不知”、“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的毫无启发性问题充斥课堂,课堂上一问一答,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设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才肯罢休。
二是“自主”变“自流”——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的新理念,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实属新版的“放羊式”。
三是“小组合作”秀——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为了讨老师的欢心,学生也总是“有模有样”地合作探究。时间差不多了,即使学生正处于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教师一个手势,合作学习便戛然而止,每位学生迅速返回,端坐其位,准备汇报。小组合作探究成了一种装饰性的教具,学生则成了教师所谓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小组合作”秀的道具。
四是课堂变成课件展示会——时下许多的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展示课当然更不例外。所有的授课教师都会制作精美的课件,使每一道教学程序都通过电脑演示出来。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也无不美仑美奂,确实使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目不转睛。但电脑终究不如人脑灵动,因为设计好的程序有时不能轻易更改,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只得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既定的思路走,无法越雷池半步,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非常熟悉的教师,为避免电脑一时不高兴“发脾气”,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于是,本该重点关注的学生主体被忽视了,整堂课变成了频频切换画面的课件展示会。
五是为夸奖而夸奖——教师不管学生怎样表达和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课堂上“棒棒你真棒”、“行行你真行”之类的赞赏时起彼伏。这种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但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价值导向,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六是“满汉全席”筵——课堂教学活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席似的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可怜的文本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
然而,新课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即使规划水平很高,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前进过程中难以预知的具体问题。没有问题,就不是新课程改革。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师的反思。这些问题反映的正是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追求和困惑,是教师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必然结果。问题就是课题,“许多教育探索、教学研究并不需要高精尖的仪器与设备,并不一定要有什么级别的研究课题,课题是否立项,它只需要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只需要我们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只需要我们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只需要我们不断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只需要我们试图去改变那些貌似合理的历史如此、大多如此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因此,我们必须以反思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和行动研究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4
这次培训中,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当好幼师的要点和方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行为习惯方面,老师谈到,一个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学起,而作为一名老师,首先应该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幼儿园孩子的习惯大多是以老师为榜样,老师的言行举止,个人修养,仪表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谈到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老师提出了要加强教师之间团结合作的方法,要与班主任、家长沟通与合作,共同管理好孩子,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她还举例子,遇到不讲理的家长时,遇到顽皮的孩子时应该怎样应对,这些话语对我的帮助很大。这使我懂得了我们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包容的心去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和评价他们。
经过这三天的培训,我觉得我突然间收获了很多很多,这些经验型老师们的讲话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与动力。
刚刚踏入这个幼教行业的我们,对生活、责任和所处的角色有些陌生,我们的心理变化以及学生样,在园的老师们都仔细地观察着,今天,领导和老师们都时刻关注、关心着我们这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时不时地鼓励我们,指导我们,把我们看成自己家的孩子一样,让我们这些迷途已久的孩子,终于找到了自己温馨的家园。有这样一位和蔼可亲的领导和我们的老师们,我觉得我更加要努力工作。
这次培训,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与鼓励。我将以本次培训的精神作为指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学校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我相信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够不懈追求、不断努力,积累经验、战胜不足,早日胜任教师工作。在我心目中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对家长有诚意,对孩子有爱心,尽心尽力做好每件事,尽最大努力解决好每个问题,争做孩子们喜爱的老师作为我今后教师工作的出发点。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学习的起点,又是学习的动力。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对的艺术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老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体会到能够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提问更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这一手段,可以较好地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幼儿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究欲望,并有意识地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并引领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因此,提问设计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幼儿的终身发展。
我认为要对幼儿园教学活动进行问题优化首先要弄清楚问题的分类和指向性,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问题问什么样的幼儿,再从语言的提问方面进行改进。
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将提问划分为三个类型,即记忆性问题、思考性问题和探索性问题。
记忆性问题提问能力较弱的幼儿。记忆性问题是教师经常提问的一种类型,它需要幼儿回忆已有的信息,例如: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什么?里面有谁?昨天是什么节日?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这类需要幼儿回忆就能回答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加强幼儿印象,防止幼儿遗忘,但是思考的水平较低,因此较适合向班上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恢复自信,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
思考性问题需要幼儿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而获得问题的答案,适合提问中等能力的幼儿。例如:在教学《盲人摸象》时,提问:听完故事后,你知道盲人是如何摸象的?几个盲人在摸象?为什么要摸象?这样的问题需要幼儿运用已有的信息去创造新的信息,把幼儿的思维引向深层,同时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探索性问题往往需要幼儿对已知信息结合原认知体验,通过辨证、选择等综合分析后才能将问题很好地回答出来,因此适合能力较强的幼儿。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机关保育院大班常识教学活动――《奇妙的变化》。教学中,教师提问:
①白纸为什么会显出不同颜色?
②为什么图案会消失?
③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出穿着米汤衣服藏在树林里的怪兽?
④怎样消灭怪兽?
问题的提问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无定法,问无定法,但教需有法,问需知类,我们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提问”让幼儿在知识和能力、学习过程和方法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继续长期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摸索。
田园课程的培训心得体会篇6
9月1日上午8:30—10:30,我园组织了教师园本培训讲座,在这两个小时的学习过程中,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幼儿园的特色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次培训的内容有马燕老师《幼儿园备课的有效策略》和费老师带来的剪纸艺术《心随剪走,剪随心动》,让我记忆深刻,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备好课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
通过聆听了马燕老师的讲座《幼儿园备课的有效策略》,我深深地体会到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案那么简单,教师还应备目标、备教具、备过程、等等。此外,上完一节教学活动还应进行深刻的反思,关注孩子的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钻研型的教师。就制定目标上我们还做了互动,探讨在目标制定上我们应注意的几方面,其实我们更习惯于将教材中的现成目标搬进自己的计划中,或者按着往年习惯了的做法把过去的目标放到当前的计划里。从表面来看,这些目标多是《纲要》中的原话,似乎本身并没有太大问题。但一经琢磨,不难发现这些目标表述比较空泛,几乎是整个学期都要培养的目标,看不出与幼儿当前发展水平的联系和针对性,而且不具有操作性。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往往会缺少对制定目标关键词的内涵的理解,对幼儿要达到此目标需要具备哪些具体经验分析不够。
我平时在设定了内容与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一般是先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比较新奇,能够调动孩子们的兴趣。然后再把过程设计成几个步骤,或提出几个问题试图引发孩子的思考,但这些问题一般都会直接指向目标,提出问题的目的多是引导幼儿说出老师所预期的答案。有时也会再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练习、操作或者与同伴讨论。最后是小结,将老师认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再跟幼儿强调一下,以确定孩子们都能说出来或展示幼儿做出来的作品。这个过程一看似乎挺流畅的,但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整个过程几乎都是在我的掌控下走过场,按照我预设好的思路和答案步步推进,直至有幼儿能够说出老师所期望的答案。我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重形式、重操作、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缺少对幼儿可能存在的不同情况、不同问题以及相应对策的分析,缺少对幼儿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的分析,缺少对教学环节与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间关系的.思考。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还是要不断的反思,随时记录教育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指之处,这个过程贵在坚持。
二、美妙的剪纸艺术——心随剪走,剪随心动
剪纸是我们幼儿园的特色为了能让新教师对剪纸艺术的了解特开展本次的培训,作为新的成员,我对剪纸的认识还停留在就萌芽状态,培训中费老师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剪纸的由来、剪纸的教育价值、剪纸对幼儿的好处,讲述了剪纸的常用纹样,基本折法等几方面进行了讲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我更加深刻了解到剪纸这一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剪纸是幼儿园的特色,而我是幼儿园的新生力量只有平时多看、多练、多学习,才能缩短与其他教师的距离。
半天的园本培训讲座,让我又一次充实了自己,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这种活动,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