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模板7篇
是不是一写起心得体会就无从下笔了呢,心得是把我们工作中自己的心里感受以及收获写出来,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模板7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1
近日,《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樊锦诗、顾方舟、杜岚、尤端阳、中国女排……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故事,都散发着满满的正能量,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无不闪烁着中国精神、彰显着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在当下举国脱贫攻坚任务已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增强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尤为重要。
如何发挥文化优势,通过提振文化自信,推动发展和转型升级,是新时代赋予的新课题、新使命,也是对我们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新考验。
以文化宣讲为先,打造脱贫政策“明白人”。所谓宣讲,就是要把扶贫政策讲全、讲准、讲透,来回应群众的关注、关切,不能仅仅是简单地传达会议精神,现场读读相关文件,不能只做一个“传声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就善于用“家常话”“地方话”这类群众语言。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很多脱贫政策晦涩难懂,基层宣讲也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要想让扶贫政策真正被基层群众理解,还是要多学习习总书记的“家常话”和“地方话”,多用周边生动的事例来给群众讲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和方法,把脱贫攻坚精神滴灌进群众心里,补足精神信仰,引领当地脱贫发展方向。
以文化资源为本,激活农村发展“动力源”。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当前我国正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更应该发挥文化自信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在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各类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对于推进文化扶贫来说,具备宝贵的资源潜力。我们党员干部在做当地扶贫工作的时候,可以考虑结合当地实际,挖掘文化资源,特别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特色文化和传统文化,打造当地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文化旅游等特色项目。同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既要能够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又要能给当地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提供和创造工作岗位,切实提高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以文化精神为要,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脱贫攻坚就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脱贫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是获得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也需要精神层面的,特别需要精神文化上的脱贫。物质上的脱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精神文化的贫瘠导致的。针对许多贫困地区群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等精神落后现象,可以借助一些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予以鞭挞,比如可以引进一些相声小品、歌舞、打快板等文化节目来传播“扶贫不扶懒、扶贫要扶志”的理念,这样既可以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将党的温暖和关怀传递到百姓心间,振奋当地群众自主脱贫的信心,凝心聚力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
脱贫攻坚,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更是精神上的“贫”。只有“脑袋”和“口袋”同时富起来,发挥出文化自信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形成拔穷根、真脱贫的决胜之势。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2
今天,我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颁奖晚会,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胡忠、谢晓君的事迹。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谢晓君的支持。三年后,谢晓君带着三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在颁奖晚会上,主持人宣读了他们的颁奖辞: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其实,《感动中国》的每个事迹让每个有良心和中国人都十分感动,我们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学校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如:在公共汽车上让座,在学校里捡纸屑,在家里帮妈妈打扫卫生……这时我们虽然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让中国人感动的人。
太阳自有太阳的光芒,小草自有小草的春天。我们要像泥土一样真切,小草一样生动,路边的石子一样平凡,把感动变成行动,多做一些对国家、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被感动的中国,也将感动世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学习心得5
爱是什么?爱是连接妈妈的布带;爱是放弃自己成全别人的无私精神。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节目,才真正明白了——爱是无止境的。
提到妈妈我们一定会想到支柱、关爱和温暖。有一句歌词唱得好: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孝子教师陈斌强也是这么想的。陈斌强今年37岁,是一所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镇学校的教师。他的妈妈六年前患了老年痴呆症,四年前父亲又不幸去世。他不放心妈妈一个人在家,就用他小时候妈妈背他的那根布带,把妈妈和自己紧紧地绑在一起,用摩托车载着她一起去上班。精心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用自己的孝心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他是多么孝敬父母啊!想想我自己:差不多每天都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让我帮忙干点活我还磨磨蹭蹭不愿意。比起陈斌强叔叔,我真是自愧不如啊!
面对死亡,每个人都会选择逃避。可是年仅12岁的何玥却不害怕。12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恶的小脑胶质瘤“病魔”却逼近了她。病痛的折磨让她更坚定了捐献器官的决心——她要用自己残存的生命去换来更多人的健康。她是个富有爱心的坚强的孩子,弥留之际她心里想的不是自己;是回报伟大的祖国。在她生命最后的三天,她一直在唱:“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她的壮举让她的生命在三个人的身体上得到了延续。何玥我为你骄傲、为你自豪!
“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正是孝子陈斌强的真实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对何玥精神的诠释。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这两个人的名字,以他们为榜样,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我们要把他们这种孝敬父母、坚强勇敢、博爱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爱无止境!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3
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开始倒计时,还会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做一些事,这样的人有吗?有。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56岁的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就是这样的人。近日,在央视《面对面》采访中,张院长讲述自己带病抗疫的故事。他正在用有限的生命时间,与病毒抗争。他对自己的生命淡然微笑,让人过目难忘;他对人民的生命关爱心声,令人由衷敬佩。
张定宇同志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作为疫情的主战场,医院收治病人超过800例,张宁宇带领全院600名医护人员,奋战了30多天。没有节假日,不分白天黑夜,每天往往凌晨2时刚躺下,4时就得爬起来,接无数个电话,协调、处理各种突发事件。“雷厉风行”,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张定宇微笑着为自己打圆场:“全院都晓得我性子急、嗓门大。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
张定宇同志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去。就在他日夜扑在一线,为重症患者抢出生命通道时,同为医务人员的妻子,却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接受隔离治疗。可是分身乏术的张定宇,却顾不上去看一眼妻子。除夕夜,张定宇从接到市卫健委的电话后,脚不着地忙碌起来,先后接待了4支医疗队500多名医护人员。安顿完已是凌晨。大年初一早,张定宇就开始为进驻医疗队调整空间布局。他坚定地说:“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决顶上去!”
张定宇同志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只能拼了命去争分夺秒。全院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一瘸一拐的脚步,缘于渐冻症的折磨。这是一种罕见的绝症,无药可治。说起自己的病情,张定宇微笑着说:“这个病的名字真的很形象,上下楼梯的时候,腿真的跟冻住了一样。”张定宇从来不说,是因为不想影响同事。可是回忆与病毒争分夺秒的29天中,内心最艰难的时刻,眼前这位硬汉,忽然湿了眼眶。“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
张定宇同志愿用渐冻的生命,与千千万万白衣卫士一起,托起信心与希望。在灾情关头,张定宇总是冲锋在前,四川汶川地震抢救伤员;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在巴基斯坦蒂默加拉医院接生……这样一位施恩于人的白衣卫士,却总把“感恩”二字挂在嘴边,“我非常感激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护理队伍、我们的医生队伍、我们的检验队伍、我们的后勤队伍,我非常感激他们。”他认为,自己仅仅是带领指挥大家,在给大家提供一些服务而已。虽然他说自己没有他们做的更多。眼下,他还在生命极限状态下,与白衣卫士们一起,继续托起无数人的生命与健康。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为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张定宇就是中国的脊梁。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张定宇致敬,向张定宇学习。大疫当前,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像张定宇那样,不忘初心、勇担使命,为打赢战“疫”防控阻击战贡献一份力量。
张定宇,人民的好院长,武汉人民感谢你,党和祖国感谢你。祝愿你健康平安。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4
6月16日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在驱车探查暴雨灾情时,途遇洪水袭击,不幸遇难。这位年仅三十岁的的壮族女干部,最终倒在了她一直深爱着的家乡。
如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经成了许多党员干部的口头禅,而黄文秀,却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见证了自己的承诺。
其实,从这位第一书记的履历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高材生,其实完全可以选择条件更加优渥的职位,而她却因为为了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毫不犹豫的在毕业之后报考了当地的选调生。
百色这个地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极为陌生,而即使是广西本地人,对于这个偏远的地级市也没有太多的印象,而她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这块土地。这正是对“不忘初心”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作为党员,我们更应该学习黄文秀同志这种精神和品质。在暴雨如注,电闪雷鸣之际,这位第一书记却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驱车赶往自己正在扶贫攻坚的村落,若非如此,她又何至于因洪水爆发而殒命。
周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年寒窗,她离开了大山,然而也正是十年寒窗,又给了她回到大山造福百姓的能力和决心。而这样的事迹其实也绝非个例,我们相信,在每个年代,都有这种愿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拼搏和努力的无名英雄,这些人无论身处何处,担任何种职务,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力量源泉。
第一书记,其主要职责就是帮助农村党组织完善和强化基层建设,身背重托、肩扛责任,而黄文秀同志,在她的日常工作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一理念。在她任职期间,对百坭村的村情、民情、贫情都有着极为精准的认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黄文秀同志生前的事迹,值得每一名党员的学习。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她时刻关注群众的利益的这个初心,若这样的党员再多一些,我们的国家又何愁没办法复兴?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5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今天我观看了《感动中国》这部电视,讲的是一位浙江语文教师“陈斌强”他的母亲患有严重老年痴呆症,作为儿子的他,没有因为这样而嫌弃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妈妈,他五年如一日,“绑着妈妈”去上课,还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给妈妈喂饭、带她晒太阳,做到了照顾妈妈和工作两不误。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可是他是我最敬佩的老师。
“百善孝为先”。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到妈妈小时候每天送我上学,放学,在我最难过的时候安慰我,还做了家里所有的家务,她现在这么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孝敬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顺父母再早也不为早,再晚也不为晚,我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多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让他们每天那么忙碌,抽点时间休息,减少父母的负担。
也许我们做不出感动中国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身边同学和朋友。可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在看到有困难的人时捐上自己的零花钱······
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做一个孝敬父母,有爱心的人吧!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6
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三十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感动中国人物学习心得篇7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是张桂梅始料不及的。山区条件艰苦,再加上张桂梅对工作要求严格,很多年轻教师难以适应。建校才半年,17名教师中有9名辞职,教学工作近乎瘫痪。
焦虑、沮丧的情绪包围了张桂梅。在留下来的8名教师中,有6名是共产党员。张桂梅把6名党员教师集中起来,重温了入党誓词,诵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篇章。有的教师眼里泛起泪花,他们被张桂梅的无私打动,他们要和张桂梅一起,把女子高中办好,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留住了教师,还要留住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很多学生的家在偏远山区,有的地方只能靠步行到达,但张桂梅要求自己“要亲自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与张桂梅多次同去的华坪县电视台记者王秀丽,对家访的路心有余悸。“在路上,我害怕得腿发抖,甚至觉得鞋底会被脚趾抓穿。在一些路段停车休息时,我连车都不敢下,害怕自己会不小心跌下山崖。”
张桂梅也害怕。一次,她坐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下悬崖粉身碎骨”。11年来,张桂梅在大山里走了近12万公里,对1345名学生进行了家访。家访途中,她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迷过路,还曾因身体虚弱晕倒在路上。
为了把儿童之家和女子高中顺利办下去,张桂梅不得不四处筹款,但这条路同样艰难。
一次,张桂梅到昆明某企业寻求帮助,未等她把话说完,企业领导就叫保安赶她走。张桂梅不走,保安就放狗出来追咬,小脑萎缩的她不能很好地保持平衡,衣服被狗撕破,脚上鲜血直流。无助的张桂梅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还有一次,她在街头募捐,被人认为是骗子,有人还朝她脸上吐口水。离开人群后,疲惫、伤心、无助的她坐在街头靠着墙睡了过去,醒来时已是万家灯火。
后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邀请她到北京录制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为她募到了100多万元。
然而,没人知道,她才到北京就接到哥哥病危的电话,哥哥想在弥留之际见见离家几十年的妹妹。张桂梅思前想后,最终决定去录制节目。她怕错过时间人家就不让她上节目了,她怕不上节目就会失去筹款的机会。等她录完节目,哥哥已经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