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5篇
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的思考能力将会得到提高,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1
北京的四月天,乍暖还寒,尤以风大为特色,仿佛要将所有渴望接触春天的人们都赶回屋去。然而国家博物馆重新开放的消息让我有些心里发痒,早想去一睹为快。于是不顾那一天狂风呼号(吹得刚发芽的嫩柳都为之疯狂),我一头钻进地铁,赶往国博!
新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基址上扩展和改进起来的,于20xx年底竣工。
在我的印象中,它为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边,和人大会堂相对,是一座暖灰色、带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初建时期特色的宏伟建筑(它是建国十周年“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那一天下午,当我钻出地铁站的那一刻,首先感受的也还是它的“宏伟”:它依旧是带着沉稳的浅黄颜色,伫立在阳光灿烂的蓝天下,给人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由于很久没有参观过长安街上的任何建筑了,我光是找寻从哪里能走进这座宏伟巨大的博物馆,就花费了至少二十分钟时间!由于安保等原因,入口是朝北的,但我不知道,就直接奔正门而去——由于这个错误,我见识到了长龙一般排队等票的人群(里面不乏各色外国人),也领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面像”带给人的那种难言的震撼力:12根立柱威严耸立;前面是高度近两层楼的台阶,其长度更是要走将近一分钟的距离!闪着金色光芒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几个题字镶嵌在高高的立柱右侧……
我带着还没参观里面就已经有些疲惫的双脚(为了找入口,我几乎围着国博走了半圈!)心里却被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带动的有些微微颤抖:这座建筑不正是我们当代中国的象征吗?
我在服务人员的指引下找到了入口,外面有一尊9。5米的青铜孔子像,在我看来,他似乎带着一丝来自远古的微笑,迎接着世界上所有仰慕这座建筑和里面珍宝的人们。
一系列安检过后,我得以进入博物馆的内部,心头还想着刚刚那种莫名的自豪感,却旋即被眼前开阔、明亮的广阔厅堂给迷住了:
那是一个和建筑外观几乎一样高、一样长的大厅,百米左右宽,乳白色的基调,间或有浅咖啡色的墙壁装饰,整体感觉非常明亮、优雅,却又让人意外的感觉到安静——这在一个人多又大而封闭的建筑内部是不容易做到的。
环顾四周,我看清了各个展览的导引图,移步向前,我并没怎么留意左边买纪念品的柜台,就左转去寻觅“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和“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展馆。
大多数展馆都在三层。巨大、宽敞的台阶直通建筑的高处,上行和下行两条扶梯把台阶分隔开。沿扶梯上去右转进入一条敞开式走廊,然后是一个被走廊分成两半的展厅——比较大,而且初看之下,只能感受到黑暗中散发着点点亮黄色的光芒——那是这个展厅左侧的佛造像在灯光下的视觉效果!
踩着厚厚的地毯,流连于魏晋、隋唐,及至宋代、清代的造像之间,那残留在石造像上的华丽色彩、巨大然而缺损或者裂隙的“背光”,以及每一尊佛像的迷人神态,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叹。
造像馆对面是青铜馆。隔着昏暗的走廊,一方巨大、颜色深邃的商代青铜鼎正对着一尊两米高的宋代菩萨造像!也许只有在那种环境的感染下,你才能直接的感受到中国古代的人民是多么富有造诣,他们对神的敬仰,对安定生活的渴望,都活灵活现的通过石像、青铜传达的淋漓尽致!(造像代表人民对佛的信仰,对来生的祈祷;鼎,是中国先民对祖先的祭祀礼器;造像中每个神的安详神情,都是人民内心的反射;而鼎,本身就代表稳定,是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象征。)
我站在这青铜鼎和造像之间时,我突然感受到课本中“中华五千年”的具体意义:一个宋代,一个商代,都放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里!文化,跨越了时间、空间,毫无保留的向每一个愿意去了解和赞叹她的人散发着她们各自独特的魅力!
带着对石造像和青铜器那种质朴的感怀,我进入了下一处国博的长设馆:中国古代瓷器艺术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瓷器特有的白色光芒。瓷器馆不大,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朝,每个时期最具特色的珍品。有元青花大洗,有五颜六色的明代五彩瓷,有纹饰带着西洋味儿的外销瓷,有世界闻名的法门寺秘色瓷;从起初颜色灰暗、厚重的汉代瓷壶,到近百年之内官窑制作的晶莹、精致的杯盘……
一个八零后爸爸抱着他三五岁的儿子,正谆谆教导着:“这是龙泉窑……。;这是釉里红……;这是耀州窑的……”孩子的小手轻轻指点着玻璃柜里瓶瓶罐罐,似懂非懂的重复着那些词汇——这一幕令我深受触动,仿佛看见文化化身成真实的血脉,代代相传。
离开三楼,沿阶而下,到二楼往左一转就是一张四米高的油画招贴:德国画家希克的作品《海因里希。丹内克》,画中年轻妇人单纯的眼神和红白蓝三色的衣裙十分有视觉冲击力。
这个馆是德国柏林、德累斯顿及慕尼黑三家国家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的产物,是中德文化年的延续活动之一。整个展厅转下来,除了十八、十九世纪的油画风景、人物还算见过,其它的东西都很奇特,吸引人的眼球:比如能手摇的长颈鹿模型、19世纪的欧洲妇女服饰(工艺及其复杂!)、18世纪的钢笔插画等等,感觉展品种类丰富、独特,好像每转过一个拐角都有一个惊喜!
说实在的,转了这么久之后,说身体不累是假的——但是我的好奇心被所见所闻调动起来了,身体的疲惫都暂时被忘掉。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我回到一层,又辗转上了一个隐秘的半层高的台阶,寻觅到了“李可染、黄胄和潘天寿艺术大展”展馆。
这三个馆是独立的,馆外照例有大师们的画册出售,价格不菲。黄胄和潘天寿两个馆我只是粗粗转过,之后就把目光停在了李可染馆中的多媒体屏幕上:那是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先生为父亲制作的生平简介,以及一段大师的绘画录像。
在这面幕墙前,我逗留了一个小时,慢慢的把它看完——李可染的画作非常吸引我,对我自己的绘画也有很大的启发。他是所有近代国画家中,少数能把画面做的气势磅礴而又细如发丝的一位人物。看过展厅里他的真迹,再细细品味大师的生平,及创造这些画作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一点:“认真对画,认真做人”。对待喜欢的事物,真的需要潜心研习,并且在承继传统的过程中追求创新、不断探索。
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画,是他的代表作《万山红遍》。那宣纸上的红,面积那么大,却一点也没让人感到“堵”。红颜色无论在国画还是西画里都是很难控制的,他却能运用的这么自然,丝毫没有造作之感,真令人叹为观止!
其它的作品里,我喜欢有一张画教堂的,那些建筑的边线用水墨表现的是那样有趣;还有他画的最熟练的牧童:悠闲,传神;还有他中年时期的山水,水面上点点的风帆,山峡间的奇峰古刹……。
国家博物馆真是一个汇集各方精华的地方!无论从历史、文化,古代还是现代,都有能打动你的内容。我带着这样的感慨走进了国博最著名的展馆:复兴之路馆。
那是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重温建国历史的地方,走在展馆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沾满先烈鲜血的遗物之间,我忽然想起了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是啊!我们的民族从愚昧、被动挨打,到革命、建立独立的国家,再到觉醒、建设富强的中国——整个过程,两百年,历尽艰辛,多少人为追求真理失去了生命,又有多少人正在为当代中国百姓的生计和幸福而恪尽职守,默默奉献。看着安静的展馆,看着悠然的观看展品的人,我心里暗自感恩,感谢先辈的牺牲换来的中国的独立和和平,也感谢当今那些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安定、进步作出自己贡献的千千万万的人们!
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心里带着这种种的感慨,回想古代中华灿烂的文明,回想国外美术的趣味以及与中国的不同,回想中国的近代历史——走出国博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依旧宏伟的建筑,突然又想起初见它时心里的那种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自豪感从何而来?因为这座建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但不仅是当代的,更是从久远走到今天,那全部的岁月的象征。它象征着中华文化、中华民族;象征着中国政府、中国的人民回归自我、面向世界的风貌;它象征着过去,更象征了未来!
我想,在中国的首都有这样的一座建筑,可以说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自豪的一件事呢!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2
还记得我小时候,每次爸爸说带我去自然博物馆都像是要经历一次旅行。只是,每次都兴致勃勃地来了,却没走几步就觉得又累又没劲。但即使是这样,博物馆还是让我感到亲切。后来长大了,我愈发喜欢博物馆。现在,我也时常会带着女儿去各种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看看,在那里感受历史,感受自然,感受生命,感受艺术、科技、生活的日新月异。
前几天心血来潮回忆了一下我带着孩子走过的展馆,一丝幸福感涌上心头,那些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再一次让心为之一暖。所以今天,我想说说我们去展馆的一些小经验,说不定也可以帮到同样想激发孩子兴趣的花友们。
一、什么样的博物馆值得去,孩子几岁开始参观更合适?
有人说孩子太小不适合去博物馆,有人却说博物馆大小通吃,几岁都适合。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我家是从两岁左右开始尝试去博物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频率和深度,是否选择带孩子去展馆,去什么样的展馆,我考虑的维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1、年龄和路程是否匹配:如果孩子还太小,特别要考虑博物馆与家的距离,博物馆里需要徒步的距离。体力如果都跟不上,就更别指望有耐心慢慢参观了。
2、年龄、兴趣和展出内容是否匹配:有的展出内容很好,但缺乏童趣,孩子就会觉得沉闷,如果要看的是文物,那就需要孩子有一点历史知识背景了。当然,如果家长用心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尝试,这一点是可以改观的,在后面会细说。
3、展馆的参观环境孩子是否可以接受:如果要去的展馆人特别多,孩子身高又矮,什么都看不到,那孩子的感受可能不会太美好。
综上所述,带孩子去展馆最好建立在孩子的兴趣上,参观的路线不要让孩子太累,如果展馆的内容太多,可考虑一次只看部分。几岁可以进展馆,这一点并无定论。
二、去展馆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吗?
有些功课我觉得是必须要做的,有些则属于锦上添花,不必强求。我曾经做过的准备工作主要有这些,供大家参考:
1、了解展馆:
在去展馆之前,了解展馆是必修课。我一般会提前了解是否需要提前预约;参观需要带的证件;注意事项,比如是否允许拍照,展馆的温度(有的展因展出方对于保护文物的要求会把温度调的很低)等等;“镇馆之宝”都是什么;有哪些特展和常规展;正在展出的宝贝哪些是我们可能会感兴趣的;有没有可以参与的现场活动;是否有需要提前预约的项目等等。
比如上海博物馆,在珍品100中展示了上博的镇馆之宝,每一件宝物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大克鼎。
在她小时候,一般是我了解展馆之后,把了解到的信息和她分享。现在她长大了,已经学会自己在公号里找她想要看的宝贝,自己提前做功课了。有些公号内容不够全面。比如上海昆博,其中还有一个视频简介,比较适合小孩子。现在,在公号里也有视频简介了,看起来更方便。
对于国外的博物馆,更有必要提前了解。有的博物馆需要提前一天预约,甚至更早,如果到了当地再约可能就会有预约不上的风险。
2、对即将观看的展出做更深入的了解。
比如,我们第一次去国博是为了去看大英博物馆的特展。在出发之前,我和孩子先搜索了互联网上大英博物馆的特展信息、“耳朵里的博物馆”关于大英展的攻略,后来又读了关于大英博物馆的书。这些了解让孩子对参观更加期待。
3、决定是否参加讲解活动。
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很多机构都在搞观展解说活动,有的机构请的老师非常专业,讲解方式又符合孩子的认知。我们曾两次去北京参加“文话童心”的观展活动。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花友啊!
4、设计好玩的活动。
女儿第一次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时候才刚刚六岁,故宫博物院里的宝贝特别多,也特别好,我真担心她没有耐心可以全部看完。可台北不像北京,我们可以经常去,可以分成若干次参观。那要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她有一个很好的参观体验呢?我的办法是和她一起设计游戏。
这本书展示了台北故宫里的100件文物。我和女儿一起看,让女儿从其中选出30件,作为我们此次台北行的寻宝对象。女儿特别开心,一再斟酌选择哪些,最后把选好的文物图片用她自己的小相机拍下来,作为现场寻宝的参考图。
这个游戏让我们的参观既有趣又有动力。不仅把整个博物院走了两整圈,还真正去看了每一件展品。对找到的宝贝更是要好好端详一番。
最后我们有几件宝贝还是没有找到,可孩子仍不想放弃,她说:“我们可以去问问那边的姐姐(工作人员),看看这些宝物都在哪里。”果然,问询是有收获的,这让我们又找到了一件。而其余的我们没找到,都是因为借出在台南参展。闺女说:“那我们就在展出的这些里面再找出我们最喜欢的几件,加进来,凑够30件宝物吧。”看来,只要有了兴趣和动力,那体力问题也是次要的。
5、设计宝物卡。
我们在去甘肃省博之前,还尝试做过宝物卡。主要是我根据省博公号,以及百度词条信息制作的。到了现场,孩子会参考卡片对实物加深了解。同时还可以用卡片来收集印章,画简单的草图,卡片背面写几首诗词,等车排队的时候可以随便读读背背,总之用处多多。
6、了解国外的博物馆。
如果有出国逛博物馆的打算,最好也要在国内事先了解一下。了解的渠道,一个是维基百科,上面不仅有很详细的介绍,还有清晰的图片可以参考,了解展出信息、开放时间、预约通道等等。
如果是去欧洲,参观美术馆会比博物馆更多,每一座教堂、城堡也都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提前了解一下西方美术史和建筑常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7、留足参观时间。
通过对展馆的了解,预计参观时间,尽可能多预留一点。一来是因为在参观过程中,孩子可能会问很多问题,也许会在一个宝贝前驻足很久,整个参观速度就会很慢。二来是因为展馆的人流可能超出你的预期,比如国博,进门需要排很长的队,团队和散客需要分开排队,除了一定要记得提前预约,还要看清排队的位置,切勿排错。
8、携带的物品。
如果要去展馆,我一般会为孩子额外准备一个本子(不带格子)、一支笔和橡皮。如果展馆温度比较低,要额外准备一件外搭。带齐证件和预约单。其他物品越少越好。
三、参观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参观过程中,我觉得最要紧的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思考。
1、进门前和孩子讨论参观计划。
在参观之前我会让孩子自己设计参观计划。要看哪些,不看哪些,重点看哪些,要不要音频讲解,有没有其他有趣的想法进行互动等等。
2、关于孩子的提问。
提倡现场提问,现场解决。很多展馆预留了二维码,可以扫码了解博物馆对文物的介绍。通过互联网查询相关信息。或者去询问工作人员、讲解员、志愿者。实在不行,记下来,回去慢慢找资料。
3、鼓励孩子有啥想法及时分享。
我很喜欢孩子在参观过程中迸发出来的各种联想,有时候她会把自己逗得哈哈大笑。
4、如果人太多,可以调整计划,专注于某个方面。
比如我们在圣彼得大教堂时遇到了超级多的人。当时孩子感觉特别烦躁。我说:“没关系,你能看到哪些地方,觉得哪里最有趣,妈妈就陪你看哪里,我们不去和他们挤。”闺女说:“我最喜欢教堂四周的装饰图案,还有雕塑里的天使。”于是,我们娘俩就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观察起来,她还现场画下了自己喜欢的装饰图案和天使的翅膀。
5、留意博物馆里的儿童区域。
绝大部分展馆都没有替儿童考虑,所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儿童区域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个儿童区域设置在地下一层,很多人没有留意到。我们去的时候几乎是空无一人,真是痛痛快快玩了个够。这里不仅有可以触摸的各种毛笔、矿石,还有可以让孩子拿在手上360°观察的瓷器仿制品。他们把《清明上河图》做成了找细节的电子游戏,把故宫变成积木让孩子任意搭建。
比利时的巧克力博物馆虽然不大,但也非常适合孩子,因为有各种巧克力可以随意品尝。浓浓的比利时巧克力。为我们现场演示如何制作各种花式巧克力。每天只有固定时间才有,需要提前安排好时间。而比利时漫画艺术中心简直就是孩子们的大乐园。
6、给孩子足够的时间。
带孩子看展学到多少,掌握多少,我并不在意,但我在意孩子有没有享受其中。如果她在一幅画前停留,我从不打断她,从不催她前进。在佛罗伦萨看到《维纳斯的诞生》和《春》的时候,闺女在那幅画前足足站了半个多小时;上博的一个展厅我们就耗费了半天时间;甘肃省博我们前后去了好几次;宁夏科技馆我们连续玩了两天……
足够多的时间让孩子可以沉浸其中,有她自己的思考空间。在庞贝古城静静欣赏残缺却带着神秘的雕像。
四、参观之后还可以做点什么?
人们经常会在事前做很多准备,参观完之后就再没有回顾。而如果能在事后做点事情的话,就可以多一些思考和沉淀。比如:
1、针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做讨论。
在观展过程中孩子的问题可能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那么事后再讨论回顾一下就是非常必要的。一起查查资料,全家来个头脑风暴,都很不错。
2、整理拍摄的照片,记录的资料。
很多博物馆不允许拍照,但也有允许拍照不允许开启闪光灯的博物馆。尊重博物馆的要求,尽可能留下一些喜欢的图像,事后整理出来随时翻看将是很好的回顾。
3、写下(画出)一些思考和总结。
在整理、记录的同时,我也会写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总结。孩子有时候也会如此。比如,我们看了“从莫奈到苏拉热”的画展之后,女儿就画了几幅图,来总结绘画发展的轨迹。
同样的小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绘画表达方式:古典主义~印象派~野兽派,最后一个说是向苏拉热致敬,把小熊拆成了零件,哈哈。
当然,除了这些,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来丰富观展体验,比如看看专题纪录片,读读相关书籍等等吧。欢迎大家给我留言分享你的观展心得。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3
今天天气有点阴沉,我们兰西小屋的新浪博友们一起前往安仁镇参观建川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我自认为看得比较多了,可今天这次建川博物馆之行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中流砥柱馆,我欣喜地看到有一处复制的地道战的场景,大伙都高兴地前去体验,呵呵,从狭窄的洞口钻出来,居然是一个衣柜。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当年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根据实际创造出挖掘地道的方式在敌人包围村庄或进驻村庄时神出鬼没的打击敌人。我们耳边仿佛响起了激昂的游击队队歌。快看,“海娃送鸡毛信,那是我们学过的课文。”我高兴地指着墙壁上的一座浮雕告诉妈妈。妈妈说:“这些少年儿童都是当时的抗日英雄,你们要好好学习他们。”墙上的周恩来愤笔急书的题词引起了我的关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了当时皖南事变的真相。
在正面战场馆前面,门口一座雕塑映入我的眼帘,那是“哀兵”,是一位国军战士的形象。有道是“哀兵必胜”。我想,这里用“哀兵”来形容当时面对野蛮日军侵略的国军将士,将奋起反击,必将打败侵略者,取得这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吧。
当导游告诉:“抗战中,伪军有118万时”时,这让我很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当汉奸,背叛是卑鄙的,更何况背叛的是一个民族!又偏偏是在抗战进行之中,出了百万人的汉奸!如今,有些人也是崇洋媚外,哈日哈韩,应该让他们到这里来看看,让我们牢记历史,千万别忘了切肤之痛。
我们步行了几座博物馆,天色已暗了,我的脚已经走得很痛了,但还有几个馆还没看完,然而我的心里却是激动不已,心里充满了历史责任感,“同学们,大家起来,一起担负天下的兴旺吧!”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4
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x省立西湖博物馆,是x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参观省博物馆观后感。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11003年,x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博物馆里有几个场馆,分别是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x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省博物馆旧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x省立西湖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x省博物馆。该馆原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11000年分出历史部文物组,成立x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1004年分出自然科学部,成立x省自然博物馆。
省博物馆是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有关数据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大量的古今书画。不久我们参观完了,便回家了。
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体会篇5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殿堂”。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的当下,发生在“文化殿堂”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也日益引起关注。
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文化桥梁”,以珍藏的实物记录传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是无比宝贵的财富。与文字记录相比,博物馆的实物更能直观体现历史、表现文明,在公共文化传播和教育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相关措施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博物馆蓬勃发展,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也是公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表现。然而,博物馆硬件再“高大上”,没有文明的参观环境,参观者在享受“文化大餐”时就会像吞下了苍蝇。
一些参观者把博物馆等同于一般的旅游观光点,以逛景点的心态走进博物馆,呼朋唤友、高声喧哗、随地坐卧、随意拍照、乱摸乱碰,不顾别人感受和馆内禁令随意使用闪光灯、自拍杆,却忽视了保护博物馆内应有的静雅和秩序。甚至发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极端低级”的不文明行为。
一个博物馆不管大小,往往浓缩了一座城市、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每次参观都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触摸”,一次进入“文化殿堂”的精神洗礼。然而,精神的洗礼需要文明细节的滋润。博物馆里的不文明现象,既说明部分参观者的文明素养不足,也表明部分博物馆管理者考虑不周。一些博物馆长期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尤其对短时间内大量涌入的参观人群,缺乏有效的疏导和管理,往往会在参观高峰期形成一定程度的“失控”。改善博物馆内的参观环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除参观者个人自觉外,管理责任尤其重要。当前,旅游部门实施的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故宫等热门景区在高峰期的限流方案等,都可以在各种博物馆的管理中借鉴、使用。只有细化管理,才能引导公众形成文明的参观习惯,更好地促进博物馆可持续发展,打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