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5篇
应付任务而完成的体会对于自己的成长是没有帮助的,一篇优秀的体会出来了要有完整的结构,还需要有真挚的情感,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篇1
一直很好奇:国外的教育是怎样的?虽然也听过一些专家在讲座中或从报刊获得一些关于国外教育的讯息,但终究不够完整,这次,肖老师名师工作室推荐的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让我领略到了英国、美国、乌克兰、韩国、日本五国的教育笔记,“视界”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通过阅读,使不曾有过出国培训的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扩大了我的视界,了解了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等,例如英国学校的自我评估,英国学校的评估的最大特点是和谐明确、表述简洁。日本教育的“以人为本”等,美国人的微笑、感谢与赞美,乌克兰学校的教师博物馆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关于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清华附小在建设校园问哈,打造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俏销师生的参与:根据师生的意愿及想法,一方面由专业人员去实施和实现师生的想法,一方面让师生实战才能,去庙会自己心目中的校园。从窦老师的描述中,感受到清华附小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思想,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幼儿园已走过了四年的美丽时光,我们的各项工作在逐渐规范和完善,同时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思考,20xx年11月份的第一次幼儿园办园思路咨询会中,就曾提到我们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向老师征集办园特色建议,了解老师对特色的建议和想法;以及我们和老师一起探讨活动,都一一表明,我们一直关注校园文化建设,但是一所新园,我们更明白校园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不是几个人商量一下就能完成的.事,是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去践行的事。
一路走来,我们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合成了一个集体,这个集体体现的“融合”也是一种我们经历的“文化”,孩子需要融合、老师需要融合。幼儿园一步一个脚印,从没有到有,从有到优,都是历经艰苦,留下了孩子、老师的成长印记,脚印最能体现幼儿园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停止过前行,而每一次真诚的前行总会留下许多成长的足迹,这是我们年近汾幼成长的印记,记录了我们老师的教育生活、记录了我们孩子的发展情况。
我们没有停止过探索童话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形成园本课程的结果,而是重在课程的规划、建设、实施等,重在关注我们的孩子在课程中的发展,一次次的实践、反思、修改、再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就是老师教育生活的过程。孩子们喜欢童话,童话可以留住童真,我们追求以童话为载体的童真,呵护童真,感受童真世界的美好。
2、以学生为本
在窦老师的书中写道“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不错,在学校,扑面而来的以“学生为本”随处可见,在窦老师参观的华盛顿州蓝盾男子中学,学校没有豪华的会议室,所有的教师、会议室或剧场都是为学生准备的,在食堂参观时,见学生吃饭时间到了,校长就让参加的来宾一起离开食堂,学校的办学理念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加州福而摩斯国际初中的参观中,“当要下课的时候,领队告诉我们要继续在原地观察学生,不能走出教室,必须等铃声想过,学生都理考以后,我们才能出去——因为她担心我们影像学生西下课,会打扰走班学习的学生”。这些细节的描述,都深切地感受到什么是以学生为本,教育视相同的,尽管书中描述的都是中小学,然而教育是相同的,我们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时刻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内化为我们的实践行动中,我们常常说要尊重幼儿,要发展幼儿,在这些口号的背后,需要行动来支撑,不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让那个在幼儿园的每一位员工、家长感受到,让幼儿体验到,让到幼儿园参观人员从细节处观察到的,就如窦老师的书中写道:“怎样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并一以贯之地落实在教育实践之中,体现在教育细节之中。”
3、关于情感
在窦老师的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标题“怎样积蓄你的情感帐户”,我对这样标题特别感兴趣,也特别能让我产生共振,书中描述的几个案例,是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对案例的解读,使我觉得有一种找到了打开了智慧之屋的金钥匙,可以让我借鉴如何处理人际间的一些冲突,我们在处理教职工问题的时候,除了使用制度管人,“情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让老师爱自己的幼儿园,对幼儿园的理念有认同感,在工作中有归属感,能真正的爱集体,有团队精神,这些都不是依托制度能解决的,也需要情感管理。作为园长,在管理幼儿园教职工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状况,在矛盾发生时,我们首先要真诚、勇敢的面对,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在情感上尽力帮助教师。一边阅读,我一边在反思这几年中管理中暴露的一些问题,我想起了第一年当园长,在教师会上宣布了教师的家长问卷成绩,我觉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而且也是让老师一起了解一些自己的成绩和其他老师的成绩情况,并成绩最差的老师有所醒悟,没有想到,当我宣读分数后,那位老师就难受的痛苦了,她觉得是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我当时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但那件事一直缠绕着我,如果我能屠宰开会前和那位老师谈谈,家长的打分成绩个别交流,就不会这样让老师那样的难受,这件事时时提醒我,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智慧的处理问题。
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篇2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外出参观学习的计划,通过短短的一天的参观和学习,我已经彻底的被这所学校吸引了。现具体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张家口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吸引了我
那里的教师不但是教学的能手,也可称为“技工”,比如:理发、按摩、美容、刺绣等等。通过自己的喜好来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以后的人生路指明了方向。
二、该校的管理制度吸引了我
张家口特殊教育中心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上午是文化课,下午是实践课。对听视障的学生进行按摩、理发等的培训。对智障儿童进行家政和面点的培训。这样让学生找到了自信,家长也见到了希望。
三、该校的文化建设吸引了我
当我走进校园给我三种感觉:静、阔、靓。校园非常的干净,操场也非常的宽阔,每处布局都十分合理非常的靓丽处处充满艺术的氛围。尤其是楼道和班级的布置上,通过标语、图画等散布着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和殷殷的期盼。
四、该校的教学模式吸引了我
通过三节课的听课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都非常的扎实。教师注重个别化教育,其中郑老师的智障五年级数学课用生活的问题来学习数学,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做到数学生活化,并且通过身边事情教授学生日常的技能比如:公车让座、学会感恩、遵守交通规则等等。上午听完课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他们这的孩子的基础会这么好?唐氏的学生我们学校也很多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学生简单的词语都说不出来而这里的居然长长的句子都能说出来?通过下午的参观让我慢慢的知道了除了智力程度的不同还有充分的利用了专业教室,对言语程度不好的学生进行言语训练实行个别化教育。对脑瘫的学生进行感通康复,还对智障儿童创立了情景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专业教室让学生在语言、行为、社交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五、该校的班队会形式吸引了我
通过下午的听课让我知道原来特教的孩子是这么的多才多艺。这次的班队会几乎是学生为主角老师只做总结。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
通过这次的参观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在智障教学上个别化教育和语训能力还有待加强,其次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第二专业的学习,最后要保持一颗辛勤的劳动和无私的爱心,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微博之力。
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篇3
师范毕业后的我从事小学教化,初来特教从事教学工作,面对生疏的环境,生疏的教学方式,心中总是没底。领导的关怀,同事的热忱帮助,打消了我的疑虑,也渐渐地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记得做小教时,班上有一名学生诊断为智障,已经十一岁了,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数不到100。我当时心中很难受,就想假如早点干预、培育他,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可当时我们峰峰还没这样一所特教学校,面对孩子们天真烂漫,对世界充溢新奇又渴望的眼神,我明白了特教老师责任之重。峰峰特教的成立给了这些孩子们上学的一片天地。
在特教学校里,到处都充溢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这里的孩子曾经有过不幸的童年和过去,但他们却拥有比一般孩子更执着的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一个手势,一声不太清楚的问候,甚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无不牵动你的心,提示你对他们的关注,对残疾事业的`关爱。教室内,师生互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沟通着。人虽少,但气氛是那么的热情,那么的和谐。老师是在上课吗?那分明是师生共同协奏一曲动人的爱之曲吧?子走到那里,老师就跟到那里。教室里、操场上、宿舍、食堂……孩子与特教的老师已经成了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一个来自农村的年仅6岁的智障儿童刘炎,带着孤独、生疏的神情走进特教,
让人感受到他的童年是那么的黯然,那种只有在成人眼里才能出现的愁闷、无助的神情,却定格在这本应天真、烂漫的笑脸上,就连走路都走不稳,这怎不让人震撼呢?短短的几个月,在特教领导和老师的亲切关怀和照看下,这个小男孩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融入了这个特别的大家庭里,那种久违了的欢声和笑语常伴左右。因为在这里,他得到了一种特别的爱,一种超越母性的爱。
记得那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路经男生的宿舍,生活老师好像有什么事。走进宿舍一看,才发觉一个小男孩坐在床上,下身用小棉被包住,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经介绍才知道小男孩拉了被子上了,生活老师为他清理干净,还还帮助他穿上裤子。孩子们有了病,又是买药又是端水亲自一口一口喂药给他们。在特教还有许多让你感动的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特教学校这个大家庭里,那只是沧海一粟,是爱心家园的一朵小小浪花而已。
在这里有老师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在这里一点一滴感染着、激励着我,我爱这里的孩子们,爱这里的老师们,爱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想这些孩子们会学到更多的学问,他们会生活的更美妙。让家长放心,学生快乐。
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篇4
我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特殊学校随班就读培训活动,听取了赤峰市教育资源中心房占学主任和洪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梁宏志校长的专题讲座,并参观了市特殊教育学校和化德县第三小学随班就读资源教室,这是我第二次接触这样的特殊培训。第一次是在鄂尔多斯,并在伊旗参观了随班就读资源教室,。两次的培训,我收获了很多。
曾经一度漠视残疾儿童,漠视这个特殊的群体。记得有一年我在教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突然转来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除了比正常升学的孩子大两岁之外,个子也比其他孩子高出许多,这都没什么好奇的,关键是这个孩子智商明显低于其他孩子。其他的孩子已经对二十以内的加减法了如指掌了,这个孩子却还停留在一加一等于二的程度上。在上课的时候,他也坐不稳,在我讲课的时候,冷不丁到我身后,笑嘻嘻的样子,且口中念念有词。我头疼极了,于是豪不客气的和他的母亲进行了一次谈话,让这个孩子转学,母亲含泪带走了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孩子突然对我说:“老师,再见。”我虽然当时心中隐过一丝愧疚,可这种愧疚很快就在他离开后带来轻松中淡忘了。现在觉得我当时太自私,太没有爱心了,我也为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而表现出的冷酷深深的自责。
听了房主任的讲座,我明白了这个孩子是所谓的“特殊儿童”。特殊儿童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爱心与耐心去培养他们。当然这就需要随班就读的老师对这些孩子采取分层教学,尊重孩子的个性,缺陷补偿,扬其长,避其短,正真做到因材施教,启发孩子的'特长,使每一个孩子都能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被认为是父母的包袱。
在参观了市特殊学校之后,我也确实被那些残疾孩子的顽强意志所感动。校里每一个班的外墙上都贴满了大量的学生作品,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在一个大大的活动室里更是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制作。有十字绣、精美串珠、废物拼图等。这些作品每一件完成的都是那么出色,有些甚至是正常的孩子也无法达到的水平,他们却做的那么好,成功的背后一定隐藏着多少不折不扣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吧!震撼之余我也深深地佩服那些为残疾儿童默默付出的老师们。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这些老师+也一定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吧!
今后我的教育事业任重道远,在教好健全的学生之外,还要用爱心去培养那些特殊的孩子。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必定会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正如房主任和王科长所说的“残疾孩子也是人,我们是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时候了”。相信将来我会在这份平凡的特教事业上为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去特殊学校的心得体会篇5
“现在表太多,很多老师不愿填,嫌麻烦。”一位校长在收到记者的教师心理亚健康问卷后如是说。一句话透露了部分教师沦为“表哥”“表姐”,以至“谈表色变”的现实。这背后折射的是形式主义之弊。
形式主义,本是官场上的一股歪风,近些年却在校园“蔚然成风”。2019年10月,湘西女教师李田田在其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群正在被毁掉的乡村孩子》的文章,抨击学校教育的形式主义,引发社会关注和不少教师同感。
一位网名为“疏桐”的网友在李田田8月3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下留言:“我也是乡村教师,我曾经也在网上针砭时弊地指出农村教育的种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呼吁回归到纯朴的教学中来,但没过多久,县教育局领导、学区校长等一干人把我叫到小黑屋严肃地批评了我……接下来给我小鞋穿,最后我辞职了……”
2018年,陕西汉中一中学教师的辞职信在网上热传。这位时年54岁、教龄32年的老师在信中自述的第一个辞职理由是“如今的教育领域,逼迫人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的事太多,我不想浪费生命。”
通过调研,记者发现,教师之累往往不在教书育人的主业上,而源于各种形式主义。
“留痕”管理,难以招架
“形式主义加重了老师负担,但又不得不做……上面也没有办法,要留痕迹,免责。这个痕迹就是庞大的、方方面面的资料和记录。”湖北武汉一中学老师说。
校园里的“留痕”管理俯拾即是。在常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不少工作过程被要求形成文字或者拍照片、录视频。例如:有学校要求教师的教案不准打印,必须手写,还不时突击检查;有学校要求教师的改作业情况、留作业记录、考试记录等工作都要通过“美篇”进行反馈;有学校要求教师家访要做到访前有方案、访中有记录,文字、视频缺一不可,访后还要有反思,并覆盖全体学生。
在教研进修中,一些线上线下培训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不切实际、不“走心”,最终变成教师“成长的烦恼”。近期就有教师反映,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线上培训,以视频授课方式“满堂灌”,内容乏味、与教师实际工作相关度不高,但因为要计入个人年度工作考核,教师不得不学习,不少教师只好以“无人听模式”凑学时,或者干脆花钱请人刷课。有时培训过后,教师们还要做题、写心得体会、再交流讨论。此外,还有学校组织教师做某些书籍的摘抄和读书笔记撰写,并对书写的工整程度、写多少页有详细的要求。“为了应付检查,教师们只能一个劲儿地抄,甚至抄都抄不过来。”
及至校园疫情防控,从疫情开始直到现在,每日督促家长在app上给孩子报体温、打卡仍是许多班主任的“保留节目”。一位教师称,复学后,有很多表格要填:体温表、请假表、安全到家表等。学校的各项防疫工作都要求有记录、有照片,有的还要求有录像。
“婆婆”太多,不堪重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有人比喻,学校要面对的“婆婆”很多:教育、卫生、食药、环保、消防、公安……学校则被视为听话的“小媳妇”,成了搞形式主义、政绩工程的工具。
来自不同政府部门的各种检查、考评、竞赛、评估以及“进校园”活动等,让学校应接不暇。其中不少任务、活动都要求有方案、有总结,还需要有过程印证材料做支撑。层层施压之下,教师只能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硬着头皮、撑着眼皮,炮制各种真实或不真实、有用或无用的材料”,正常的教育教学受到严重影响和干扰。
山东临沂一农村学校的林老师说,为应付上级检查,学校会抽调很多老师填表格、整材料,“100多个档案盒,每个档案盒都要充实很多材料”。老师们自嘲上课都成“带业”,即“捎带的活儿”了。
山东另一位教师说道:“现在似乎政府各部门都把视线转到学校,一些平台注册或者检查材料的任务就压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让转达给家长。这些事情繁多,导致教师无奈、家长反感。”
广东佛山一小学教师称,相比本职工作,来自“琐事”的压力更大。如防溺水宣传,除了开主题班会,还要进行视频学习,学生和家长看完视频,要反馈、接龙,教师要统计表格,催促没看完的人完成……“期末大概会在复习的同时占用一半时间完成这些任务,有时遇到节假日,这些额外的工作也会非常多。”
江苏泰州一中学教师表示,自己不光有教学任务,还要担负很多行政工作、政治任务,经常要填表格、报数据、建档案、做台账……“非常耗时间,而且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压力非常大,有时候就觉得很焦躁。”
随意摊派,疲于应对
“老师还得走访扶贫,我身上就有五户贫困户,得时常与他们联系。这不,本周末老师们又要下队走访,算老百姓收入,搜集整理信息,填写各种资料。有几次,检查应急,我们老师不得不停课去政府加班,让教室空堂。”李田田和同事们的经历并非个别现象。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一些形式大于目的的扶贫工作成了压在许多农村教师身上的一座大山。
上文提到的林老师所在的学校近几年就负责了2个村的扶贫工作。林老师称,学校30多位教师有10多位被分派了扶贫任务。教师们要在课后、休息日甚至占用上课时间走访贫困户、到乡镇扶贫办开会等,有时还要自费买一些东西向贫困户表示慰问。
媒体和一线教师曾披露,一些地方随意向学校摊派扶贫任务,教师疲于应对。如直接抽调教师,硬性要求每个教师承担若干个家庭的扶贫工作,让教师下乡走村、填表核对,甚至规定走访频次等。
在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上,一位网友于4月18日向当地省委书记留言,题为《扶贫形式主义,任务压力大》,留言写道:“我是一名一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空闲时间还要去村里扶贫,作为一名外县特岗工作人员,只知道学校到镇上的路线,每次下乡都要挨家挨户地询问……自从扶贫任务开始,我的扶贫对象换了五六次,脱贫了,政府给分新的扶贫对象,而且每次扶贫任务都是形式主义,都是拍合照,拍照片……”
脱贫攻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师参与扶贫本无可厚非,但随意摊派扶贫任务或者抽调教师参与扶贫,首先挤占了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加重了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其次,教师扶贫,应参与对口的教育扶贫,如统计贫困家庭辍学儿童,对贫困家庭孩子做好家访、辅导,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送教,等等;最后,三尺讲台才是教师最好的扶贫场所,教师扶贫的价值在于发挥教育作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填表式扶贫”“拍照式扶贫”让教师脱离了教书育人主业,又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实为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
“教学再累还有成就感。搞形式主义造假除了累还是累,除了烦还是烦。”形式主义让广大教师既苦不堪言又苦不敢言,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紧张感和压力感,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滋生教师职业倦怠。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教师麻木于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养成了敷衍和应付的不良习惯,消解了学习精神和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最怕折腾和打扰。形式主义作风在校园肆意横行,对教师、学生、学校教育乃至国家教育事业,都有极深的危害。这股邪气歪风必须刹住。2019年底,中央专门发文要求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多次在讲话中提到,要维护教师权益,减轻教师的负担,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各种和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不能动辄让学校停课出人、出场地办活动。
减负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好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形式主义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顽固性,给教师减负,绝非一时之功。有教师提到,上级布置的一些任务,出发点也许是好的,教师们抱怨的不是做与不做,而是重形式轻实效的做法。如能真正让教师投入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们很乐意,也肯吃苦。教师减负落到实处,首先要卸掉教师身心所承受的形式主义重负,给教师留出一片不受干扰的空间,让教师聚焦主阵地,潜心教书、静心育人、舒心乐业。
(作者:本刊记者周丽)
来源: 教育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