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5篇

时间:2024-05-05 15:41:27 分类:心得体会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中的智慧和哲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故事结构和叙事技巧的思考和分析,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5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1

耳鸣头晕时看的,没太看清维特都干了啥。和绿蒂通奸了?我怎么没看到。顶多也就结尾时抱了一下吧。无所谓了,这都不重要(哈哈)。

重要的是,后来想想维特这个少年还是很可爱的。虽然偏执感性,但是对情感不加掩饰的表达也能让我们看到他“人性”的闪光点。那个年代(18世纪)本身就是个人主义萌芽的阶段,太多的年轻人被固化的社会观念压制,得不到情感的宣泄。加上古希腊文学浪漫主义情怀的感染,却来越多的民族本性被激发出来(日耳曼人的原始冲动)。

歌德和卢梭一样,都不厌其烦的表达着对大自然的倾慕。《少年维特》文中大段的景色描写和维特的心情形成一种相互映照式的表达,(手头没书摘抄不了,大概说一下)恋爱时(单恋)环境是初春的万物复苏,被抛弃时(知道没希望了)环境是狂风暴雨外加泥石流。这种象征性的文学表达在现在看来比较过时,但对于德国文学萌芽的18世纪,也只有大文豪能这样写,也只有去哪儿兜里都揣着一本荷马诗集的人才能写出。

其实对于这本名著的好,我也说不出太多。一个是因为看的不仔细,再一个只读了一遍品不出味儿。但是里面关于18世纪历史的小细节让我很感兴趣,最具代表的.就是“华尔兹”这种舞蹈形式。我印象中大上海百乐门里面民国上流青年好像跳的主要就是“华尔兹”(恰恰牛仔什么的也有,但是会的好像不多),80年代各地流行的交谊舞也是“华尔兹”。但是没想到这种时尚(相对来说)的舞蹈方式,其实起源于德国农民的即兴舞蹈。而当时(18世纪)上流社会流行的是中世纪的那种“对舞”。

上图是伊丽莎白一世和他男朋友的对舞,这种舞蹈形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长),可以数对男女同时进行,经常会交换舞伴但身体接触较少。步伐笨拙缓慢,手势固定有套路。一个上层女孩子要学会这种标准舞蹈要花费很长很长时间(还会被宫廷舞蹈师严厉呵斥甚至是体罚)。

所以当“华尔兹”这种搂着腰快速转圈圈的舞蹈传入宫廷时,那些老古板都吓傻了。他们觉得太下流了,步伐一点不成体统。但是年轻人却非常喜欢这种奔放的舞步,渐渐地这种新舞蹈替代“对舞”就成了上流社会的标配。尤其是我们一想到19世纪哈布斯堡的宫廷舞会,就会想到一对对盛装旋转的王子和公主,而不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对舞”。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2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文学家歌德的成名作,我认为这部书最美的地方就是歌德通过维特的眼睛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出美丽的大自然,最绝妙的地方就是大自然于维特的心情息息相关,四季的变化随着维特的心情或风和日丽或狂风暴雨,加深了我们读者对维特心理变化的理解。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

我看到很多评论都赞扬歌德描写出当时德国社会的鄙陋,评说歌德通过维特的故事勇敢的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平等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等等,我发现很多书,特别是一些名著,作者都把故事安排在一定的历史场景中,如《双城记》产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牛虻》反映了十九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时期,我一开始有些困惑,有时候根本从书里读不到众多评论名家所说的社会背景,现在我读了很多书,我想,作者这么做可能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通过明里暗里的铺垫,赋予和表现故事里人物更深刻的人性。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3

有人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他前半生的写照。在这本书中作者融入了他大量真实的生活经历。那年,歌德仅仅23岁,他爱上了一个有夫之妇绿蒂。因此,绝望而痛苦的歌德脑子里不时出现自杀的念头。而这时他的一个朋友耶鲁撒冷也恰好因恋上同事妻子而绝望自杀。此消息大大震动了歌德。他把自己对绿蒂之恋与耶鲁撒冷事件混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整个故事的轮廓。只用了四个星期的时间歌德就完成了这部小说。1774年小说一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整个欧洲掀起了一阵维特热歌德的手揭开了沉睡在当代的深深激动着的心灵里的一切秘密。

我们可以想见维特的形象:青衣黄裤清秀而瘦弱敏感而多情。他保持了童真的本性面对世界时他的心明净如一泓清水。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其它一切”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他对绿蒂的一见钟情、一往情深也正是因为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行事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绿蒂在维特的心中完全就是自然与美的化身他对她的爱简直达到了“忘我”的程度! 绿蒂难道仅仅是维特的恋人?她几乎是维特全部理想的化身美的代表。当维特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所依傍的时候他遇见了绿蒂绿蒂成为他心灵的攀附对象和避难所。他对她的爱虽是炽热的、忘我的却已偏离了爱的真义因为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变态的爱最后的结果不是毁灭他人就是毁灭自己。

我想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相当强烈。青春和美都是他热切向往的东西。他为自由而生为自由而死他宁死也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这种价值目标如何实现呢?当然不可能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我们的主人公还没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他们在命运的掌心里只能是一枚渺小而安静的棋子。因此他们只能选择爱爱它个地老天荒、至死不悔这样或许能抒发心中的苦闷?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4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时候,我正为它的简短而暗暗自喜,认为它是一本比较简单易懂的书。但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合上这本书时,心里不禁千涛万涌,感慨万分,从而使我的心情十分压抑。心里不觉涌出许多想法。小说的情节其实很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秀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和天真无邪的儿童给予他无限的快乐。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一名叫绿蒂的少女,她的绝世风姿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但不能给予爱的回赠,她已经同别人订婚了,而她的订婚对象阿尔伯特后来又成了维特的好朋友。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绿蒂,希冀创造事业的成就,使感情得到解脱。然而混浊的环境、鄙陋的人际、阶级的压迫与鄙视,压抑个性的社会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困顿落魄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早已结婚,更加黯然神伤,痛苦得近乎于绝望。于是决定以死殉情,用阿尔伯特的枪在圣诞夜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但是这一点却让我们深思,如此简单的故事,为什么歌德在极短的一个月之内创作出的小说会引起如此轰动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信体小说记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的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就是作者在倾诉的对象——威廉。你的心会被主人公的敢爱敢恨、真诚、率直所感动。

我们不禁会问,难道是他的爱情悲剧震撼了我们青年的心灵?

不,当然不是。在我眼里是因为维特的反抗。他的自杀不仅仅是出于对绿蒂无限的爱,更体现了他的反抗——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贵族阶级的憎恶。

如果将这部小说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你不禁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极度渴求冲破束缚,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浓缩在主人公维特身上。维特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可是这一切最终没能实现,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不平等、到处充满传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而维特的自杀正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用自杀来宣示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彻底决裂。而自杀也是维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它们,使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到时候了,绿蒂!我握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

“枪里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永别了!永别了!”

“一位邻居看到火光一闪,听到一声枪响;可是,一切霎时又归于宁静,他也就不再注意。”

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年轻的维特离开了我们。我们爱维特,爱维特的有理想、有热情、有正义感,更爱他的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追求幸福!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篇5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个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它的情节是这样的: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一个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

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

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静并没有保多久。

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他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

科室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极了。

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

过后,他进了一个公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后,他离开这腐朽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

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了,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

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使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