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心得体会8篇

时间:2023-11-14 13:04:21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写心得让我们更加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对思维的锻炼,我们一定会要认真写心得体会,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微纪录片心得体会8篇,供大家参考。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8篇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1

学 术 兴 趣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一定要对学术抱有浓厚的兴趣,要对学术情有独钟,将学术作为最重要的爱好乃至唯一爱好。

浙江大学教授刘海峰曾在《中国科学报》撰文指出,大学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过的是一种学术生涯。众多走学术之道的人,差异还是相当大的,可以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学术为乐业,这样的人真的很喜欢学术,每天都沉浸在学术的快乐之中,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第二种是以学术为志业,马克斯·韦伯发表的一个演讲叫《以学术为志业》。以学术为志业意味着学术志向坚定、学术信念坚定,这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第三种是以学术为事业。这样的人终其一生把学术当成事业来做,也是不错的境界。第四种是以学术为职业,将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第五种是以学术为苦业,把学术研究当作苦差事,但又不想放弃,只好熬下去。

以学术为乐业,既是最高境界,也最有利于从事学术研究。

以学术为乐业,就会使自己在日常生活本能地从刑法专业角度观察社会生活事实,从而发现许多问题,发现刑法的真实含义。

因为刑法的真实含义是在社会生活事实中发现的,而不是从法条文字中发现的。

以学术为乐业,就会把问题和争论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而不会视为烦恼、累赘。遇到任何问题时,自己就会独立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思考出一种可能的答案后,就会觉得特别快乐,即使没有发表出来也会十分快乐。

以学术为乐业,就不会觉得做学术研究太劳累。因为只要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起来就会很开心、很舒适,不知身心疲惫。

问题是怎么做到以学术为乐业?波兰诗人、社会学家兹纳涅茨基说过:“占有真实知识或者公正地追求纯粹真理,对人类来说具有超凡的价值,它赋予人类内在的优越性,远远超出无知者与知识的蔑视者,无论他们多么有权势,在实际生活中多么有影响力,也无论他们多么富有。真正的学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健忘、逃避政治斗争,满足于清贫的经济状况,就不足为奇了。”大家都知道,有不少真正的学者终身不娶不嫁。那些真正的学者在一般人看来似乎过得并不舒适,其实,他们内心的愉悦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所以,如果认识到占有真实知识和追求纯粹真理具有超凡的价值,从而抑制对权势与财富的欲望,把欲望集中在占有真实知识和追求纯粹真理上,就可能做到以学术为乐业。

学 术 心 态

通俗地说,要以平和的心态研究刑法,从事学术研究不必讲对错、不要争输赢。

学术共同体实际上都在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里活动,每个研究者只是观点的自由市场里一个主体,不是市场管理者。每个主体都在向自由市场提供一种免费的商品,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一种可能的答案,而解决问题可能具有多个答案。在其他领域,大量存在为同一问题提供了不同答案的现象,如生物学中的拉马克理论与达尔文理论,人类学中的平行独立的进化论与传播论。在刑法学领域,为解决同一个问题就完全可能存在不同答案。所以,不必讲对错、争输赢。

只有心态平和才能确保正确思维,心态不平和、情绪不好时智商可能是最低的。我觉得,实现心态平和的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不要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作为市场主体,不要以为自己的产品完美无缺。我经常引用的一句话是,

“相信只有一个真理并且掌握了这个真理,是这个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最深刻的根源”。

事实上,许多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已经被推翻或者正在被推翻。比如,由于解剖学、古生物学以及胚胎发育学的质疑,进化论已基本被推翻或者正在被推翻。况且,法学不是真理的发现与判断,即使就真理而言,也是通过各种意见、观点之间的自由辩论与竞争获得的。任何人都不能确保自己的法感情就一定是健全的,自己的结论就必然是正义的。

?悲惨世界》里有这样一段片断:芳汀进入工厂当上女工后,好管闲事的女工头很快就打听到了芳汀有一个孩子。于是,女工头以芳汀未婚先育,违背了工厂招聘女工的原则为由,私自以马德兰(冉·阿让)的名义,在给了芳汀50个法郎后,直接开除了她。女工头当然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但马德兰知道这个事情后严厉地批评她,大意是说,你自以为你掌握了真理,你自以为你知道什么叫公平正义,你将自己置于上帝之上。这是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片断。做学术研究的人千万不要将自己置于上帝之上。

这样讲似乎与我一直主张的“解释者要心中永远充满正义”有些矛盾,其实不矛盾。我们在学习、研究刑法时当然要有正义感,但不要以为自己的正义感一定是健全的,不能以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制造了产品就要拿到市场,听市场的反应,听消费者的意见;所以,不要担心别人批判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别人反对自己的观点。不要见到别人批判自己的观点就恼羞成怒,以为这是对自己学术的损害或威胁。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就做不好学问了,因为只维持自己既有的观点是不可能有进步的。

第二点,要善待他人的观点,要以善意阅读他人的论著,要善于发现相反观点的可取之处,从中学习别人的优点。我并不是说学术研究不能批判别人的观点,相反,批判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为了维持自己既有的观点只顾批判对方,在批判完了别人的观点后,自己的学术也就走到了尽头。因为批判比立论容易得多、简单得多,现在的一些批判也越来越抽象,比如论证不充分、观点不明确、逻辑不自恰、结论不可取、不能令人信服、不符合中国国情等,这样的批判太容易。

不仔细领会别人作品的意思,不从对立面的研究中吸取长处,是不可能有进步的。所以,不要见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反感、就愤慨;不要一看到不同立场的论著,就只是喜欢从中挑几个自己可以批判的段落;更不要在找不到可以批判的段落时,就歪曲别人的观点进而展开批判;也不能带着偏见去阅读,将别人的意思曲解为就是自己所要批判的内容;更不能以愤怒代替理由与判断,因为源于愤怒的论证都是不可靠的。

以平和的心态从事学术研究,并不是说不要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反过来说,不能因为自己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就以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学 术 创 新

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很重要。要关注弱势理论,待弱势理论强势后再扶持另一种弱势理论,学术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只讲问题的解决。但解决问题需要理论的指导,而且一个理论在什么样的场合会发生作用,是不可能事先确定的。换言之,理论在什么时候会派上用场,谁也说不清楚、谁也限定不了;现在看似无用的理论,将来也许会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一个学科的理论完全可能对其他学科产生作用。事实上,法学领域的一些理论也并不是法学家提出来的。

怎么做到学术创新,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以下几点比较重要。

第一,即使是部分共识的形成也要求所有的学者遵守学术规则,不能认为折中就是共识。折中是最容易被人采取的一种立场,国外有学者指出,“折中主义者常常扮演的是在学术观点上不偏不倚的裁判者角色”。事实上有许多学说是不可能折中的。比如共犯的从属性与独立性,如果是现实的从属性与独立性,二者就不可能折中;如果是观念的从属性,那么它与现实的独立性原本不是对立关系,当然是并存的,不需要折中,只是应当采取观念的从属性还是现实的从属性的问题。

第二,任何创新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创新是一点一滴的。所以,不能认为只有推翻了某种学说、建立了新的学说才叫创新。社会的任何进步都是以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替代,二是积累。工科与医学的进步可能主要是替代,但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进步主要是靠积累。所以,要善于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创新,而不是推翻别人的研究成果后自己站在原地。

中国当下的刑法研究现状是,什么样的研究结论都会受到质疑,显示不出刑法学整体上一步一个台阶向前发展的局面。之所以如此,就是不善于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创新。经常看到有人在批判别人的观点时说论证不充分,如果这样说的话,是不是就表明批判者知道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论证呢?是不是也可以补充论证一下呢?如果说论证不充分是指别人的论证不能令自己信服,是不是也可以反思一下,什么样的论证才能使自己信服呢?

第三,创新要区分真创新与伪创新,不是说只要自己提出的观点与别人不同就是创新,许多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可能是伪创新,像在操场反向跑步一样的情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所提出的不同于别人的观点,能解决什么真问题、解决起来有什么优点、自己的观点可能有什么缺陷、这个缺陷能否克服等等。要预判自己的创新在实践中有无可能带来不良的后果。不能只顾提出新观点,而不顾及观点产生的是什么影响;也不能为了让人批判,提高自己论文的引用率,而提出千奇百怪的观点。

总之,学术研究要创新,不能人云亦云,发表一篇论文至少要让读者感慨道: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思考吗?如果能让读者自问“我怎么没有想到呢”,那就更好了。

学 术 路 径

在这一部分,我想就学术路径谈三小点。

第一,全面性与专门性的侧重。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没有从事专门性的研究,这是时代决定的。现在的年轻学者在掌握理论体系、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某一方面的研究。既可以毕生从事刑法学的某一领域的研究,也可以毕生研究某一外国的刑法学。大家知道,日本的关哲夫教授就侵入住宅罪出版了三本著作;城下裕二教授专门研究量刑;末道康之教授主要研究法国刑法。我觉得我国的多数年轻学者可以侧重于专门性的研究。

第二,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还是要谈。凡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都是我们没有处理好的问题。

刑法学的研究要善于借鉴国外的学说,完全的本土化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我们是通过认识别人认识自己的。其实,这些年但凡有明显进步的领域,都是因为借鉴了国外的学说。当然,借鉴不等于全盘照搬,需要防止两个极端:一是见到国外的某个学说就照搬;二是完全不借鉴国外的学说。有的特别年轻的研究生见到国外学说就反感,这让人很惊讶。

当然我们也需要挖掘历史传统中的精华,在这方面我自己做得很不够。日本关西大学的佐立治人教授,专门研究中国古代刑法,他对自己研究主题的介绍是,“我要证明,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就不受刑罚处罚这一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发达于中国”。他对自己开设的研究生讨论课是这样介绍的:“帝政时代的中国(从秦朝到清朝)法律的特色是,所有的法律违反都归结到刑罚,规定刑罚体系的法律就是‘律’,因此,可以说,正是这个‘律’是中国法中最重要的法律。在以完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律’中,最古老的是‘唐律’。本科目要讲读唐律本身,检讨适用唐律的判例,拓展对帝政中国的法律的理解。”想到日本学者这样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古代刑法,我是特别惭愧的。

再举一个具体例子。日本的旧刑法(1882年)对数罪采取的是吸收原则,这个旧刑法是明治政府从巴黎大学招聘的boissonade起草的。boissonade的老师ortolan认为,吸收原则源于法国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1808年)第365条第2款,但没有说明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为什么采取吸收原则。可是,佐立治人教授说:“ortolan完全不知道的是,中国比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早一千多年就对数罪采取了吸收原则。”《唐律·名例律》就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明律、清律都是如此。不仅如此,唐律的吸收原则可以追溯到汉律。春秋公羊传的庄公十年二月条附了何休的注,注曰:“犹律一人有数罪,以重者论之。”何休是后汉人,所以,这个犹律就是指汉律,而汉律的这个规定在前汉初期就已存在。1983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中,就有“一人有数罪,以其重罪罪之”的记载。据此,中国古代的吸收原则比拿破仑刑事诉讼法典早两千年。

在我国法定刑与量刑都比较重的当下,我们是不是要研究一下为什么中国古代刑法采取吸收原则,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可以采取吸收原则呢?

第三,自己刑法学与他者刑法学的选择。国外的犯罪学中有自己犯罪学与他者犯罪学的概念。自己犯罪学将犯罪人视为普通人,犯罪人就是我们之中的一人,只是由于处于某种状态下才实施了犯罪行为,所以,要重视犯罪原因的研究。任何一个人都可能犯罪,于是,如何消除引起犯罪的状态或者原因,就成为研究的重点。

他者犯罪学将犯罪人视为与守法市民具有本质区别的怪物,移民、毒品罪犯等特定的危险集团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威胁,是社会所排斥的对象。他者犯罪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如何改善对各种危险集团的统制方法,如何减少危险集团的危险,使他们的危险降低到平均市民的危险。

刑法学也可以分为自己刑法学与他者刑法学。自己刑法学,将社会的一般人、犯罪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自己也可能成为犯罪人。他者刑法学,将社会的一般人、犯罪人看成规制对象。在我看来,许多人很羡慕的那个国家的刑法学是典型的他者刑法学,教授们将自己视为教养阶层的一员,喜欢向普罗大众提出各种规则,而不管刑法是否有明文规定。那么,各位研究者自己会如何选择,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2

7月14日早上,民用车间召集全体员工在车间会议室观看了电视纪录片《艰苦奋斗谱壮歌》。会后,那一曲曲雄壮有力的歌声,那一幕幕干活时你争我抢的壮观场面,不时在我耳边回响和浮现……

在这素有“秦晋咽喉、西北门户”之称的龙门山下,曾留下晋铝人多少创业的激情和腾飞的梦想。今天,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中铝山西分公司生产经营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晋铝儿女再次挺起脊梁,以高度统一的思想,坚定信心,战严寒斗酷暑,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壮歌。

瞧!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坚决打赢控亏增赢攻坚战在瞬间打响。直面危机,转变观念,背水一战,发愤图强的信心和决心,已经在全体员工中涌动。“节约成本、降低消耗”已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经过全体员工共同努力,5月份亏损额首次降低到1亿元以下。执着的晋铝人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再度找回了自信。

看!人工卸车的场面已经在3月11日深夜拉开了序幕。(这也是一次思想观念的大变革)无论是深夜还是凌晨,无论是风雨天还是节假日,只要领导一声令下,没有怨言、没有牢骚,同志们立即投入到卸煤、卸氧化铝粉的战斗中。员工们手中挥舞的铁锹像一个个风轮,不停的旋转。汗水、雨水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赞歌。

瞅!东兴民用车间的全体员工也快速行动起来,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了。困难压顶,坚强的民用人挺起了坚强的脊梁。车间在全员中开展了“人人身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的活动,大家积极响应。值班室的十几名同志按照工种不同,进行不同分工。巡线员加班加点寻线路,确保管路畅通;抽水工不分白天黑夜抽水,随叫随到;值班员坚守岗位,确保用户安全用气。大家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出谋划策,任劳任怨,体现出班组在困难时期才有的特殊凝聚力和战斗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踏上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山西企业的全体员工积极行动起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迎接我们美好的明天!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3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问题”,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4

当我看了《白山黑水铸英魂》这部历史文献记录片,淳朴的语言表述出中国共产党在白山黑水间英勇地与日寇进行斗争,历经十四载,守得云开见月明,将日本人驱逐出中国大地的不朽传奇。而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穿越时空,真切的感受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的残酷。

绿水青山育忠烈,白山黑水铸英魂。英雄不会埋没于历史中,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宣扬他们的事迹,铭记今时今日的来之不易。曾经的白山黑水铸就了英魂,如今,我们是被绿水青山养育的下一代人,在开学之际面对吉林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全校师生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关键时刻我也参加到协助核酸检测队伍中来,也在学校超市门口执勤维持秩序,尽我微薄之力不负青春,勇敢担当,积极作为开启抗疫之路。

现如今疫情来势汹汹,给我们生活蒙上了厚厚的阴影,但作为吉工职院学子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去学习前辈竭尽忠诚,舍己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现在疫情期间每天吃着志愿者送的白米饭再对比将士那样吃草根啃树皮,十分有必要弘扬这种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我坚信有了前人的付出再加后一代人的努力,未来的中国会更加强大!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5

针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中央领导作出了生命重于泰山,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等一系列重要指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连日来,在医疗救治、基层防控、通信、电力、建设、交通运输等与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的各条战线上,从普通个体户到相关企业,从爱心组织到职能部门,上上下下以各种形式献爱心、捐款、捐物,为抗疫前线送上及时雨。人民军队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紧急抽组精兵强将奔赴疫情防控第一线,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我军承担的x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就是党和人民对人民军队的高度信任。

目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奋战在坚决打赢冠状病毒疫情阻击战这场没有销烟的战场上,携手并肩共同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年味虽然淡了,但却使我真正领会到了众志成城、同舟共济这两个成语的深刻内涵。国难当头,我看见了爱和奉献,看见了责任与担当,那就是各族人民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力量!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6

谈起高考,很多人是谈虎色变。曾经的我也是,走过高考再回首,高三的生活就像一粒粒珍珠从指尖滑过。淡淡的其实很简单。

最近老有学弟学妹说自己不想学习了,越学越糟。我想说静下来,不要浮躁。总的来说,高考首先要摆好心态,不要被外界的环境打扰。高考前的考试只是用来检测你自己是掌握的情况,问题暴露得越早越好,不要因为一两次的考试失败而乱自己的阵脚。有时焦虑不安,不要太敏感,用坦然的心态对自己说:“就让它焦虑吧,反正我已经豁出去了!”

很多人说高考难,不仅是知识掌握的方面,还有心理承受方面。是的高三生活似咖啡,第一口的感觉总比最后一口好,而恰恰是最后一口余味无穷,这正如高三,始入高三,干劲十足,热情和冲动都强烈似火;而最后精疲力尽,温度也降了不少,真是激情过后的疲惫,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心情。可要牢记:弓尚在,坚持、坚持、坚持到最后是彩虹。我喜欢一句话:高考如果不难,如果没有压力,还要我们干什么!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再说考试,就比如数学吧,考纲上就那么些考点,把自己不会的不清楚的多看看,找些题练练。把解每种题的方法做到如数家珍,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以前就喜欢拿着考纲,看一个知识点然后回忆出改知识点在哪考过,用的什么方法,还有什么方法。经常这样练练,体系就自然形成了。要不然满脑子都是浆糊了。再者就是要权衡考点,有些考点就出一个填空题,就不必要花太多时间。向量的数量积那块是三星级考点,就得多做题。把各大市的模拟题拿出来,把有关这个知识点的题目找出来,总结分析考得这个知识点的那个具体方面,用的哪些方法,这真的很重要。像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这类题的方法性很强,一定要多掌握几种方法。有些求和公式一定要记忆。记忆并不是说你不理解,而是在考场上拿出来直接用多好啊,省得自己去推导,浪费时间。

最后,愿我的高三复读同学考到好成绩。所有高考学子,加油!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7

曾经,白山黑水铸就英魂,如今,绿水青山养育后代。今天我观看了东北抗联纪录片《白山黑水铸英魂》,整部作品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风雨、砥砺前行的高尚民族气节,让我深受影响。

爱国英雄们为了祖国和平富强,平安美好付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甚至生命。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我深受影响。由此联想到现在疫情下的我们,在疫情来到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身边,人人岌岌可危的时候,在这时,有一群像英雄们一样的逆行者。随着学校的组织,我申请参加了分院第一批志愿者,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应该挺身而出站在第一线,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在学办老师的领导下严格完成任务,做好后勤工作,为隔离学生在食堂打包饭菜,保障同学日常生活,与同学们在超市进行分散人员,避免人员密集。我想我们的辛苦可能连抗战英雄们的万分之一都没有,他们每天冒着生死,可能连一口热乎饭都吃不上,现在我们的幸福生活来源于英雄们的付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不忘当前。

?白山黑水铸英魂》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在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为了守卫祖国的山河而发出铮铮的誓言,时至今日,他们将热血洒满了白山黑水,也许他们中的许多人姓甚名谁已无迹可寻,但是人民不会忘了他们,国家也不会忘了他们,我坚信有前人的付出和后人的努力,未来的中国定会更加强大。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篇8

每时每刻,我都身处在穹顶之下,我呼吸着空气,却不知道它早已致命,我看这个天空,却不知道它早已不是蓝色,我生活着,却不知道处处都是看不见的危机。每一口空气都有毒,每一次呼吸都在冒险。

看了《穹顶之下》我才知道,原来我身边全都是不可预知的危险。

空气中,弥漫着肉眼不可见的颗粒物pm2.5。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它是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致命的颗粒物,在人类呼吸时进入人的身体,甚至能引发死亡。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已经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致命物质。而这些致命物质,没有人可以挡住它们的脚步。

中国排放的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很多环境保护的法则,如同摆设一般,从颁发到快要结束时,所运用的次数都是0。我们身边的环境越来越糟糕,已经到了危害我们的生命。如果说雾霾是一个警告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就是自然的惩罚了。

我看到《穹顶之下》的时候,才明白,原来环境已经变得这样的不堪入目了。生产一吨钢的利润,甚至连一个茶叶蛋也买不到。但却又多少人为了这茶叶蛋的钱,不惜去毁坏环境,去危害生命?中国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它所需要的,是庞大的经济支援,而在钱后面,却是环境。钱和环境,真的只能去选一个吗?

我相信,中国的脚步是不可阻挡的,经济也是不可以抑制的,但我们,却可以让环境在经济的基础上变得更好。看了《穹顶之下》,我感受到的并不单单是雾霾的危险,而是整个环境的危险。如果不将这些化学物质控制住,那么我们面临的将是——灾难。

也许雾霾仅仅是一个开端,未来还有更多的事情将会发生。但是,我们却可以为环境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就是从这么一点点开始,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穹顶之下,天已经变得灰白,但只要去努力的做好环保,终有一天,天空回变得蔚蓝。

《微纪录片心得体会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