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
阅读后,写读后感成为我与同事们交流文学观点的重要方式,很多人的读后感都充满了对作者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给孩子读后感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给孩子读后感篇1
合上《水孩子》这本明明天马行空,却又让人感到符合实际的童话故事书,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复。书中内容跌宕起伏,悬念颇多,却能引人深思,令人佩服不已。
?水孩子》主要讲述了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汤姆。他不会读书写字,不知父母是谁,每天过着痛苦而又快乐的矛盾生活。他每天都被他那狠毒的师傅逼着去替人家打扫烟囱。汤姆从小就受师傅格林姆的严厉管教。有一次他陪师傅去帮一个大户人家把烟囱烧了,由于汤姆创下了大祸,吓的到处逃跑,最后在仙女的指导下跳进水中,变成了一个水孩子。起初,汤姆还是像以前一样,很调皮,在水里总是给各种动物制造麻烦,后来在仙人的'帮助下,汤姆逐渐长大了,也成熟了,有一次仙女派他去帮助他的师傅摆脱困境,汤姆听了十分不愿意,因为他害怕师傅会再一次把他变成扫烟囱的小孩,可是仙女告诉他,一个人如果想成功,就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最后汤姆战胜了自己,鼓起勇气去帮助自己的师傅脱离了困境。
经历了重重考验,水还在趟路,从一个淘气的坏孩子,变成了一个勇敢善良,聪明懂事的孩子。
这本书我已经读了第三遍了,可当我读完知识,却仍然自我反省起来,跟汤姆相比,我觉得羞愧极了,我是个不拘小节,十分淘气的女孩子,妈妈经常批评我,我却和她顶嘴,现在想想妈妈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是想让我将来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昔日懵懂少年郎,今朝展翅欲飞翔。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褪去懵懂幼稚,成长为祖国的栋梁蜕变吧,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努力吧,拼搏自己的未来,向上吧!争做最美的少年!
给孩子读后感篇2
在假期里,我看了一本 叫《我要做好孩子》的书,内容是这样的: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金铃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但她是个热心、善良、正直、勇敢的女孩。总是因为粗心拿不到好成绩,为此,家长和老师都非常着急。为了做一个让老师,家长认为的“好孩子,”她就用心学习,不断努力。
在这本书中,金铃的热心善良深深的打动了我。她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叫幸幸孩子,得知幸幸父母离婚了,都不愿意照顾她 。和爷爷生相依为命,可爷爷又得病去世。金铃将幸幸领回了家。但妈妈却怕她影响学习,不想收留幸幸。金铃向妈妈保证一定会在测试中取得好成绩,她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对妈妈的承诺,幸幸留了下来。可不久,幸幸就被妈妈接走了,金铃非常伤心。当邢老师生病时,只有金铃一个人去看望,主动去帮老师带上了一节作文课。平时那些所谓的"好孩子 ",一个也没有来。
看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真正意义的好孩子?难道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吗?难道金铃的善良,付出不及家长眼中的分数吗?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学习只是一方面,具有高尚品质也很重要 。金铃就像我生活中的影子,我也是个热心善良的好孩子,但在学习上我们也有共同的"敌人"——粗心,做作业的时候总是马马虎虎,字迹潦草不认真,总是让妈妈操心。以后我要用认真这把"利剑"打败身边的一切困难,做一个更加努力,懂事的好孩子。
给孩子读后感篇3
如果不是因为小p孩的缘故,相信我是不会去捧着这样一本超薄的,既与名著沾不上边,又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感受的书本品读的。
封面:绿色的草坪。文章特点:一篇篇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作者:龙应台。小
p孩说,他是被第一篇小孩扎蝴蝶结,怎么也扎不好的文章感动的,那个时候,一幅画面,一个孩子,旁白:孩子,你慢慢来。对龙应台而言,孩子成长的太快,她还来不及享受细细品味、慢慢回味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就已长大成人不愿再躲在妈妈双臂环绕而成的温暖的港湾。文的最后,附上了她儿子的话:妈妈您总是说让我们慢慢来,现在我们希望您能快快放手。因为书不在身边,读完之后还看了其他好几本书,所以关于细节我是模糊的。
只是,“孩子,你慢慢来vs妈妈,你快快放手”——这是每一对母亲与子女之间都存在的矛盾吧。我们从母体的子宫出来,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眨眼间,我们能在地上摇摇晃晃的走,能用不是很清晰的口齿表达我们的需求然后,我们和身边的同龄孩子一起背上装满玩具的花花绿绿的书包,进入了幼儿的天堂书包里的玩具被一本本厚厚的课本取代,我们已经开始为了成绩进行攀比初中,高中——渴望脱离,内心叛逆的我们或多或少开始经历寄宿的生活大学,离开家,长久的离开,或是半年一见,或是一年一见。可是在母亲的眼中,我们始终还是那个乖巧的'丫头,可爱的小子,很温顺,需要妈妈温柔的臂弯。她们总是忽视了我们已经长大成人,需要她们快快的放手,承认我们是个“成人”的存在,眼里的我们还停留在离开家之前,凡事都需要为我们操心的那个小人。
“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一个母亲,充满了爱意的口吻,无可厚非。“妈妈,你快快放手”——作为一个孩子,自我随着岁月增长逐渐滋长,发自内心的呼喊。这之间的v.s.,怎么会有胜败?更何来的对错?
给孩子读后感篇4
这几天,我一直在读一本名叫《我要做好孩子的书》,书中讲述了一位六年级女孩金铃在学校和家庭的生活。金玲是一个学习成绩不怎么突出,但却是个有正义感、善良、机敏的女孩子。她一直在努力着:为了做一个好孩子而努力着;为了保留一颗天真、纯洁的童心而努力着;为了让家长、同学、老师满意而努力着……
好孩子一定是那种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人吗?不!绝不是!正如书中的邢老师所说:“好孩子的内涵太丰富,它不全是由100分组成的。”书中的主人公金玲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现实生活中那些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人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那些孝顺父母、珍爱生命的人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那些善良、正直、宽容大度又有一颗悲天悯人的高贵心灵的人凭什么不能称为好孩子呢?
要做好孩子是每个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但又为现实生活而困惑。正如书中所说的:“她是真的努力过,却因为年龄、性格、能力等原因而无法比别人做得更好。她常常用快乐把自己掩盖起来,而实际上心里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态度,盼望得到父母的宠爱和赞美,盼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所以我认为要做好孩子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更应该是一种坚持。
“我要做好孩子!”读完这本书,这个声音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一直在我的心中激荡。书中的邢老师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老师相信你将来能做了不起的事,是一个外表平凡而灵魂伟大的人。为此我暗下决心:我一定要做一个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奔跑,一起努力,一起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吧!
给孩子读后感篇5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书店买下了《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虽然是女作家写给两个混血儿子的成长故事,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好好看一看。
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看《孩子你慢慢来》,心中有这样一些情愫在荡漾——感受做一个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做一个孩子的童真和快乐、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人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在序篇《蝴蝶结》中有一个小孩子系蝴蝶结,那一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体贴的母性关怀温暖心扉。而与之对比的是,因为交不起补习费而挨老师鞭子,最终带着弟妹自杀的王爱莲。开篇便用这样的对比与警示引起思考,一个温柔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
孩子的世界有单纯又宽广,孩子的善良令人动容,孩子的真实让人反思,孩子的敏感让人热泪盈眶。学会说话的华安,观察世界的华安,听故事的华安,看小鸟的华安,说四种语言的华安,失落的华安……孩子展示给我们一个全新的充满欣喜的世界,清晰又新鲜,同时他们也展现给我们一个无助的世界,柔弱又敏感,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耐心,慢慢的陪她长大,直到她准备好独自前行。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纯真、可爱、充满好奇心,无意中能给成人最大的喜悦和安慰,但不是每个妈妈都像安安的妈妈一般耐心、细心。而我们面对着这么多孩子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孩子们从感知父母家人的`抚爱开始,认识周边的寸土、花木、虫鱼,了解身边的人和语言,然后再渐渐接触更多无形的东西,他们开始知道人间有美丽的传说和信仰,也有残酷的战争和杀戮。这一条长长的细细的成长之路,一切都要慢慢来。在一个班级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地的不同也使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不同。我们老师是不是也能对慢一些的孩子们说一声:孩子你慢慢来呢?
越来越爱纯粹朴实的东西。因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孕育于朴实。你看,一个憨厚淳朴的果农和一个雍容华贵的国王种的果树结出的果子,谁的会更芳香更甜美呢?对于做妈妈的我来说,文中这段话深深地震撼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不论是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给孩子读后感篇6
我读了一本书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对我很有帮助。现在介绍给大家。
它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演说家,叫乔辛·迪·波沙达。这本书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20多个国家,改变了无数读者的人生。
故事是这样的:小学生珍尼弗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但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乔纳森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还把自己小时候参加过的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拿来跟女儿分享。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尼弗有了很大改变。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有趣的棉花糖实验是这样的:给你一颗棉花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它的话,就能再得到一颗做为奖励。经过调查,能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学业、事业上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无法坚持15分钟再吃棉花糖的孩子优秀。
在这个实验中“棉花糖”象征着幸福感;“坚持与耐心”象征着延迟幸福。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成功的人是不会急着吃掉棉花糖的;成功的人都是会“延迟幸福”的人。
书中的主人公珍尼弗原来是一个爱迟到、缺乏自信、缺少金钱观念、没有人生目标的小女孩。这些缺点我也有。最吸引我的是珍尼弗爸爸告诉我们的那些改掉缺点的方法和道理:
书念得好,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受益无穷。
通过多多练习,勇敢地改掉错误,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建立起自信。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守时,是一件生活中必须注意的事情。不守时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赖。
现在虽然过着富中的生活,但生活是充满变数的,如果把所赚来的钱轻率地花掉,很可能在某一天又会变得身无分文。只有懂得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的人,才有机会拥有更多的财富。我们要在金钱的使用上养成节制的习惯,而且要在有余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不见得都能成功;只有认真努力做准备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并不重要,现在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我又该做些什么?
三十秒法则:在必须决定某件事情的一瞬间,一定要多考虑三十秒。不是叫我们犹豫不决,而是要多花三十秒钟的时间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面对困难不可以逃避,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说不定,困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克服。
在找到好朋友之前,应该先成为别人的好朋友。
知道是一回事,直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最后,这本书的编者告诉我们:棉花糖代表我们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无数机会和诱惑。我们需要做的是:非常小心谨慎地选择,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机会,放弃那些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的机会。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很灿烂,但可能会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打磨而光芒骤减;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或许会像鹅卵石一样平凡,但日后却能成为璀璨的宝石。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时也觉得自己变得很有力量。所以很想把这个书推荐给同学们,一起吃这块现在必须吃掉的“棉花糖”。
给孩子读后感篇7
在具体的家教过程中,家长们有很多难题,所有的家教难题卢勤都有办法。本书结合大量生动鲜活的教育孩子的实例,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全面体现了卢勤几十年家庭教育的思想精粹,经典的家教理念和成功的实用秘诀。我对第四章《赢在起点,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感受颇深。我们都知道的是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孩子到底应养成那些好习惯呢?卢勤告诉我们答案。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让孩子远离电视,让孩子喜欢上书籍,让孩子运动起来,如何面对孩子撒谎,让孩子远离小偷小摸的恶习,引导孩子珍惜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优良学习习惯。
优良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学习习惯的养成越早越有效,小事不放松,一点一滴地努力,坚持不懈,方见成效。
怎样教孩子坚持下去
父母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拿主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减少依赖性。当孩子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做法及所能产生的后果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骚。英川6岁时愿意学钢琴,父亲也希望他能学一门乐器,以提升生活品质。在激起了孩子的兴趣后,父亲告诉英川,学钢琴跟学别的本领一样,都是有困难的,你再考虑一下,明天早上告诉我。一旦学了以后就要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英川作了承诺。两年以后,英川对每天的练习厌烦了,流露出不愿学的情绪,父亲跟他谈心,并激将他:“当初你可是答应过我的。我们是男人哪,答应了的事,做出的承诺是一定要努力去实现的。”此后,这个9岁的“男人”发奋努力,现在已经弹得一手好钢琴了。
教孩子拒绝垃圾文化
人要有自制力,人如果没有自制力将来是不能成大器的,所以爸爸妈妈要帮他选择一下。口袋书是放在口袋里的小书,小书也有好有坏的,并不是说口袋书都不好,就是一些黄色的、淫秽的东西不要看,健康的孩子不要去看这些东西,爸爸妈妈要发现了就没收。怎么去选择呢?我觉得您可以带着孩子上新华书店,和他一起去评论,什么样的书好,什么样的课外书是不错的,让他有一个辨别是非的观念,这其实也是一种教育,教育是在比较中实现的。我们有的时候,教育特别简单化。我觉得十岁的孩子,正是认知的时候,你可以带他从课外书说起,在比较中去认识,天下没有好的东西,只有合适的东西,要选择最合适他的东西就好了。
我感觉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让孩子远离电视,家长首先要远离电视;让孩子喜欢上书籍,家长首先要喜欢上书籍;让孩子拒绝垃圾文化,家长首先是高雅文化的倡导者。只有优秀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孩子优良的习惯。
给孩子读后感篇8
最近,我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一种震撼久久地在心灵深处荡漾。书的第一篇就是《孩子你慢慢来》一文。
“我”去买花。一个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去绑花。小孙儿大概只有五岁,清亮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老祖母的粗声骂语没有让他放弃,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好一个“孩子你慢慢来”,好一个“用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等待一个五岁的孩子从容去做一件事情。这“等待”意味着什么呢?一份耐心还是一种宽容?一个欣赏还是一腔期盼?一种信心还是一股力量?一种母亲的温柔与善良洋溢在字里行间。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等待孩子慢慢长大,从容长大!
文章给我的震撼在接下去作者所描绘的昔日学校的“体罚”现象,这种景象一定会令每一个阅读它的人心惊胆颤的:林老师用很长的藤条抽没有交补习费又没法完成黑板上第三题的王爱莲,“直抽得鲜血顺着她虬结的发丝稠稠地爬下她的脸,染着她的手指,沾了她本来就肮脏的土黄色制服。”“张小云没有交作业,老师要她站在男生那一排去,面对全班,把裙子高高地撩起。”“李明华上课看窗外,老师要他在教室后罚站,两腿弯曲,两手盯着一盆水,站半个小时……”要不就是张炳煌得了个“丙下”,老师把一个写着“我是懒惰虫”的大木牌挂在他的胸前,要他在下课时间跑步绕校园一周。那时,作者11岁。
当昔日的镜头那么清晰地被文字所反映时,一种悲愤、怜悯、同情、惋惜乃至一种无以名状的心情久久在心头萦绕。等待一下!等待一下多好!老师等一下,也许王爱莲就能解完题目;张小云就会完成作业;李明华就会转头看黑板,张炳煌的成绩就会从“丙下”上升至“丙上”。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我们只要等待,他们都会慢慢地开出绚丽的色彩。可惜不是每一朵花都能开到凋谢,有一些花或许未开放就枯萎了。故事中的这个被藤鞭的王爱莲,在故事的最后,就带着三个弟妹,跳进了爱河。一条水很脏的河(好有讽刺意味的河名)
文章基调有些温婉、凄伤,但很现实,也很真实,这是作者的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当文章最后,又出现文章开头的那“耐心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那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一个5岁孩子从从容容地专心做一件事情,把蝴蝶结扎好”的镜头时,我的心里竟一阵阵的颤抖,这个夕阳下耐心等待的镜头已经刻骨铭心的烙印在心灵深处: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一句话,暖到心里。“孩子,你慢慢来,前面的路还很长,你要从容走好每一步”。站在窗前,面向操场,我对孩子们说。
静静的夜晚,我坐下来,泡一杯茶,静静阅读此书中纯净的文字,让字里行间飘荡着的祥和宁静的气氛慢慢在我的室内飘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