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史心得体会参考6篇
写心得体会是我对自己人生意义的思考,让我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明确个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学历史心得体会参考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1
十点整,防空警报划破长空,时而长鸣、时而急促,伴随着呼啸的秋风,鸣笛声显得更加悲壮。纵然时光流逝,多年前的伤痕累累仍旧无法释怀。90年前的今天,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猖狂的日本侵略者在广袤无垠的中华大地上肆虐。90年后的今天,我们屹立世界,划破长空的低鸣声,不再是警示空袭的警报,而是新时期激励广大党员勇前进的催征号角。
长空悲鸣,让广大党员战必胜的信心更坚定。回首14年的殊死搏斗、不屈抗争,在抵御外辱的烽火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完成了凤凰涅槃的重生,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17年前的非典型性肺炎暴发之际,共产党人怀着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与病魔顽强拼搏,夺取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今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关键时刻,又是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带领14亿同胞铸成抗击疫情的血肉长城,舍生忘死顽强斗争,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数次的战斗,让共产党人面对风险和挑战的斗争精神愈发坚定,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共产党人挺身而出,以顽强的斗争精神奋勇拼搏、披荆斩棘,彻底赢得考验、战胜危险,把事业发展推向前进。
长空悲鸣,让广大党员筑梦前行的脚步更坚定。“山河犹在,国泰民安”是华夏儿女百年前的期盼,从战火纷飞到国泰民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为中国百年梦想阔步前进。百年余前,中华民族满目疮痍,国土沦丧、列强欺凌,是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战,重新站立起来。重新站起来的中国,一穷二白,据有统计数字的1952年,全国gdp仅有579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62美元。数年后,共产党以自强不息的奋进势头开拓创新,迎来了让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华丽转身,2019年全国gdp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等领域到达全球领先水平,向世人宣告,我们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长空悲鸣,让广大党员追逐初心的脚步更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1921年8月初,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上,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生日,初心依旧。凝心聚力脱贫攻坚,不破楼兰誓不还,是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而不懈努力,是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大步迈进。百年初心未改、矢志不渝,向前的脚步却愈发坚定有力,在新时代新征程路上,耳畔仍要不时响起低鸣的“警报声”,回望初心,奋勇前进。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2
我的家乡非常的美,这里风景迷人,尤其是在秋天的早晨,那美丽的景色更使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你们想知道这里是哪吗?那我就告诉你们吧!我的家乡、我的成长沃土,就是古城子——新疆奇台。
奇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子,俗称“金古城”,我的家乡奇台还有着“酒都”、“粮都”、“龙都”、“丽都”、“煤都”五都之称的美誉。
说起我的家乡,人们最津津乐道我的应该就是这里的水果了,新疆因为昼夜温差大,使得这里的果子糖分充足,格外的香甜。夏天的地头,人们吃上一口水桶里冰镇的西瓜,瞬间神清气爽,精神百倍;有客人远道而来,家乡的人们便摆上最甜的哈密瓜,和客人们高兴地聊天。而这里的'秋天一到,果子的芳香扑鼻而来,醉人心脾。黄橙橙的梨子压着树枝,红红的苹果像小灯笼挂满枝头,葡萄叶下有大片玛瑙般大的葡萄,一个个晶莹透亮,好像在说:“想不想尝尝我那晶莹的果实呀?”小山枣也成熟了,快活极了,放声大叫:“在秋天,我是最红红火的!家乡果园里的果子们真快活!
我们家乡的山上就更不用说了,著名的江布拉克景区使人流连忘返,放眼望去,一望无际的草地就像是大自然亲手铺在地上的绿色的毯子,青松像是一排排大自然的放哨兵,身姿飒爽;山坡上是五彩斑斓,树叶被秋风一吹,就离开了枝条,就像一只花蝴蝶在人丛中飘落,只有松树,柏树,冬青还是那样绿,那一棵高大的白杨就像一把锋利的剑,直插云霄。
我的家乡,有最有特色的风景,有最香甜的水果,有最醉人的美酒,更有最朴实的人民,各族人民相亲相爱,生活在同一片沃土上,学校里各民族小朋友手拉手,享受着无尽的快乐。
我的家乡——古城子奇台,储存了我快乐的时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成长印象,给了我健康美好的环境和朴实的伙伴,教会我感恩,培养出我的善良和踏实,让我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追求自己的梦想。妈妈也经常会教导我:“你是新疆娃,你是奇台娃,这么好的地方,你要珍惜,要实在,要好好学习,要过得快乐,也要给别人带去欢乐……”生活在这样美丽的家乡,有这么好的成长沃土,难道我还能不爱她吗?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3
记得在上团校的时候,有一项任务是采访身边一位优秀的团员或党员,于是我和另一位同学采访了我们的物理老师董老师和班主任邱老师。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党员团员。董老师说:“不要嘴上说自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团圆,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邱老师说:“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再工作。” 的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军,作为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就应该要不断学习,时刻保持团员的先进性。 邱老师说:“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再工作。”团章规定团员必须履行的义务第一条就是: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团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所以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每一个团员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初三的学习日渐繁忙,但班级的团支部却依然组织团员展开活动,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和讨论大家学习的成果。 共青团是一个先进的组织,团员是先进的同学,要时刻保持团员的先进性就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高。 团员心得,就像老师说的那样,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工作工作再工作,再加上:提高提高再提高。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4
这次我十分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xxxx省历史骨干教师培训。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以让我这样一个年轻教师有幸聆听专家、教授及杰出同行们的一些新观点、新理念、新思路,这为我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启迪。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的确,在这为期三天的培训中,我收获很大,真是不虚此行。
本次培训形式丰富多样,专家引领、同行探讨、各抒己见,目的都是为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这对我们历史教师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其中关于有效教学这一点的讨论我映像尤为深刻。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备有效教学的理念。正如沈春华老师所说的,教师只有有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才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所谓有效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离开了学就无所谓教。教师要有“生本”课堂的理念,在课堂上教师要时时与学生互动,这是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的。其次,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课上得有趣味,有情理。在教学的开头通过一些设问引入正课,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跌宕起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浅显的内容设置成深层的设问,层层叠进,让学生进行纵向、横向的思考。在一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留下一两道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体会,产生回味之美。
当然要进行有效教学必须紧扣课程目标,它是引领教学航向的航标灯,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适当的运用历史材料使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思考与探究,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
那么如何来检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我认为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可测性。例如我在一节课上只用35分钟时间进行教学活动,而剩余的十分钟时间是用来检验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到达。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总结,做题等多种方式,然后进行查漏补缺。
总之,在我们的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课程目标,探究学情,以课本为依托,引学生有所思,有所议,给学生历史感,还原到历史当中,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方法、习惯和能力,这是历史教师必须做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以上是本人在此次培训中的一些感悟,不足之处,请给与指正。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5
一、新教材的优势。紧扣时代脉搏,增加经济文化比重,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设置了 “学习探究课程”, “课前提示”,“学习思考”,“资料卡片”, “知识链接” ,图片资料增多;内容丰富多彩,引导方式多样。既可使学生紧跟时代步伐,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还能够让他们适当接触不同的史学观点,多角度地认识问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1. 新教材没有体系,史实不清,学生很难把握。目前高一历史课本分必修一.二.三,分别讲授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但是由于分专题展开,且不少内容没有讲清基本的历史史实,使学生无从掌握。教师如果加以补充说明,时间不允许;如果不补充,学生疑问多,很难真正理解教材,提升能力就更难了。
2. 课文中的标题企图体现文学色彩,淡化甚至消除了历史学科特色。如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中 “从 ‘刀耕火种’到以 ‘以牛耕’”,不如直接改为 “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演进”;再如 “大禹和他的继承人”改为 “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等等。这样既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很快抓住中心,无需教师再重新 “翻译”,又具有鲜明的历史学科特色。
3. 有些课容量太大,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仍以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该课正文含5目,此外还有 “课前提示”1则,“学习思考”3题,“资料卡片”2则, “知识链接”1则。这样,一堂课不可能完成基本任务;至于 “自我测评”. “材料阅读与思考”以及 “常规训练”根本无法在课堂上涉及,而目前高一学生又没有能力独立完成。为了给学生讲解一些必需讲解的知识和试题,不得不多用课时,而学校只能按教学大纲给我们分配课时,最终就实现不了教学计划。
三、相应对策 虽然新教材存在一定问题,但我们无法回避,更不可能开 “历史倒车”。为此必须有相应对策,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1. 紧扣 “会考标准”。教师应熟悉会考标准中的 “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 依据大纲精心备课,对教材进行重组,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3. 动员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比如, “常规训练” “知识整理”栏中的填空题就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完成,教师正式上课前进行检查督促。这一过程可使学生了解课文梗概,有助于提升教学进度。
4. 在预习基础上,一些简单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敢于 “下放权力”,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既可节约时间,又可培养学生能力,还可养成不依赖老师的良好习惯。
虽然采取一些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请各位同仁不吝赐教。
学历史心得体会篇6
进入中学时代,一门新鲜的课程——历史,在我心里逐渐扎下了美好而快乐的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幸福。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 。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