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论语的心得体会7篇
要是在写心得的时候没有一个端正的态度,那个人的想法就很难给人带来影响,所谓心得体会就是我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抄论语的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1
这次假期,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要我读。刚开始我只是读着玩。可是越往里读我就越觉得受益匪浅。
?论语》的第一篇是讲怎样学习做一位好人的,开头一句话是我们从小就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这一句话时我很不明白,这一句话是讲学习并时常温习,是件快乐的事。可他跟做好人有什么关系呢?再看看前言。咦!前言上的一句话“学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而好人一定学习好。”是啊,学习好是做好人的基本准则。
?论语》上还有一句话是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自己每天要多次检查反省自己。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不禁非常羞愧,已经放假快一个月了,可我整天玩想着放假了就可以放松了,从来没有想着学习,每次妈妈让我学习时我也并没有学进去,只是给妈妈学的,做做样子。其实现在想想我还不是自欺欺人,骗住自己了。从今天开始,我一定照这句话去做不在骗自己了。学习是给自己学的。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都说《论语》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了《论语》之后我更能体会这句话了。并且《论语》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能自欺欺人。都要想想这样做对不对。这《论语》真是一颗灵丹妙药啊!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_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_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_,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_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3
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 、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在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
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门见山,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即:学得了知识,并且不断地去练习,这才是令人高兴的。然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拜访你,这也是令人快乐的。但是,如果你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没有人赏识你、知道你,你该怎么办呢?是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不!要继续努力,努力并快乐着,只有这样,孔子才把这样的人叫做道德高尚的君子。
记得读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个年轻人很有学问却自感怀才不遇,便向一位智者请教。智者没说话,只是拣起一个小石子,向石子堆里扔去,让年轻人把自己刚才扔掉的石子拣起来。年轻人摇了摇头,说自己无法将石子拣出。接着,智者又从身上掏出一枚钻戒,扔向石子堆,年轻人很快从石子堆里拣起了钻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可能我们还不够优秀,我们还只是石子堆里的一枚小石子,别人还无法从石子堆里辨别出我们,而当我们变成一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时,还怕别人发现不了我们吗?所以当我们还不是一颗璀璨的钻石时还要继续努力,不要怨天尤人,直到有一天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孔子在20xx多年前就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并告诉我们: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物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其为仁之根本与!这段话大意是说:做人能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君子致力与根本工作,根本树立了,人生的大道理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就是仁的根本吧!什么是仁的根本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孝悌,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如果,连父母兄弟也不爱的人还怎么可能真心和别人相处,因此,孔子师徒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否讲究仁爱呢?孔子为我们讲了一个好方法: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的很干脆,那些花言巧语、巧舌如簧的人,没有一个是讲究忠义道德的。但那些能言善辨、不辱使命的辩士,与这些巧舌如簧的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能言善辨、据理力争,后者为个人利益使弄小伎俩。所以要另当别论。
接下来,孔子教我们在平时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仁人,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每天都应该做好这样三件事:竭尽全力替人办事;诚心诚意和朋友交往;认真练习老师教的知识。做好这三件事,我们就可以向仁人看齐了。
孔子十分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他把做人放在了第一位,做事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重,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后生小子,在爹娘面前得孝顺在兄长处要敬爱;说话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友爱大众,亲近仁德之人。这样做了以后,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
当下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我们教育的重点往往放在成才上,而忽略了德育,于是培养出不少,四肢不勤,无谷不分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父母要求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唯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为是。平时忽略道德人格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心理变得相当脆弱,不知与人怎样相处,心中只有自己,一旦遭遇挫折,经受不住一点打击。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所名牌大学里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时成绩一直都很优秀,由于是尖子生,倍受老师宠爱。可到了大学,由于同学都是尖子生考进来的,他变成普通的一名学生。不再有老师的宠爱,被冷落到一边。这名学生逐渐抑郁了,最后不堪折磨,跳楼自杀。可见,培养一个人要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是多么的重要,要知道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生我养我、来之不易,要知道感恩,要珍惜这一切。只有具备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格,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材,才能做一个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人。孔子的徒弟子夏就十分推崇有德之人,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意是:(选择妻子)能重视品行,而不重视美貌;侍奉爹娘,能尽其力,侍候君王,能不顾身家性命;和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这种人)虽然没有上过学,拿今天的话说,即使没有什么文凭,我(子夏)也说他早已有了教养,比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强得多。
以上是讲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接下来,孔子又谈了孝,他给孝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标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怎样尽孝?其实很简单,这个标准简直另人怀疑:父母在,不远行,趁他们健在,多陪陪他们,这就足够了,要是父母不在了呢?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如果仍旧能继承父亲的好思想、好操守,不加以改变,就算尽孝了。这个标准看似简单,做起来难。看看过去的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都很难做到。凡开国初期,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皇帝往往能勤俭持家、体恤黎民百姓,但没过几代,后面的皇帝从小过惯锦衣玉食的生活,继任后变本加厉,更加骄奢淫逸、糜烂不堪,最后败了家、误了国,被别人改了朝、换了代。
小到一个家也是这样,上辈子辛辛苦苦打拼的家业,只要出了一个纨绔子弟,不消几年,家业就败了个精光。一代名臣曾国藩总结前人教训,劝戒子孙说:门户之衰,总由子孙之骄惰;凡俗之坏,多起于富贵之奢淫。同时告戒子孙:克勤克俭,能丰衣足食,就是小康生活。凡事谨守规模,必不大错;一生但丰衣足食,便成小康。
凡事谨守规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个有钱不知道享受呢?享受起来一定要有个规模、有个度。那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其实,孔子早在20xx年前就给了我们这个答案:君子食勿求饱,居勿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吃饭不要求过饱,居住不求舒适,这看起来有点不近人情,但却符合养生之道,常言说得好:要想身体健,三分饥和寒。讲的就是同样道理。吃饭只吃七分饱,过饱则加重肝脏负担,穿衣和睡觉不要太暖和,才能充分调动我们肌体的御寒能力。敏于事而慎于言,说工作起来要勤劳敏捷,说话要小心谨慎,同时要就有道而正焉,向有德之人学习,借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如能做到这些可谓好学也已就算是一个勤奋的人了。他的一生便可以丰衣足食,必不会铸成大错。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吗?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5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6
我第一次知道《论语》是在初中课本上,我们学习的是简单但很有哲理的论语十则。当时我刚开始学习古文,还不是很能理解难懂的古句,但论语让我对文言文开始感兴趣。它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们的才华所吸引。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论语》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宋人赵普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一书的用处之大了。 我最欣赏论语的是它的许多句子语句虽然简单,但哲理深蕴,发人深省。不仅在做人方面,在学习上、教育上、治国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总能让我有很多收获。
这学期学习了老师的《人际关系》这门课,更加发觉论语的伟大,它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论语》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视仁德,重视个人修养和人的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以道义作为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他,用忠诚来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认为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见的差别还在于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学习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论语》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借鉴,我还需要去更深入地读懂它,读透它,《论语》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学习。
抄论语的心得体会篇7
在学习国学的潮流中,有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如桂冠上炫耀的宝石璀璨夺目,它就是《论语》。读《论语》让我获益匪浅,虽相隔千年却似近在眼前,耐人寻味的经典理论荡涤我心灵的尘埃。
这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它包含孔子对教育、政治、哲学、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本书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读完这本书,孔子的形象跃然我眼前,我对孔子的印象极为深刻。
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他开创儒家学说,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立私学,打破贵族教育。他告诉我们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做人的道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等等。在他的教育方法的指引下,我努力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父亲。他对儿子就像对学生一样,不唠叨,用心简单引导。子曰:“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告诉儿子学《诗》的意义,告诉儿子学《礼》的好处,只告诉儿子这两个方面,其它一句不啰嗦。孔子以其自身感悟引导儿子学习《诗》与《礼》,儿子在孔子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学习了《诗》与《礼》。儿子自己悟到、学到的本领才是真本领。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而执着努力的人。当鲁国不重用他时,他放弃了安稳舒适的生活,去周游历国,传播自己的儒家思想。一传就忘记所有,离开妻儿,他在外整整十三年。十三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啊!我出去参加夏令营,才五天,就受不了了,无法坚持。可孔子不然,虽然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他为了实现理想,放弃了一切!这种执着精神,这种坚韧的意志是成就孔子的关键。
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这句好学名言已经被我铭记在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他自己也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多么好学的一个人呀!要是我具有这样的精神,我定会有一番成就。看到孔子这么伟大的人,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成为他那样勤奋好学的人!
孔子是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给人以启迪。《论语》是一个警枕,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论语》是一座灯塔,在寒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论语》是一首意味深长的诗、《论语》是一幅意蕴深远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