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抗美援朝心得6篇
为了让心得体会更具吸引力,适当的修辞手法是必要的,从心得体会中,我们能看出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心理状态,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观看抗美援朝心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1
在沈阳市北部,鸭绿江畔的西边,坐落着一座松柏掩映着的 陵园——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这座陵园建于1951年&月,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是省级 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安葬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中国人民志 愿军英雄而闻名中外。
陵园以阶梯状修筑,每跨跃二十多个阶梯就登上一层平台, 平台呈八角形。陵园中心的第三层平台上,耸立着一座气势宏伟 的花岗岩巨石纪念碑。碑的正面是董必武题写的“抗美援明烈士‘ 英灵永垂不朽”十二个雄浑刚劲的大字,碑的背面刻着郭沫若题
诗手迹;碑顶是一面呈飘摆状的石雕五星红旗,旗下站着一位怀 抱机枪的英勇战士的石像,碑下是方形底座。第三层平台周围是 八幅浮雕:东面是巾朝人民慰问志愿军的场景;西面是英雄的志 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环绕纪念碑东西北三面的 松林里安葬着位忘愿军烈士。
陵园的东侧设有烈士遗物陈列室,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用过 的冲锋枪,孙占元烈士杀敌的轻机枪,有蔡正囤副军长牺牲时的 血衣,有烈士们被授予的各种军功章、勋章和荣获的奖品、纪念 章等。珍贵的遗物,使人见物思人。
陈列室门前是几排画廊,展出了自陵园建成后在清明节和 志愿军出国纪念口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烈土家属、战友來陵 园祭扫和悼念的照片,坯有部队战上、青年学生、少年儿童在墓 前宣誓的照片,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美援朝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们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共 存,与日月同辉,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朝人民心中。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2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且,美国多次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时的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处在艰难时期。抗美援朝的前线上,广大志愿军在粮食和衣服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忠于祖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战士,也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同时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伟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国人民的定心剂;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坚定而无敌。
可是我们的钟爷爷也会累,国之危难让他忧心忡忡,艰巨的工作让他满是疲惫。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在赶往武汉的列车上我们敬爱的钟老睡着了,灯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紧锁。他的眼镜还架在脸上,电脑屏幕仍然是工作状态。这张图片,让全国人民心疼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迈的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当然是钟老的爱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敬佩的偶像。我们应该心怀和钟老一样的信仰:爱国。
富裕、无忧的生活,让现代中学生的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偶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国家,为了国家面临危险时,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我们学习的信仰,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目标再远大,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整理好每一条笔记,勤奋背好每一篇课文,严谨对待每一道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中华之安全而读书”。刻苦学习,终有一日我们也能像我们的偶像那样报效祖国。
他们是楷模,是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3
荧屏上的画面,网络上的资料,还有那铭刻的石碑——无不让我惊讶!这样一场战役,这样一场国与国之间帮助的战役,伤亡竟有36万余人!来自东方之都的中国血液,铺撒在如今飞速发展、朝鲜的国土上!
惊讶之余,我也为中国自豪着。有多久,看到关于中国的字眼,都会不自觉的微笑;有多久,体味祖国千疮百孔,会泪眼朦胧;有多久,看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在国际伸出救援之手,会心生感触;有多久,每每见到那飘扬在世界还有那宇宙中的红旗而骄傲、自豪?这个数字没有界限,因为我是中国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履行着作为国人的义务、领略着作为国人的祖国山川美好!
这一刻,有多想赞美祖国——赞美您的博爱:在中国复苏还没有多久时,便站在了正义的角度,去帮助;这一刻,有多想缅怀先烈——正是因为那洒在异乡的红色血液,辉映着故国美好的前程!这一刻,有多想高声说上一句——朝鲜,勿忘·勿忘中国,那个60年前为你们领土而付出的国度!
洒在朝鲜土地上的鲜血,留在祖国心中的名字。烈士们用握紧枪的双手,守护着另一方国土。尽管,那土地上没有我们端庄的方块字、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话,但我们仍然为它的兴旺而骄傲,为它的沉寂而不平!因为,60年风霜雪雨,中国与朝鲜从未忘记!
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冒着枪林弹雨为战士送打糕的阿妈尼;中国,从未忘记。从未忘记那水火两重天里,飘动的、声势的浩荡!那是朝鲜人民对中国的赤诚,那是对英雄的赞歌!
朝鲜,从未忘记。不论是今天的中朝友谊,还是昨日的鲜血遍地。朝鲜,用它的旗帜辉映着东方——中国,生死兄弟!一份用几十万生命构筑的友谊,一篇用朝鲜新纪元换来的历史足迹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4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托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如果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3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3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12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60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他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小战士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1930年5月,陈曾吉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长安镇磨盘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年,时年17岁的陈曾吉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1950年,陈曾吉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年7月,身为班长的陈曾吉在朝鲜江原道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家人得知这一消息、收到陈曾吉的烈士证时,已是1955年。和烈士证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张陈曾吉的军装照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唯一影像。
在父辈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召下,陈家后代也不甘落后,陈寿山的两个儿子和陈虎山的两儿一女,也相继参军报国。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5
70年代,一位部队作家把当时到处可以听见的手风琴声这样写入诗行,借以记录下“走出战争、进入和平的心境”。
过了近半个世纪到如今,手风琴的声音已经难得耳闻:偶然听到,它立刻就把我的思绪从稳定发展的改革开放年代,牵引回如日初升的建国伊始,引向“晨曦之国”——友好邻邦朝鲜的烽火战场和战争岁月。
元山的春天
1951年的春天姗姗回到人间,回到了三千里江山的东海岸。
我带着联络(翻译)到元山去采购物资。冰雪正在沿途的山岭和崖谷融化,朝鲜的迎春花——“金达莱”将细枝抽出岩缝,风一吹鹅黄的小花像金星闪烁;向阳的山坡上,灌木吐露初叶,远处的树丛间隐隐地飘浮起柳烟,展开片片嫩绿的草色。
过去的这个冬季终生刻骨铭心。短短几个月,离乡去国又出生入死。上年11月上旬,我所在的20军从准备渡台湾海峡作战的长江口太仓浏河集结津浦线邹县,中旬从东北辑安过鸭绿江,下旬便投入朝鲜战争的二次战役——奔袭攻围狼岭山、妙香山和赴战岭山脉之间的新兴里、下碣隅里、富盛里一线,以阻敌南逃最后聚歼之。
多年后每当我们60师180团的战友重逢怀旧,都会不约而同而不无骄傲地感慨:那正是朝鲜战场最艰苦的时候——当时不少红军时代参加革命的营团领导都说:比长征还艰苦呐!东线那些后来为全国人民稔熟的地名——盖马高原、长津湖、黄草岭,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冰天雪地、风雪交加,意味着一天连几口炒面、炒豆也吃不上的饥饿,意味着被敌人的飞机大炮炸平了的山头和弹尽粮绝后惨烈无比的白刃战、肉搏战……
记得硝烟记得炮火记得焦土,记得尸横雪原、鲜血冻成猩红的冰河,也永难淡忘阵地上坑道里酷虐的冷。在零下30—40摄氏度的严寒中,我的脚趾开始僵麻肿痛,溃烂流脓,渐渐泛出坏死的青黑色。志愿军总部下发通知,为了防止冻伤的蔓延,建议战士们多多拥抱。其实,这在我们180团民运工作队的宿营地,早已经开始做了——紧挨着睡在我旁边的寿庭同志,天天把十六七岁的我的一双冻脚,紧紧搂贴在他的胸口,一夜直至天明。他对我的照顾胜过同胞的兄长。
也许因为穿越过战线的风雪,我浑身感觉到早春的阳光特别温暖;也许因为二次战役把敌军赶过了三八线以南、兄弟部队在第三次战役中打到了三七线接着又挺过了第四次战役艰难的运动防御阶段,我和战友们一样心里洋溢着战斗胜利的喜悦和战事平静的轻快心情。海港元山沐浴在阳光下一片宁静,我为部队采买完毕以后,钻进一户朝鲜居民的地下室,用当时朝鲜平民奇缺的几条香烟和一些针线,换下了一架与我的个子相比显得硕大笨重的手风琴。
“现在打仗,我们用不着这玩意了……好牌子哟,欧洲货。”我勉强可以听懂主任和翻译的讨价还价。在战争年代、物资极端贫乏的年代,他们没法再怜惜在和平年月给他们带来欢乐情绪和精神享受的任何东西。临走时,主任又送给我一沓厚厚的琴谱。
观看抗美援朝心得篇6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于12日播出。
该片还原并全面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历程,详细讲述了党中央艰难决策、志愿军秘密赴朝、历次重大战役、朝鲜停战谈判、志愿军凯旋归国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以及部分志愿军英模、战斗集体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为更加深入、准确地向观众呈现抗美援朝战争全貌,摄制团队历时一年在国内外进行详细调研和梳理,解密了部分珍贵档案和电报,拍摄了百余件抗美援朝珍贵文物,部分历史影像画面在片中首次公开。
该纪录片纪录片引入中美方权威专家视点,客观审视历史。专家学者们,无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与挖掘,还是对历史节点的分析与点评,其发言更具权威性,也能帮助受众深入浅出地理解历史。国内方面,纪录片采访了中共党史专家、军史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为观众带来清晰明了的解释。比如专家罗援对“杜鲁门主义”的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观众点明其内涵与影响;专家齐德学补充了毛主席、彭德怀在斯大林暂缓援助空军后的决策细节,增加了观众对历史的亲近感。与此同时,引入对立者视点,平衡双方话语权。通过美方亲历者与美国权威专家的讲述,对历史过程与细节进行权威解读。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中,美军亲历者贝文·亚历山大回忆了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开始前,制作备忘录交给美国政府的历史;美国学者威廉·斯图克则陈述了美国入侵朝鲜导致中国介入的事实。由此,更加全面地展示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实况,也再次提升了该片的真实性、准确性。还对抗美援朝的很多亲历者进行了抢救式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