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成长历程中的宝贵财富,是对自己经历的总结和反思,心得体会让我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信念,从而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6篇,感谢您的参阅。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1
以前对这个科室总有点渴望不可及的感觉,在为迎接中医药管理年前这里还被称为是“风湿免疫科”,顾名思义,风湿病和免疫系统的疾病是该科的重点和核心。每每提及免疫方面的东西,一堆的实验室检查充满了我整个大脑,总认为她是医学里最为抽象而且难以理解的东东。为此,我疯狂痴迷《豪斯医生》中的doctorcameron,一个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性,而且更重要的,人家可是免疫学家耶,负责团队里的'很多检验项目。当时我就异想天开地想称为她那样的牛人。现在一个月轮科的时间转瞬即逝,虽然实习任务很紧张,但是带教师兄总是主动和我们讲解专科的知识,让我对于这一大类疾病从此不再陌生。
这里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院内网上搜集而来,结合本人实习所总结的相融合,请同学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如何看抗核抗体和ena抗体
风湿型疾病的一大特征是患者着血液成分中的自身抗体出现,并且以抗核抗体谱为主,目前对于抗核抗体靶抗原的理解已经从传统的细胞核扩大到整个细胞,构成了抗核抗体谱,我院的相关检测提到的有:
1、抗核抗体(ana):筛选结缔组织病的主要实验,几乎见于所有sle患者,但是特异性很低。
2、抗ds—dna抗体:对于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多出现在sle活动期,与狼疮肾关系密切,“量效相关”。
3、anti—sm:对于诊断sle有高度特异,特异性达99%,临床上一般看到这个阳性,基本上sle诊断明确,一旦为阳性永远无法转成阴性。
4、anti—rrnp:常存在sle活动期,且与中枢神经症状相关,往往指示np狼疮或者其他重要脏器损害。
5、anti—ssa和anti—ssb:两者都与干燥综合征相关,前者可能是继发的免疫问题导致的,而后者偏于原发性干燥症,在其诊断中比前者更具特异性。
6、anti—scl70:对硬皮病的诊断呈高度特异性。
7、anti—jo—1: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标记性抗体。
但是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任何一种自身抗体都有其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必须依据诊断标准,结合临床综合考虑,不可以一概全。
二、风湿四项报告单的阅读
1、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分子的fc片段的自身抗体。rf在ra(类风湿关节炎)的阳性率为80%左右,是诊断(ra)的重要血清学标准之一,但是不是唯一标准。rf也不是ra所特有的独特性抗体,还可以见于以下情况:2%—5%的正常人以及10%的60岁以上的老人可出现rf,但是滴度多不高;还见于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等;急性病毒感染,如流感、肝炎、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疫苗注射后等;某些慢性炎症疾病,如结核病、麻风、梅毒等。
2、aso(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风湿热是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炎、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舞蹈症及皮下小结等。约80%的风湿热患者出现aso增高。aso增高还可以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以及其他链球菌感染性疾病。因此,aso增高只是风湿热或者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表现,明确诊断还需要其他临床资料。
3、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可以在组织损伤、炎症、感染或肿瘤等情况下升高。临床上通常对于各种急慢性炎症患者常规检查crp,意义为:有助于判断疾病活动性,浓度升高说明病情处于较活动状态,浓度正常则病情多较轻或处于稳定好转阶段;有助于观察治疗反应,活动性患者经治疗,病情改善或者缓解后,crp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者达到正常值。
4、esr(血沉):对于关节炎患者而言,血沉增快往往是关节以及临近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高球蛋白血症的结果,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疾病的严重性与活动性。另外,经过治疗后病情缓解,血沉往往可以下降,所以检查血沉可以作为观察疗效的一项指标。但是由于应先血沉的因素很多,血沉的意义必须结合临床和其他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还有血沉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疾病或者病变已经完全控制。
同样,血沉增高也不说明药物治疗无效,因而血沉下降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esr与crp水平变化比较起来,形象地说,esr描述的是“老消息”,而crp反映的是“新闻”。
三、“补体”检查意义何在?
补体其实就是新鲜血清中正常蛋白质的一部分,和其他体液因子或者免疫细胞一样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反应。血清中补体活性或者其单一补体成分含量变化,对于诊断和疗效观察都有一定的意义。
ch50活性减低:因免疫因素消耗补体,常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h50活性增高:急性炎症、恶性肿瘤、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等;
c3活性增高与减低:基本与ch50相似,但是更为敏感,多数急性肾炎以及狼疮肾炎,c3活性都可以减低。
在sle的免疫检测中,补体通常会下降,尤其是以c3下降是表示sle活动的指标之一。
四、hla—b27的意义
hl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常见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的阳性率在90%以上,瑞特综合症(reiter,s综合症)或者反应性关节炎中站60%—80%。银屑病关节炎占50%,正常人群中仅占4—8%。(但是hla—b27与疾病的相关性无关。)
在强柱检查里的阳性意义只是对于诊断有参考价值,尤其对于临床高度疑似病例,但是因为还有10%左右的强柱hla、b27阴性,故其为阴性也不能排除本病。由于正常人中也存在4%—8%阳性,单凭这一项检查也不能诊断本病。,需要结合疾病诊断标准,包括影像学检查。
一、强直性脊柱炎(as)
特点:
1、发病的多是男性患者;
2、好发年龄集中在15—30岁;
3、有家族史,90%—95%患者hla—b27阳性;
4、rf为阴性;
5、主要侵犯骶髂关节以及脊柱;
6、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为本病特征性改变;
7、x片典型的骶髂关节炎和脊柱呈竹节状改变。
修订的纽约标准(有利于早期诊断)
1、临床标准:
a腰痛、晨僵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休息无改善;
b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c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放射学诊断标准:
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者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诊断——肯定是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
1、符合3项临床标准;
2、符合影像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应除外其他与原因所导致的骶髂关节炎)
值得一提的专科检查:病房里通常必备的特殊体格检查(主要针对脊柱活动度)——“4”字实验,腰椎活动度试验,胸廓活动度,直腿抬高试验,,骨盆分离试验,指地距,颏胸距,枕墙距
schober试验方法:患者直立,在背部正中髂嵴(我们这里就选髂后连线)水平作一标记为零,向下5cm标记,向上10cm标记。令患者最大程度弯腰,保持双腿直立,测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增加
胸廓活动度:患者直立,用刻度软尺测其第4肋间隙水平(女性选乳房下缘)深呼吸气的胸围差,
枕墙距:患者直立,足跟、臀、背贴墙,收颌,按平视,测量枕骨结节与墙之间的水平距离,正常为0、
治疗方面目前吴有效的根治方法,只能延缓病情或是缓解疼痛,这是为什么强柱又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对于外周关节疼痛时,可以根据患者病情和疼痛指数选择抗风湿药物治疗,如柳氮磺吡啶等。
有关生物制剂的使用将在后面统一介绍。
痛风的常规治疗原则:
1、戒高嘌呤饮食(尤其是:动物内脏,肉汤,沙丁鱼,凤尾鱼,啤酒)
2、碱化尿液,若尿ph:6、2—6、8,可用nahco30、5tid
3、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4、尽早使用抗炎止痛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消炎药、激素、镇痛药等
5、不要随意改变降尿酸的治疗方案
6、越早开始治疗,越彻底缓解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2
正式实习的第一天,感想颇多。风湿科周二大夫休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在值班。当然同时进科的有4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总带教并没有把我们分给其余的老师,先让我们和主班大夫刘德武老师实习。其实上午也是受到了“待客”无人理的境地,不过还好,下午和科里的其他学长、学姐们混熟了,日子不那么难熬了。万事开头难,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很好的。
今天终于找到一个关于保研的权威答案,还是韩东海老师比较懂。我的情况是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同样也要按考研准备,以保万无一失。晚上做可以下规划和目标,终归是学了些东西,所以这一天还是快乐结尾。明天再接再厉,知道会更好!
20xx年6月12日上午,风湿免疫科临床药师联合护理人员对该病区小药柜进行了第4次检查(每季度检查1次)。检查范围包括小药柜的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急救车所备的药品;需冰箱冷藏的药品等。方式为彻底检查每支(片)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外观等,不留任何死角,结果如下:
1 未发现过期药品 通过前3期药品的检查,临床药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可行性的药品管理相关措施反馈至该科室,引起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次检查未发现过期失效药品。
2 大输液外包装完好 在以前的检查中,发现护理人员为了使用方便将部分大输液的外包装提前扯封,引起大输液的内包装裸露在外(部分大输液由于时间长已沾染大量灰尘),易受微生物污染。本次检查未发现此问题。
3 药品存放相对规范 在以前的检查中,发现药品区存放私人物品和办公物品;甲药品包装合放置乙药品;甲药品包装合混杂乙药品等;本次检查未发现此类问题。但部分易变色的药品仍未使用原包装和遮光设施等。
4 近期药品仍然存在 由于各种原因近期药品仍然存在,临床药师已将部分药品陈列合放置挡板,使近期药品置于易取处,同时将6个月以内的药品列出清单提供给护士长,希望护理人员在摆放和使用药品时要遵循“近期先用”的原则,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和药品资源的浪费。
通过临床药师和护理人员的密切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病区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3
6月12日上午,风湿免疫科临床药师联合护理人员对该病区小药柜进行了第4次检查(每季度检查1次)。检查范围包括小药柜的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急救车所备的药品;需冰箱冷藏的药品等。方式为彻底检查每支(片)药品的品名、规格、生产日期、有效期、外观等,不留任何死角,结果如下:
1未发现过期药品通过前3期药品的检查,临床药师将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可行性的药品管理相关措施反馈至该科室,引起护士长和其他护理人员对此问题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次检查未发现过期失效药品。
2大输液外包装完好在以前的检查中,发现护理人员为了使用方便将部分大输液的外包装提前扯封,引起大输液的内包装luo露在外(部分大输液由于时间长已沾染大量灰尘),易受微生物污染。本次检查未发现此问题。
3药品存放相对规范在以前的检查中,发现药品区存放私人物品和办公物品;甲药品包装合放置乙药品;甲药品包装合混杂乙药品等;本次检查未发现此类问题。但部分易变色的药品仍未使用原包装和遮光设施等。
4近期药品仍然存在由于各种原因近期药品仍然存在,临床药师已将部分药品陈列合放置挡板,使近期药品置于易取处,同时将6个月以内的药品列出清单提供给护士长,希望护理人员在摆放和使用药品时要遵循“近期先用”的原则,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和药品资源的浪费。
通过临床药师和护理人员的密切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病区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4
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贾一帆医生团队正在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做手术。
生老病死,这是人们常说的人生四境。但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社会程度加深,人们越来越发现,疼痛成了一个常情,人生正面对“生老病死痛”五种处境。
医学研究发现,疼痛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课题。国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占总人群的30%左右,被视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疼痛是种病,得治”,这一医学新认识,在中国尚未被广大公众熟知。
在武汉,疼痛科于新世纪创立及今,依然是个年轻的科室,但发展迅猛。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已有整整一个楼层的专门病区。协和医院的30张疼痛床位,常年一床难求。
“如果你能让我一年中有5天不头痛,我要给你磕头。”刚过完65岁生日的陈洁找到贾一帆医生时,已经被头痛折磨了近20年。
贾一帆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疼痛科副主任。在20年的求医过程中,陈洁辗转北京、上海、广州多地的神经内科、骨科、中医科等科室。“我一直怀疑自己脑子里长了东西。”她在不同医院都做过脑部检查,均没查出器质上的毛病,医生只能给她开止痛药。今年11月初,她再次从睡梦中痛醒,在武汉一家医院的神经内科就诊无果后,医生指了条路:“要不你去疼痛科看看?”
“50%—70%的慢性头痛无法找到病因。”贾一帆医生说,由于难以诊断,像陈洁这样辗转多个科室,从小痛发展到顽固性疼痛,最后才到疼痛科的患者很常见。除了头痛外,60岁以上患者中常见的慢性疼痛还有颈椎腰腿痛、各类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癌痛等。
国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占总人群的30%左右,被视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但在我国,“疼痛是种病,得治”的认识,尚未被公众所熟知,即便是医学界,疼痛科以外的很多医生,也认为疼痛只是一种症状,不是病。
“我不怕死,怕痛”
11月14日,贾一帆医生给陈洁做了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他让陈洁仰卧,用食指和中指将颈部一处血管拨向外侧后进针注药,前后不到一分钟。当天,陈洁睡了一个整觉。第二天贾一帆查房,陈洁拉着他的手再三感激:“多少年都没睡得这么沉了。”
这是陈洁第一次接触到“疼痛科”。“我不怕死,怕痛。”陈洁仔细回想,二十年前一个下午,正在带外孙的她突然感到一阵电击般的刺痛从太阳穴蔓延至整个脑袋,脑仁痛得像要炸开一样,大约十几秒后,又恢复如常。
此后,陈洁不定时就会出现这种头痛欲裂的情况。回想患病这些年,最初止痛药还管用,可剂量越来越大,服用种类越来越多,头痛却是再也止不住了。一旦发作度日如年,只想求个痛快。
“头痛不是该看神经内科吗?”陈洁很疑惑,她自认为没有看错科室,但除了止痛药,医生没给过其他治疗方案。更让她不解的是,病房另外两个患者分别是腰痛和带状疱疹。“腰痛不是看骨科吗?带状疱疹不是看皮肤科吗?疼痛科到底是看什么的?”
从1997年关注“疼痛”开始,贾一帆医生就在不断跟人解释这个问题。“不是所有疼痛都归疼痛科管,要看类型。”他说,医学上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是人体遭受疾病或外伤后身体发出的警告,疾病治好后疼痛也随之消失,疼痛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如果疼痛超过三个月以上,就是慢性、顽固性疼痛,属于疼痛科的诊疗范围。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会纬度的痛苦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种心理活动。”武汉市疼痛学会主委、武汉协和医院疼痛科主任杨东作了更具体的解释,急性疼痛是个症状,而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疾病。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记者逐渐体会到,疼痛不只是身体病状,还可能是心理病状,甚至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传统医学学科都无法通盘解决。治疗疼痛往往要依靠多学科组成的团队,明确诊断后对症施治。而治疗疼痛不仅靠药物,有时也要靠非药物手段,也有无创、微创等手术治疗的方法。有时候,它就像是个迷局,医生们必须与病人进行极为深入的交流,才能慢慢理清线索,看清症结。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对慢性疼痛认识不足,对慢痛的诊疗很多时候被等同于急性疼痛,分散在神经内科、骨科、肿瘤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等各临床科室治疗。这些学科只是从各自角度对疼痛进行常规诊疗,造成“轻痛科科治,重痛没人管”的局面。
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
除了求诊屡走弯路,“疼痛”不被旁人承认也是绝大多数慢性疼痛患者的共同感受。11月3日,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的疼痛科病房,尽管贾一帆医生表示不用再做手术了,61岁的徐强还是再三请求他再做一次治疗:“贾医生,我疼怕了,求你再给我做一次治疗巩固下效果。”
徐强7年前做过左肺切除手术,术后他还是觉得患病部位疼得要命,可做了多次复查都是正常。“哪里能止痛我就往哪里跑。”徐强告诉记者,他甚至去过越南,只因为在网上查到越南有种偏方能止痛。手术医生觉得他是心理作用,跟他说“你越想着疼就越觉得疼”。
“没人信我。”长期被疼痛折磨,徐强瘦得脱相,1米75的个头体重不到50公斤。家人总说他矫情,老是喊痛是想博取关爱。直到有一次,徐强想拿刀自残,家人才真正信了他。
“专门去治疼痛,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杨东医生认为,中国人崇尚坚强和忍耐,一疼就看病太丢人,将“忍痛”视为等同于“坚强”的美德。
杨东曾经碰到一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老人家80多岁,一年前得了带状疱疹,胸背部的皮疹好了,出疹的地方却经常有针扎和过电的感觉。疼得厉害时就用点止痛药,平时就忍着,直到后来连穿衣盖被都十分痛苦,忍无可忍才到疼痛科就诊。
“忍一忍就不疼了”是疼痛科医生门诊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但很多慢性疼痛恰恰就是“忍”出来的,忍痛时间越久,治疗越棘手。比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约有9%—34%的患者会在皮肤症状治愈后仍然感觉到疼痛,这类疼痛由神经损伤引起,患者对疼痛格外敏感,轻轻触碰都能引起皮区剧痛。
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杨东医生为老人家做了脊髓电刺激治疗。他将电极针对性地植入到疼痛对应的神经部位,通过微弱的脉冲电流刺激脊髓神经,阻断痛觉神经刺激的传导。术后第一天晚上,老人家感觉疼痛减轻,对医生千恩万谢。
“慢性疼痛不能忍也不必忍。”贾一帆医生解释道,疼痛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痛觉敏化”,意思就是在疼痛的开始阶段,化学上的局部炎症通过身体的外周感受器传递给中枢系统引起痛感。如果处理不及时,长期的疼痛刺激,会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神经元和神经通路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越忍越痛。最极端的情况是,连“开灯”这样微小的刺激都能让患者感到剧痛。
四成以上慢痛患者存在抑郁倾向
2017年全球疼痛指数报告统计显示,91%的中国人经历过身体疼痛,34%的人每周都会经历身体疼痛,其中最常见的疼痛部位是颈部、肩膀和腰背部。
杨东和贾一帆认为,成人慢性疼痛患病率高与人口老龄化密不可分。他们从门诊经验感觉,武汉慢性疼痛患者平均年龄为60岁以上,大多数患者疼痛时间持续数月才来就诊。很多患者在疼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的情况下,会出现心理问题,而情绪反过来又会影响患者对疼痛的判断。
最难治的是“哪都疼”的患者。目前正在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住院的一名70岁女患者,从踝关节疼痛蔓延到膝关节,只要医生一离开,她就觉得“哪都疼”。贾一帆医生告诉记者,患者常年独居,缺乏安全感和关爱,加重了她对“疼痛”的感知。
虽然武汉没有做过关于慢性疼痛的大型调查,但协和、武大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等多家疼痛科医生从坐诊经验来估算,约四成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倾向。
这和《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年发表的一项关于上海成年人慢性疼痛的调查状况一致:慢性疼痛在30个居委会及13个三甲医院门诊的发病率高达92%—98%,导致三成以上被调查的社区居民和四成以上门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倾向。
武大人民医院疼痛科的年轻医生周俊告诉记者,国外先进的疼痛中心都会配备专门的精神科医生一同坐诊,但国内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疼痛科医生通常还要客串心理医生的角色。“忽视病人心理状况的疼痛科医生不是个优秀的医生。”
记者在多日采访中发现,和其他科室不同,疼痛门诊的就诊时间很长,一名医生看一名患者至少要花15分钟。不少患者坐下来就说“全身都疼”,医生需要引导患者诉说病情,全是“闭合型问题”,如患者如果说“腰疼”,医生会细化到疼痛时身体其他部位是什么感受,发作那天发生了什么其他事情,甚至还会问患者的教育背景。
“‘疼痛’看不见摸不着,无法感同身受,医生必须要完全相信患者的主诉。”周俊医生说,文化、经历甚至场景都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感知,问得越详细越有利于医生的治疗。
18位院士联名支持建疼痛科
疼痛科在中国“从无到有”经历了近三十年。
197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疼痛医学的主要开创者韩济生参加美国波士顿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疼痛学会年会,之后将疼痛医学引进到中国。1989年,中华疼痛研究会成立,同年国家卫健委(原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麻醉科成为临床科室,其三大主要任务之一就是“疼痛治疗”,很多医院看到机遇,成立了“疼痛门诊”,附属在麻醉科。
不过,从学术上讲,麻醉科处理的疼痛内容属于无痛技术范畴,疼痛科处理的疼痛属治痛范畴,两者概念完全不同。在2006年的“首届全国疼痛科主任峰会”上,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提出,疼痛科只有独立建科,才能有良好的发展。
“如果疼痛科依附麻醉科成立,那么将来加入疼痛科的神经内科医生晋升还要考麻醉科内容吗?”301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于生元教授直言,“这是十分荒谬的。”天津第一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李仲谦教授认为,临床麻醉和临床疼痛,理论体系及诊疗技术差异很大,麻醉不等于疼痛。
2006年10月16日“世界镇痛日”期间,吴阶平、韩启德、裘法祖、王忠诚、吴孟超等18位院士联名支持疼痛医学建科。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明确提出我国二级以上医院成立一级临床科室“疼痛科”,专治慢性疼痛。中国至此才算真正有了疼痛科。
“虽然历史原因绝大多数疼痛科医生都是麻醉医生出身,但转入疼痛科以后,就要专心钻研疼痛医学,不然会力不从心。”杨东1997年从同济医学院毕业后,成为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医生。1998年协和医院成立专职疼痛门诊,2008年增设疼痛病房,之后杨东主动请缨到疼痛门诊病房工作。
贾一帆以前也是一名麻醉医生。1998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设立疼痛门诊,一位腰椎疼痛的病人初次来看病时,被四个人抬着进门诊,贾一帆医生给他打了一针硬膜外麻醉。一周后,病人可以被搀扶着来看病,到第三周,病人就可以自己来复诊了。
他们都看到了作为疼痛医生的主动性:“为病人祛痛。”尽管从收入来讲,相较麻醉科,疼痛科医生收入少了1/3。但他们认为,疼痛科是以治疗慢性疼痛为主,以微创介入为核心技术的临床科室,医生可以运用各种医学手段为病人缓解疼痛,成就感和认同感都来得更加强烈。
疼痛科在夹缝中求生存
虽然疼痛科是中国最年轻的“临床科室”,只有13岁,但是市场需求逐年递增。由韩济生院士主编的《中国有了疼痛科》一书中提到,从2007年开设疼痛科到2017年,十年间,全国疼痛科就诊患者总数翻了9倍之多,由80万人次增长到794万人次,住院患者人数由6.1万人次增长到48.2万人次。
武大人民医院2018年有了疼痛科单独病区,当年44张病床全部住满;协和医院年门诊量1万多人次,2008年开始设疼痛病房,30张床位常年一床难求。贾一帆认为,市场需求背后折射的是人们健康观念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武汉疼痛学科的发展比较滞后,地位不高。‘疼痛是病,需要科学治疗’的观念也没有被普遍接受。”杨东医生说。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有6家医院的疼痛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分别是中日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分析原因,杨东认为部分因素是武汉的省部级医院投入力度偏低。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省部级医院中除了协和、武大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省中医医院设有疼痛病房,其他医院至今没有设立独立的疼痛科,也没有专门的疼痛病区。
反倒是武汉的非部属医院,比较重视疼痛科的发展。武汉市第四医院2006年就成立了疼痛科并设立疼痛病房,是武汉最早成立疼痛科的医院,现已成为省、市临床重点学科;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分别于2010年、2015年成立疼痛科,虽然成立时间不算早,但医院对科室的支持力度很大,在治疗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多位疼痛科医生认为,这样的局面是“差异化竞争”所致,但想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还是需要省部属医院“加强参与度”。“省部属医院参与度偏低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疼痛科的诊疗边界不明晰,不像其他临床科室有明确的核心疾病,无论是经济还是科研,都更容易出成果。”
1999年维也纳召开的第九届世界疼痛大会首次提出,“疼痛不仅仅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疾病”,“免除疼痛是全人类的权利”。自那以后,人类对疼痛的认识和疼痛医疗有了极大的发展。“发展疼痛医学应以患者感受为出发点,而不是只盯着‘疾病’。疼痛学科和很多传统学科有交叉,只有取长补短,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杨东说。
(为保护隐私,文中患者均为化名)
首席记者王恺凝
来源: 武汉晚报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5
在这个科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要数一个药物疹的病人和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当我第一眼看到那个药物疹的病人时,吓了一大跳,都不怎么敢接近他,他全身的皮肤就像蛇换皮一样,看着让人毛骨悚然的,而且皮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每次给他做治疗的时候都能看到他的整张床都是掉的皮屑。而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印象深刻并不是因为吓人,而是因为她的血小板总是很低,住院期间都有被告病重几次,也因而这样,她的精神总不是很好,我们也很特别的要关注的她的情况,并且让她得绝对卧床休息,以防意外情况等等。
其次就是科室的特色超激光治疗,这对于风湿痛好像很有作用,很多患者都说连续几个疗程后,疼痛确实有所所缓解。在科室自己也第一次在晨会的时候交班,之前的科室都不用自己交班,只要站在旁边听老师或是师姐交班,所以都不会感到紧张,但在这个科老师忽然让我交班的时候,心里面还是很紧张的,怕做的不好,但意外的是在交班的时候很顺畅,没有因为紧张而中断,老师也给自己了很大的鼓励。
在一个月的时间,自己也开始逐渐主动的开始去写护理记录,虽然有时候写的不太完善,但至少我知道什么是需要在护理记录里面体现出来,而针对自己所管的病人有什么事是要特别注意和观察的,特别对于跌倒评估要特别重视。
买风湿药后心得体会篇6
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导引
短暂的三天培训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虽然是匆匆的三天学习却让我回味无穷,留恋忘返。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对于一个对传统中医刚入门的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何教授和蔼可亲的面孔,讲课时的幽默风趣,工作时的一丝不苟,待病人如亲人般的亲切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心中的那种敬仰之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除此之外还有学识渊博的赵老师,从他的身上让我感受了他对祖国传统中医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怎能不产生敬佩之感呢?我能从中学到这么多不仅要感谢我的领导给大家这次学习的机会,而且衷心的感谢中医杂谈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能与众多的老师有幸结缘真的是感到无比的荣幸。相信我今后与“艾”同行,广结善缘,为“艾”的事业而努力将会是我人生中的指航标!
以上文字是本期培训班中一位学员的亲身感受与体会。下面,小郎中给大家分享各位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或许您也会感同身受。
@張金中(清城十八)
陇灸艾人
国医杂谈供平台,
精品四期传弟子。
何氏铺炙改理念,
绿色疗法治疾患。
@段颖超
在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气氛下,何氏药物铺灸疗法已接近尾声,通过三天的学习,何教授的讲座,让我对咱们传统中医有了新的认识,对铺灸有了进一步提高,对今后的创新之路有了信心,我坚信咱们铺灸一定会像“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迅速崛起,以学习为主,发展为主,不断创新,提高自己,服务大众。
@百鬼夜夜行
上午课程由赵中亭老师主讲,首先将药物铺灸流程、目前国内四家铺灸流派作了说明与比较,强调何氏药物铺灸之与众不同,即灸药结合 辩证施灸 辩证配穴。随后将强直性脊柱炎、颈 肩 腰椎病、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铺灸方法一一说明,如何辩证、选穴选区、药方加减、药物功效 性味归经等都作了讲解,最后把热症可灸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实践作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全堂课程细致周详 深入浅出。
下午是随何师临床,对几种疾病的针法和灸法又有了更深的印象与理解,接下来在愉悦的氛围下结业。
晚宴席间,何师将药物铺灸未来的前景与设想作了发言,随后诸位学长分别讲话,从自己行医的经历感受,到对药物铺灸和中医未来的发展作了发言,我个人深受感触,更坚定了自己要将中医学习下去的信心。我相信缘分,是缘分将我们聚到一起,让我能跟何师学习结缘,能与诸位学长结缘,就像何师说的:“与艾(爱)结缘,要有爱心,大爱之心”。 引用佛法一言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虽然简短但其中深意非浅,真正行持也非易事,但我相信作为一名医生,一定会努力的去做,完满自身与内心,圆满这一生的修行,作为一名医生的修行。元旦来临之际,在此祝何老师与各位学长 诸事意乐 阖家康泰。
@彭维喜(西卫院)
时间真如流水一样,三天学习转眼而过,每天都有特色,每刻都有心得。今天是培训的第三天,上午何天有教授的弟子赵中亭博士给我们授课,能够听到博士后的讲课也是我一生之中的一大荣幸!赵博士首先对我们前两天学习的什么是铺灸?铺灸的操作方法、何氏铺灸的创新等重点内容进行了温习,使我对中国铺灸四大流派之一的何氏流派(何天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外赵博士针对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六种疾病临床分型,中医辩证施灸的铺灸材料、部位、方法认真详细的逐一讲解。最后还针对“热证可灸”古人认识和见解以及他自己的研究阐述给我们,赵博士讲课思路清晰,通俗易懂让我们这些基层医生们能够听到博士的亲自授课都深感荣幸。感谢中医杂谈这个接地气、结善缘服务基层的好平台!也非常感谢赵中亭博士为我们这些“土包子”授课。下午更是看到同学们各个喜笑颜开,从中得知虽说是短短三天,可是我们都已经学习到了何天有教授的干货。而且拿到何天有教授亲传弟子培训证书并与何天有教授合影留念是我们每一位弟子的一生之大幸!感谢恩师何天有教授!我一定会牢记师训,与“艾”结缘,广结善缘,将何氏药物铺灸疗法传承好!( 弟子:彭维喜)
@茯神
何氏铺灸有感言,三天学习益匪浅;
源头学起明〞艾〞史,〞艾〞之优劣需细研;
久病必虚阳气衰,扶正袪邪铺灸先;
虚实寒热俱可用,更奇〞留灸〞无史前;
?穴区〞一名何氏起,国粹精髓一艺添,
以面代点功效增,辨证法依整体观;
?拔河对刺〞补泻法,面口歪斜效宏显;
男妇病有〞金三角〞,针灸合用奥妙见;
印堂四白透鼻根,还有迎香治鼻炎;
重阴夹阴创新穴,心血耗伤四十年;
巧用然谷降糖灵,万病扶阳〞插天线〞;
中脘四射治胃病,膻中区下有胸腺;
网矿肘用后前辨,神经内伤外内关;
还有顽疾白癜风,内服外用亮眉眼;
更有无数病案例,一张薄纸无法现;
最后还授经营观,何老无愧大师范;
我等弟子挥泪别,谨遵师训〞艾〞上念!
(弟子:兰州新区西岔中心卫生院龚高亨。)
@腊月梅花
尊敬的何教授,中医杂谈的各位艾人大家好:三天精品班学习一晃而过,但在每个何氏弟子的心中,终身难忘。何氏铺炙首先是我们学习到何氏精神,大艾无疆。他在三天的时间内给我们教了何氏铺炙何氏针炙在临床上对每个疾病的辨证及治疗方案。何氏铺炙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健康的中医疗法。望大家听一听,了解了解把先辈们最健康的东西留下。最后感谢吴老师,王老师和彭大小姐,在这次活动中你们辛苦啦!你们是中医杂淡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祝你们一生平安,幸福安康。腊月梅花(王五成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春雨杏林
一带一路把真爱传出去,凡事可遇不可求,有缘能听何教授的讲课和见习何教授的针灸等临床治病,还目睹了各种疑难病的针灸治疗和辅灸治疗。比如老年痴呆症、中风后遗症、糖尿病、而后淋巴肿大、神经性耳聋、颈椎病、腰椎病、男性病、妇科病等。开阔了眼界,提升了针灸治病的技能和学习了何氏辅灸治百病。还能听赵中亭博士讲课.三天如时,相聚惜别,有点难舍,感谢生命中的相遇,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在新年来临之际,祝何教授和家人身体健康,事事如意。中医杂谈的各位老师辛苦了,祝你们工作愉快,为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好人一生平安!
@梭罗蜜
三天的精品班结束了,认识了很多的同仁,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医疗行业,从前的我只是对灸和针的认识在一个浅层的认识,通过学习,知道了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幸在中医杂谈这个民间组织的平台上,接触到了何天有教授,聆听了赵博士的讲课,真正感受到了受益匪浅。再次感恩何教授,赵博士,小何老师!还有为大家搭建平台的小芳,小王,小吴永远记得付出就有回报。愿所有的精品班的亲们,来年收获满满,不忘师恩。
@郭金凤(西卫院)
何氏铺灸学习心得:短暂的三天培训在紧张而又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虽然是匆匆的三天学习却让我回味无穷,留恋忘返。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对于一个对传统中医刚入门的我真的是受益匪浅。何教授和蔼可亲的面孔,讲课时的幽默风趣,工作时的一丝不苟,待病人如亲人般的亲切感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心中的那种敬仰之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除此之外还有学识渊博的赵老师,从他的身上让我感受了他对我们祖国传统中医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怎能不产生敬佩之感呢?我能从中学到这么多不仅要感谢我的领导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而且衷心的感谢中医杂谈这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里能与众多的老师有幸结缘真的是感到无比的荣幸。相信自己今后与“艾”同行,广结善缘,为“艾”的事业而努力将会是我人生中的指航标!
@枫
通过何氏铺灸疗法几天的学习,首先对何教授不辞辛苦,言传身教的精神所感动真诚的说声“老师,您辛苦了”。中医国粹源远流长,您给我们的开课做了铺垫,继承而不离古,创新而不离宗,与艾结缘是我进入了何氏铺灸疗法的学习。理论结合实际是我们这次学习的主要方法,我们一边听课,一边操作,是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特别是好多的病例以及深入的讲解,中风偏瘫病人三位一体的疗法,黄金三角针法应用于男性病及以妇科疾病,神经性头痛,神经性耳鸣耳聋,鼻炎多种疾病的针法和灸法,还有穴区的出现又给我们一个网络化的学习方法,何氏铺灸疗法的常用穴区和主治作用及常用药配方的讲解,是我们能够更好的融汇贯通,使何氏铺灸疗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治疗疾病的真实体现。
我感谢何教授给我们传授的中医精髓,用“艾”为我们铺了一条灸的路,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子弟:王多升)
国家级名中医何天有教授简介
何天有 :主任医师、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现任北京海峡医药研究院院长、甘肃岐黄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全国针灸临床中心甘肃分中心主任、甘肃针灸临床中心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常务副会长,甘肃中医学院皇甫谧针灸研究所所长。为全国第四、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重点针灸专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级名中医,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领军人才。2002年在援外医疗期间获马达加斯加共和国总统骑士勋章。在国内外医学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10部,主持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6项,国家专利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