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7篇
读后感也可以是一个交流的媒介,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我们对书籍的观点和看法,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深入探讨作品的深层意义,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鱼翅与花椒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1
作者对中国饮食的热忱毫不逊色于本地居民,因其描述还参杂着奇闻异事更添加不少趣味。这本书虽然是以外国人的视角来描述,却引发了很多国人的共鸣。究其原因,一则是因为作者发自内心的对中国饮食的热爱。由于热爱,才有了那么多真情实感的投入。热爱激发好奇心,才有了后面的实地考察,才有了自己下厨的摸索实践。二则是由于作者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亲身体验,文章中有很多引言来自我国古代名篇,引经据典均有所依。其在四川和湖南等地的亲身经历更是给作者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中国大江南北的美食固然别有滋味,扶霞这一路,以食物为线索,穿起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体现了她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风趣的个性。网上对《鱼翅和花椒》的介绍有些片面。这本书虽然大部分篇幅说到了四川,可也还说了湖南、甘肃、扬州、福建……
扶霞从初到成都,什么都不敢吃,到最后连一个菜虫也不放过,从而可以看出,她被中华文化同化得相当彻底,很多普通中国人都不敢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有时被一句入乡随俗,尝一尝,试一试给彻底蒙骗了,不吃,不可能的,没有不被美食俘虏的,可见,美食,不分男女,不分国界,对每一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嘛,而现在,她还沉浸在中国美食当中不能自抜,的确,中国菜特好吃,特别是川菜,想一想都让人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2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有益的书。
开始是怀着看热闹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态去读的,后来发现这位英国女孩真不简单,对于烹饪,对于中国菜,她可以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儿八经的专业院校学习过的。对于中国菜,她比我们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厉害,还是自己去看书吧。这本书写得不错,引用下面的一段话,足以说明。
从四川的热闹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馆,从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扬州,扶霞游历中国,不仅在美食与厨艺上收获颇丰,也从食物中看到了这个与英国截然不同的国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钟水饺、赖汤圆、担担面和夫妻肺片的来历与说道,剖析中国历史上与今天对厨师这一门职业的偏见与轻视;她尝试接受并理解中国人在厨房里对作为食材的小动物的“日常残忍”,但也努力查找资料,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脑等惊人举动的想象和误会;在烹饪学校里,味精的无处不在让她进退两难,人造调味品违背了她的“一切原则”,但她崇拜的大厨无一不用味精调味,她一方面认为西方对味精的偏见已无形之中破坏了中餐的声誉,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许在于“中国人普遍对科学技术抱着积极的态度”,而欧洲的厨师和“吃货”普遍坚持认为“享乐主义必须与‘回归自然’的哲学并行”。她在中国华北贫穷农村过了一个物质贫乏的春节,经历了中国式的祭祀和串门子,她反省自己是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在这个男女极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饭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时又被毫无隐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参观的打扰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头兜兜转转,看着老木楼变成瓦砾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顶投下影影绰绰,措手不及,她觉得自己在记录美食的同时也在书写成都的“墓志铭”,“这个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独特啊,现在要用一个中国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叹。”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3
本周的第二本书。
不是很认真的读完 了,一半时间是在上下班的路上听完。
吃货看着文字脑补出了舌尖上的中国和风味人间的配乐+配音+热气腾腾的乡野小食,弄堂小馆,饕餮盛宴+烟火气满满。
读书很大的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维看待人、事及万物 ,没办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贤。所以通过别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一些是自己未见过的,一些是见过但没看过另一个角度的。
书里的不少菜式,中国人见过吃过,但从扶霞的书里看出了许多不同。书里的老成都因为世事变迁,见不到了,借着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国似乎又洋溢着满满的生机与乐观。之前那种功利主义、禁欲主义、千篇一律的呆板与单调乏味消失不见。全国上下都在动起来,十二亿人团结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国,哪怕拆除一栋破旧的'老楼,我们都会烦恼苦闷。而在四川,他们一路挥舞大锤,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这无所顾忌的信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坚信,未来会比过去更好。
如上,扶霞也写了许多……嗯……其实看着蛮悲哀的事,闭塞的小村,野味的捕杀,造假售假,对洋人和洋文化的抗拒和不信任,对老建筑老文化不由分说的扼杀…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认真的一本书,消遣很好。
越看越饿,不宜深夜阅读。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4
一本关于中国美食的记录,一场关于中国社会的变迁,一个人的成长之路。
正如扶霞所说,在那个年纪那个地方遇到那样的事,一切都是因为这刚刚好的相遇。换了时间地点和你,一切都将不一样了吧?
开始写初入中国经历的文化冲击与年轻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恰在此时,所以给了我们这般亲切而又不凡的体验。从一个初入中国的西方人角度发现中国社会那些被熟视无睹的美好与辉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体味许久。读着读着便联系上了自己的经历,引发无数回忆。
后来又来到了新的地方,开启新的故事,依旧是食物为主线,却点出了无数的中国社会的伤痛。但是这个话题终究是太大了,太难了,一些没有太多根据的文字难免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这期间扶霞自己也在不断变化,同时反思在中国的经历,反观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变化不因为我们而止,唯一不变的就是不停的变化。愿你我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寻一个好的角落,找一种好的方式,去守护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体验属于自己的烟火人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5
作者扶霞·邓洛普在香港工作时对中国味道产生了兴趣,在中国四川大学留学期间因为喜欢中国美食而到厨艺学校学习川菜,后又深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诱惑多次来返中国前往广东,湖南,浙江,江苏等地去追寻中国各地区的美食特色,从最先的花椒豆瓣酱的家常菜带来的满足感,到后来鱼翅麂子山珍海味带来的奢侈体验,扶霞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对中国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
从1992年的中国人什么都吃只要能吃饱,到后来的.凡事要吃好才能彰显自己的财富与地位,再到后来的食不在多,要比吃的精吃的巧。扶霞在追寻美食的同时也在追溯着美食与中国的历史,她见证了中国后现代的进程给人们带来的一系列改变,也毫不犹豫的将一些丑恶现实揭露出来,她尽量的作为一个客观的陈述者表达着改革后对人们恶习的批判和不满。她也写出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百年城市几乎不留一处的被拆毁夷平,传统的美食被传承下来时早已被添油加醋,国内的大海生物以无法满足商贩要去往海外捞捕,农作物和家禽类动物也被养殖者“催促着生长”,中国在成长,中国的人口和欲望也同样在生长。文中她曾在思考着自己能不能像那些素食主义者一样为社会做些什么,但以一己之力又能为病态的生态圈做些什么呢?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6
今天把元元《鱼翅与花椒》的读后感看完了。很佩服元哥,能以这么包容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一本美食的书,因为好些东西是作为吃货的元元也接受无能的,这跟“好不好吃”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元元就是不能吃活生生、肉唧唧的昆虫,也不能吃正在蠕动的海味。[手动捂脸]但她还是鼓起勇气看完了全书,令人倾佩。
除开美食,元元还关注到了书中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生活,分别给了她不同的角度和启发。
在寻找美食,啊不,人生的'道路中,不禁想到有很多想吃吃不到或者还没有吃到的东西,比如不辣的重庆火锅,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自己跟自己的一场和解,抉择和舍弃并存。
在元元看来,生活是苦的,但食物却能带来一丝慰藉,好吃的食物更是快乐的源泉。
如果你喜欢元元,可以读一读她写的读后感,真诚提醒最好别在晚上观看,要不然搞不清你是对火锅还是对元元流口水哟。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篇7
这是真诚的歪果仁写的书。
上海译文的歪果仁写中国系列读了不少几本的,真正让我觉得好的只有何伟还有扶霞。两个人的好是不一样的。何伟着墨不多用理性带温度的笔触勾勒出他眼中的中国。高速发展,没有尊严,每个人都在趾高气昂地浮夸或者苟延残喘。太过理性和尖锐的语言。刺中的是这个国家最深层的语言,何伟是一个人道主义记者。他的语言也是。因为他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才有幸读到姜文脱下面具,真诚回应对于鬼子来了以及他本人的误解,然后不无深沉地感慨,我们要改变的是土壤。
大概就是因为这句话,以及姜文这么多年的行为,他成了我心里性感又世故的中年老男孩的代表。有点渣,有点油腻,甚至偶尔有点“娘”,但是又有一种在男孩和男人之间的味道…意味不明地吸引我…
扶霞和何伟不一样。她是真诚又宽容的。正是因为真诚,所以她在书里不掩饰又委婉得说出了她对于湖南人的毛刺儿,和四川人火爆但是不经意体贴和热情以及优雅舒展不同。湖南人的辣是直接,盲目自夸自大,小肚鸡肠市侩。北京人上层大嚼华而不实的鱼翅燕窝,下层吃的下水呼呼弄弄带着处理不精细的'腥臭,飘满了北京苍蝇馆子的上空惹人作呕…而西北的边陲,农村热情好客但是毫不尊重人的尊严和隐私,惹得扶霞简直想放声大哭。
扶霞是宽容的。豆瓣的er有评论说,扶霞只不过是两头讨好。他们不曾看到扶霞对东西方饮食细节的对比其中的苦心。扶霞是真的真诚者,所以才对于两方差异哑口失笑,想要尽力弥合并且打动误解的双方,可惜大部分时候事与愿违…但是正因为宽容,所以才会吐槽深刻中不失俏皮。何伟是职业素养和眼界能力高,扶霞是温柔又真诚。所以每一样都让人觉得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