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1-25 13:42:26 分类:心得体会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整理成文字,让它们更加清晰和有条理,读后感是我们表达对书中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考,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1

一手翻看李跃儿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边在心理暗暗称奇,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般,读完最后一页时,竟有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之感。让我不禁感叹这确是“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

我自认为是懂孩子的人,也怀有一颗想要唤起孩子们真、善、美的教师心。读完李老师的书,才觉自己之幼稚,要走的路还很漫长。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本书,有了莫多的收获。

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爱与智慧。但凡爱教育的教师,是不乏爱的,就像天下的父母,少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我记得做过一道教育类的选择题,有百分之八十的老师都回答他们是爱学生的,但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确实,爱,需要方式。不是父母、老师爱的方式,而是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就像书中提到那个叫杨一帆的女孩爷爷奶奶爱她么?非常爱。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因为担心被其他的小孩欺负,不让她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玩耍。可这让“孩子作为人的所有技能未被使用到。在孩子身体里,那颗作为人的灵魂很少被感动过,很少有痛苦也很少有愉快。”这是错误的爱的方式。当孩子因被错误的爱而变成“问题孩子”时,就需要老师的智慧。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2

读书,是人生的一个乐趣,读一本好书,更是乐趣中的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就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幸福的好书。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书的作者李跃儿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时,她不惜花几年时间等待孩子自然发展,还孩子童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这是一个弊端,我们每个老师都得改。周弘老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3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还真是让人爱不释手,书中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作者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的摸索的经验结晶。读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到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觉得我也是"凶手"之一。

反思一下自己吧!总是心里想着要把学生们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要宽容、大度、理解、尊重,想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一遇到事就心口不一,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或是上课不听话,再或者不遵守纪律时,我总不能静下心来和他们交谈。一个产品报废了还可以重做,一个人的一生是不能经历这样的过程的。我应该把幸福还给孩子们,不能因为我的一句话而使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伤害,将来成为一个"废品"。要时刻用爱心关注孩子们的成长。这让我想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菜农,首先,要给菜苗生长空间:其次,在菜苗需要他的时候就一定要出现在它的面前。在关注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这就是种菜的秘密,也是教育的秘密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实在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

李跃儿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者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4

李跃儿的名字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听说,因为那时候《小人国》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浪潮,人们纷纷注视到了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人,她就是北京巴学园里的大李老师,是《小人国》里那个一直耐心告诉孩子“武力永远无法征服世界”的李跃儿。

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通过一点点翻阅,一点点的品味,深深感到内心的一种触动,这是一本爱的书,真正诠释了一种爱的教育,对于我们这些从事幼儿教育的人而言有着许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为人师、为人父母要有一颗赤诚的爱心。“爱对于教育的意义就像光,始终教育着整个教育的过程。”“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李跃儿是这样说的,更是在教育工作中这样实践的。老师与父母对于孩子要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并且这种爱是意识不到存在的一种自觉状态。只有爱孩子,才会真正的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做孩子的天使,而不是上帝;只有爱孩子,才会用爱和智慧来唤醒孩子,在孩子的心灵里播种下爱的种子。

其次,要抓住教机,智慧施教。在李跃儿的这部著作中,她多次提到“教机”的问题,要想真正的帮助孩子成长,就像李跃儿说的“需要教师智慧的教学,智慧的教学的关键,就是寻找、制造、把握与深化教机。”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有想起前面李跃儿老师举到的给孩子们讲《天职》这个故事的情节,她寻找和制造了三次教机,前两次教机的把握与处理,让孩子很好的理解了医生的天职和海尔曼伟大的人格,而第三次教机的处理则很好的教给了孩子明辨大是大非的道理。这篇文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曾教过学生,却不曾想到过去找寻和制造教机。可见,许许多多的美文里面蕴含了多少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教机,关键看施教者如何灵活机动的去找寻和把握。教机存在于我们的课堂上,存在于我们教学素材中,关键看教育者的灵活机动的处理。

教育者要不断提升自己。“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永远处在自我提升的状态。”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书中表现出丰厚的学养和渊博的专业知识,然而,这位在儿童教育领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大师还是那样的谦逊,认为自己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普通的教育者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和继续学习呢?只有终生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可能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书中李跃儿独特的人性光辉,智慧的课堂,以及她用艺术眼光来看待教学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创造的热情,知识与智慧在这不知不觉中根植到孩子们的心中了。读《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如同浸润在兰花开放的幽谷,只感到幽香阵阵,如丝如缕,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我要向着那方“爱育”的天空进发。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5

读着这本书,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李跃儿是一个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人,所以她的书里处处捕捉到的是生活中令人心颤的实例。我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没有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汗颜了!我离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太远了。

翻阅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

那么,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必须要清楚"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引用周弘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只有"用心赏识孩子,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给予孩子幸福。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启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一开始是没有棱角的,但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这张白纸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画上一个方框后,从此它就成了一个永恒的矩形,这时,除了在方框中发挥定格的形态外,再也没有其他发挥的余地了。这是教育的失败!只有当孩子心境未定格时,才是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将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拉成平行线,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洞悉孩子真正要什么、想什么,也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孩子才能获得有益的发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另外,她也告诉我们:要使孩子幸福,我们不仅要对孩子有爱心、责任感,更要使这份爱心充满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要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学会"等待孩子".书的作者李跃儿在发现自己的错误教育行为时,她不惜花几年时间等待孩子自然发展,还孩子童真。其实这也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非常欠缺的。很多时候,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错误"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这几种方式:大声呵斥指责批评、立即上前加以制止、亲身上去帮助完成,我们缺少了耐心和对孩子的信心,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等待".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这是一个弊端,我们每个老师都得改。周弘老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

我们与孩子都是生活在同一个环境,同一个空间,就如盒子里的两个肥皂泡,当一方压力大时,另一方就会不攻而破,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才能使孩子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以不变应万变,茁壮幸福地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6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是由被誉为“上天送给孩子和家长的福音”的李跃儿所著。她善于用最明确最生动的语言来解读孩子的幸福观。本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温馨,没有华丽文藻,没有专业的术语。她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详尽却不繁复的讲述一个一个她所遇到、看到、听到的故事。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老师的书中贯穿全文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老师的爱、同伴的爱,缺一不可!教育者的爱尤为重要,他引导孩子幼小的心,让他们锻炼敢于面对困难的意志;他呵护孩子受伤的心,以爱抚平破碎使其强韧;他保护孩子懵懂的心,使他们有一个温暖的臂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也许我们都要反思,看完全书我才觉得这句话是如何的刺目,如何的惊心。没有幸福的孩子,如同失去宝剑的骑士,这样的他将如何面对在以后道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他的人生还能完整吗?请还给孩子幸福之剑,请守护孩子美好童年!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篇7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谁拿走孩子的幸福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