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的家的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6-15 10:42:25 分类:心得体会

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展现出作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加读者对作者的信任和认可,读完一本书后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和疑惑,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蝴蝶的家的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7篇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1

有的文学作品写得好,于是被改编搬上银幕,例子举不胜举。这一年大多时候,我都是先看了电影,之后偶然找到了对应的原著作,翻看之后大概有两种体会,其一,原来那部电影并不是那么糟糕,并不乏味冗长,忍不住要重新看一遍(如《后裔》《革命之路》)!其二,原来电影拍得远远不够好,只是原著的压缩版,没有那些细节,丢了多少乐趣,电影仅仅是主要内容的概括(如《霍乱时期的爱情》,甚至这本《蝴蝶梦》)!好后悔,并决心以后一定要先看原作,再看据此改编的影像作品!

达芙妮·杜穆里埃深受19世纪以神秘、恐怖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的影响,同时亦曾研究并刻意模仿勃朗特姐妹的小说创作手法,这也就不难理解大家都说《蝴蝶梦》像《简?爱》了。这部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用了大约四分之三的篇幅来塑造一个神秘的rebecca形象,最后四分之一突然反转了她的形象,确实是典型的的惊悚悬疑故事构架。作者熟稔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曼陀里庄园阴森、压抑、处处惊魂!由于先看了电影,于是我对于主角的想象变得十分局限,一边读,一边又让电影中的人物在脑海中重新演绎了一出和电影不尽相同的戏。

不过唯一让我有点疑虑的就是rebecca在嫁给迈克西姆之前到底做了些什么?文中只是用迈克西姆的一句话(她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我,那些话我怎么也不愿对第三者重复一遍。)带过,我感觉rebecca既然可以在社交上做得游刃有余,说明她很有能力,具备文中提到的妻子三品德:教养、头脑和姿色,这样一位独立出众的女子,何必当初要与迈克西姆结婚呢?又是何必要和迈克西姆做一桩交易,帮他管理曼陀里庄园,既然是交易,她得到了什么?读者当然看得清楚,她在后面活得谈不上很快乐,所以这是让我觉得这个故事不够流畅的一点遗憾,但整体上,它对得起一本畅销不衰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名号!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2

寒假里我读了我们山东的女作家黛安老师的《稻草人与蝴蝶》这本书,书中的一篇篇优美、质朴的小文章让我感受颇深。

文中黛安老师以一个小女孩的目光来描述自己的童年,作者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来生动描述一件件发生在记忆中的童年有趣的故事!作者的童年没有现在的电脑电视,有的只是无尽的大自然。她除了儿时的玩伴最想念的是她一只叫小黑的小狗,在地上写上黑与白让它认,甚至骑着它威风凛凛的去走圈,读到这里我好羡慕,觉得我就是小作者,并想着我也是有一只这样的小狗该多好…作者儿时的童年虽然贫穷但是她有勤劳善良的爹和娘,慈祥的奶奶,相亲相爱的姐姐和妹妹所以她是幸福的,她们的感情是最真实的,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二娘娘,英子,小花,春桃姐姐……她们的生活有喜也有悲,都深刻影响我。文中提到的一些火燎的麦穗,香甜的槐米,五齿耙爷爷家的青枣……不仅馋的我口水直流,虽然现在我也生活在农村,但是作者的童年是我所没有的,每天的作业,手机,电视与作者相比,我感觉所失去的太多了。

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很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仅要在比作者优越很多的环境里好好学习,更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等我长大了,回顾自己的童年,也能想黛安老师一样,写出自己有意义的童年!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3

陪小七去图书馆借热学参考书,在一楼逛来逛去想找司汤达的《红与黑》,可是果不其然地没有找到,所幸本着再看看的心态找到了这一本——达夫妮·杜穆里埃的《蝴蝶梦》。

说起这本书,我对它最开始的印象是小学的时候了,每天守着cctv10看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其中有一期就放了蝴蝶梦电影的一小段剪辑,没记错的话就是女主角穿着准备已久的礼服下楼,却被麦克西姆责骂的场景。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对这段记忆深刻,大概是因为希区柯克的表现手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吧。不过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还将它与《乱世佳人》和《简爱》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准确的说,一直到最近我才勉强分清它们几个谁是谁的,幸运的是在那时不久后就拿到了这本想读已久的书。

不得不说,达夫妮·杜穆里埃无论是叙事手法还是情节构架都让我有种禁不住要拍案叫绝的感觉,当然这也并不排除是我书读的少得缘故。刚翻开《蝴蝶梦》这本书,还没读完几章就出乎我意料地吸引人。以至于让我几乎放弃周五一早上的课,牺牲周五所有的午休时间来读它,甚至坐在会议室等着开会的一小丢丢时间也不愿意放弃掏出书来不顾别人的眼光继续往后看。

关于书的主角,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不爱马克西姆的,我以为他和女主角在一起正如女主角所想的一般,只是为了忘却那个在外人看来近乎完美的rebecca。我以为他将卧室搬到相对偏僻的东厢是为了不必记起和rebecca的音容笑貌,我以为他不愿意去那个小屋是因为害怕想起和rebecca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我以为他斥责自己的妻子让她马上把身上的衣服换下时是因为rebecca扮过的人物他不能容忍其他人再去扮演。原来马克西姆对rebecca的感情和丹弗斯夫人不一样,不是觉得rebecca神圣不可玷污,不是喜欢rebecca到无人可替代,而是相反的感情。故事进行到这里,我不禁觉得之前以为自己是上帝对故事脉络已然通晓的感觉其实都是作者给我们挖的深坑,到最后才能让我们如此惊讶。而我真正爱上马克西姆是在rebecca表兄对女主出言不逊时,一言不发上前狠狠揍了他一顿的场景开始的。书里的马克西姆给我的感觉是沉默的,将情感全然收藏于心,只有在提到rebecca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才会出现崩盘的情况,但那是由于他的恐惧,和突然揍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马克西姆爆发的一刹那,对女主的爱就已经足够明显地跃然于纸上了,这个场景设置在我看来真是绝妙的。在两夫妻误会解除之后来这一出,简直是锦上添花,之前我们所怀疑的他对女主的感情之类的情绪也全都随着他挥出的拳头一起消逝了。然而整个故事还没有跟着这个节拍一起结束,暴风雨还在兴头上。从发现rebecca尸体开始就提心吊胆,生怕马克西姆杀人的事情败露,但作者总是坏心眼,每每在我们快要放下心来的时候又来一个线索指向马克西姆,所幸最后善良的作者还是没有让马克西姆走进监狱。不过就算如此,在小说的最后作者也营造了足够紧张足够骇人的氛围,虽然没有明说,但是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影射作为结尾真的不能再妙!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4

我觉得蝴蝶梦,胜似夜夜梦魇。丽贝卡绝对不愧为一个主角,她以死者的身份操纵着生者的命运——活着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她所摆布着,无论是忠仆、情夫、丈夫、甚至丈夫新婚的妻子,每个人都是丽贝卡手中的牺牲品——在她通往欲望和邪念的路上。因此,“我”永远生活在绝望之中,因为一颗单纯而天真的心永远无法想象这一切;但它们却这样暴露地现于眼前——真实与虚伪在此刻交织成一幅关于人性的阴森画卷:丽贝卡心中的那种欲望已经像火一般蔓延到了她崇拜者的心中,那些人不顾一切地膜拜着这些令人不齿的行为。一切似乎都暗示着悲剧,“我”依旧相信德温特先生能重新拥有庄园——直到最后,烈火燃烧在曼陀丽绝望的土地上;天空中,丽贝卡那狰狞的笑容还不时闪现着。杜穆里埃的写作目的实现了——这种场景无疑是难以释怀的、诡异的。它所揭示的那些丑陋全部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畸形的婚姻,家族荣誉至上的悲哀,敲诈,行骗。丽贝卡无时不刻地化作它们,来威胁尚在人世的人们——她嗤笑着光明,却也不知廉耻地嗤笑着自己的卑鄙。颇为戏剧性的是,她的胜利,恰恰是建立在自己俘获灵魂的绝望之上。

那么,“我”为什么依然思念着曼陀丽呢?玫瑰、鸟语和欢笑背后的那双手,难道就不恐怖了吗?不——因为那个故事摧毁了曼陀丽。它日后的黑暗是因为丽贝卡那无穷无尽的幽灵般的影子。因为肉体的欲念而化为灵魂的鬼魅,这未免是让人惊叹的。层层推起的波澜后面,那张恐怖的脸,无疑会化作我们对人性的觉醒。灵魂,你在哪里?

质疑:作者对景色的渲染效果颇佳,但语言略显繁琐——但是对于惊悚的情节,都没有作太多的刻画——因此我不十分明白这两条故事线索的联系:怀念或是恐怖?情节上的安排是不是可以再紧凑些?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5

1953年的时候,她,已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四年级之后的日子,进入了一层层安静的重雾。浓密的闷雾里,是几束黄灯偶尔挣破大气带来的一种朦胧。

五点半起床。在冬日的清晨,背着比自己大一倍的书包,跑着微湿的步子,去了。清晨六点一刻开始早读,深夜十一时离开学校。回家演算100道练习题,一阖眼就该上学了。每次测验,都按100分为标准。86分的同学得给教鞭抽十四下。道道红印成了日常生活的点缀。有时老师不想拿教鞭,就一个个排队,让她扭你的眼皮,肿到黄昏还在疼。有时老师有力气,就直下讲台,把同桌的两个人的头撞在一起,砰……每次早饭,她都是含着泪吃的。为什么呢,老师那么残忍。老师常常穿一种小腿背上有一条线的细袜。她就在那棵大树上看老师:花衬衫,窄裙,高跟鞋。口红,项链……有的时候,她想过死。生不如死的每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上了省中,她去向老师道谢培育之恩。老师摸了摸她的头,送了她一本日记本,上面写了八个字。小学老师送给她的八个字,鲜活起来,过去的种种,化作一群群的蝴蝶。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它的色彩眩目而飞舞、而神迷。所以,她一年年的活了下来,只为再生时,蝴蝶的那不一样的颜色。

说实话,这篇文章开始我没看懂。故事前面发生的一切,和蝴蝶的颜色,有何关系?。那细尖的高跟鞋,让多少自尊破碎。那凶狠的心肠,摧残了多少少年的心。这种老师,血一样的唇,刀一般锐利的眼神,碰到,就会出血。这篇小说的作者“她”是陈平(三毛)。那八个字,写的是:陈平同学,前途光明。就因为那八个字吧,三毛理解了老师,原谅了老师。小学阶段的那些事情,深深地刻在脑海中,痛苦、难熬,慢慢幻化成生活中特殊的点缀,化成蝴蝶的彩色飞舞。事情再好再差,也有终结。所以,亮丽的蝴蝶,会朝生暮死吧。那个老师,一定是纱帽山谷底最亮丽的一只蝴蝶。

再生时,每一只蝴蝶都有着不一样的颜色,那又会是怎样的惊喜呢?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6

枯叶蝴蝶,蝶如其名。当它安静时,便躲在树干上,阖上它的翅膀,隐身这一树枯叶之中。

枯叶蝴蝶为了保护自己,敛去了它所有的光彩,放弃了繁华的花丛,披上了一层枯槁的保护色,可惜拥有再高的伪装技艺,它终究还是落入人类的魔掌之中。

文章的最后两句:“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我愿这个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他们的真相。”更加使我受益匪浅。

其实,我们有时也如同这枯叶蝴蝶一样,也用那一层层保护色来伪装着自己。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时期,是最善良,最天真,最真诚的时候。对待每一个人都想对待自己一样真诚,都用最美好、最真实的一面去与每一个人交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都开始变得虚伪,狡猾,就像枯叶蝶一样,用那枯槁、死灰般颜色的翅膀去掩盖自己内心的真诚。有些人收敛了自己的锋芒,像一块十分圆滑的石头,不知是为了保护自己,还是怕伤了别人?有些人隐藏了自己纯良的本性,选择了“唱白脸”,不知是不是为了免遭别人的欺负?有些人则将脆弱,小心翼翼地埋藏在心底,戴上了那无坚不摧的面具……但有些人却伪装成一副善良、好心的模样,好以掩盖那充满心计与恶毒的`心。

此刻,我和作者一样,希望一切都以真面目相对,即便真相是丑陋的,那又如何?只要不是被谎言围绕着事实。我都愿意看到,愿意相信。

所以,天底下那些戴面具的人,把面具摘下来歇歇吧!用真实面貌来面对现实吧!用一颗真挚的心来感受这世间的人情冷暖吧!

我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以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世界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篇7

当梦结束,一切却还在继续。初识蝴蝶梦,黑白的粗糙纸张,记忆犹新;丹弗斯的狰狞面庞,历历在目。再识蝴蝶梦,是在银幕上遇见rebecca。

rebecca,这个充满东方浪漫色彩的名字——蝴蝶梦,是一部弥漫着阴谋和旖旎爱情的悬疑电影。

电影铺排的情节十分精巧。影片一开始,一个单纯平凡的女孩和一个上层社会的绅士坠入爱河。原以为有情人终成眷属,无奈事与愿违。新婚的庄园随处可见吕蓓卡的“身影”,废弃的房间、宠物狗、记事本、海边小屋、甚至是德温特为“我”擦拭泪水的手帕,全都印有“r”的标记。吕蓓卡过世已久,而”我“却时时感受到她的存在。

当真相一层层揭开,德温特的忧郁不是对吕蓓卡的思念而是对误杀吕蓓卡感到不安的事实袒露无遗,所谓的爱慕不过是为了维护尊严和荣誉的障眼法。更令人吃惊的是,这一切都是自知患上绝症的吕蓓卡选择让自己生命的消逝成为德温特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设计的陷阱。三层情节,两条线索,环环相扣,令人拍案叫绝。

莎翁曾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有人认为吕蓓卡是一个倔强、勇敢、高贵、能干的女性,也有人认为她是轻浮、放荡和耽于享受的。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我看来,吕蓓卡的堕落应是她强烈反叛意识的扭曲表达。

德温特因为吕蓓卡的姿色、头脑、出身、教养和气质与曼陀丽庄园相匹配,而与之形成政治经济利益结盟。表面上曼陀丽庄园的灌木丛、石楠花、画廊是吕蓓卡呕心沥血的杰作,实则是其对传统道德置若罔闻的人生态度。正如渡边淳一所说,诱惑这个东西本身就是根据人的需求而产生的。

吕蓓卡生性刚毅,驯服烈马、独自出海、举办化妆舞会,更是将曼陀丽庄园打造成“全世界最著名的圣地“。可是实际上,试图忠于自我真实感悟的吕蓓卡深知没有爱情的婚姻只会是坟墓。为了实现本我的快乐,吕蓓卡左右逢源、迎合别人、漠视自己,将性当作发泄方式,置享乐于第一位。

在男权主义高度集中和妇女认知二极论根深蒂固的社会大背景下,吕蓓卡和德温特的联袂出演被称为“本世纪最成功的婚姻”。波伏娃说:“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显而易见,被当作活体布娃娃看待的吕蓓卡就有这个勇气!作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女性,吕蓓卡不愿充当一个被忽视的欲望客体,采取极端方式的反抗就是她最后的自我救赎。

所谓的不忠永远只是一种报复。像是萨克雷笔下的蓓基夏泼和莎士比亚笔下的高奈瑞尔和丽甘一样,被客观化的吕蓓卡因为被抛入中上阶层而被闲置从而看穿了女性作为男性主体切割出分裂的一部分不能从束缚中脱身的悲哀。

影片结尾,火焰笼罩了整个曼陀丽庄园。而真相看似石沉大海,实则人尽皆知。当“我”迎着霞光离开时,“我”仿佛明白了:rebecca,这只美丽而丑陋、高贵而低贱、坚强而软弱的蝴蝶终究飞走了。

这一夜,“我”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

《蝴蝶的家的读后感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