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参考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将我们真实想法记录下来,我们写心得的时候一定要是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自己的真实想法,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梁家河》心得体会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我所在的大坑村是一个贫困村,作为一个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看到梁家河的发展,我感到脸红和惭愧,习的身体力行着实激励了我。我要把这次学习的感受及时传达给我村“两委”的干部。
会昌县周田镇大坑村党支部书记张华玉
“听当地乡亲说,习去福州上任后,梁家河的村民在福州见到了他,把他们请到家中吃饭,亲自下厨为他们炒了七八个菜。离开时,同志自己出钱为他们买好了回程火车票。”近日,聊起梁家河之行张华玉说:“习身居高位却不忘本,对梁家河乡亲重情重义,是我们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好书记。同时,我感觉梁家河的村民真幸福,我特别羡慕他们。”
俗语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关键是领头人。这次学习考察,张华玉对此感触最深。他说:“今年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作风问题无小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都能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我们在村里更应该做遵纪守法的带头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官、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我们必须过好‘两关’。第一关是‘自我关’,第二关是‘人情关’,以上这两关,不是要不要过,而是非过不可。”这是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所提到的一句话,如今,已成为张华玉心中的行动准绳。
他说:“我们的党员干部身处纷繁复杂的人情社会中,随时随地都面对着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感情的考验。当人情与法律法规、纪律要求发生矛盾时,就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唯有保持一颗公心,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坚持原则不动摇,谨慎用权,不徇私情,才能保持清廉本色,才能成为像习一样亲民爱民、民敬民爱的党支部书记。”
张华玉说,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扶贫扶志相结合,要像梁家河一样,办好合作社,争取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这次走进梁家河实地参观,是一次精神洗礼,脑海中仿佛闪过一幕幕梁家河人民挖沼气池、修梯田排子、打水坠坝火热的劳动场景。年轻后生们扑满灰尘的脸上流淌下的汗珠,姑娘、媳妇们憧憬新生活露出的欢欣笑容,老人们爬满皱纹的脸上被岁月写下的沧桑,孩子们迎着新时代的朝阳茁壮成长,这里孕育着希望,这里窖藏着信念的磅礴力量,就是这块曾经贫瘠的土地用实干孕育出了中国梦新的希望。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读完《梁家河》后,给我的感受有四点: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我们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工作一辈子,可能是五年七年,超过十年的很少。在一个地方的服务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结合自身谈感受,我于2011年6月来到西营,今年整整七年。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带领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共同努力,建成了一座美丽宜居的文化新镇,两个文化广场,三个宜居社区,六家社区工厂,八个特困户安置点,山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镇社区变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在家门口上班,生活得越来越丰富。
尽管也给群众做了一些实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每每下村入户,看到还有少部分群众生活依旧困难,增收没有支撑,极少数贫困群众还走的是泥土路,读后感.住的是土坯房,争等靠要攀比,缺乏脱贫动力,内心就很沉重!工作中,压力太大,琐事太多,难免遇到挫折、委屈,也有身累心累、坚持不住、心灰意冷的时候,但是读了《梁家河》这本书后,让我从中汲取了苦而弥坚、克难奋进的精神力量。
我们今天的工作环境条件,远远好于过去梁家河的那个条件。党组织让我担任镇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是一个为民做实事的机会。我一定会坚持理想信念,在有限的服务时间里,为人民做更多的实事好事。
第一次接触纪实文学《梁家河》是在公众号推送的〔梁家河,我读,你听〕。但是由于自身的懒散并没有坚持每天听,昨天偶然在同事处看到了这本书,顿时被吸引了,遂借来一口气读完,也真正印证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同是七年,七年前因工作调动我认识了马镇村,那时的马镇还只是一个小村,后来因合镇、合村,马镇村地域面积变大了、人口也变多了,但我和马镇却始终在一起,也见证了马镇七年的山乡巨变!
够格奔小康的城口过境二级路立项建设;全镇最偏远的村成功建设集中安置社区,实现住房安全100%;户户门前联户路通达,自来水、安全用电100%;新建马镇活动中心、教学点、村卫生室、活动广场……
从在黄土地面打滚的小朋友到在满铺橡胶的操场撒欢,小朋友笑了;从人走猪坐轿、人累猪在笑的高山搬迁至设施齐全的安置小区、安全住房,群众笑了;从“天明就上坡,擦黑躺上床”的作息时间到争创最美马镇人、广场舞蹈跳起来,年轻人笑了;从天天喊饿到顿顿吃肉,我们,也笑了!
同是七年,我们都曾经拥有青春年华里拼搏奋斗的“恰同学少年”;同是七年,我们一样有过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的寒窗苦读;同是七年,我们也走出了“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而这都离不开我们的初心,这种初心就是“梁家河”的情怀,这种初心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情感与希冀。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
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7
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8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读到了天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知识青年、一名公务员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干部就是新时代的新知青,我辈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自己的基层岗位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这群特殊的存在,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不仅仅是一种无奈,更多自主作出这种选择的人体现的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为民情怀。这点,是我们这些公职人员特别需要学习的。
都说时势造英雄,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背景下,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做贡献的机会。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我身在改革开放以后,没有体验过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时代。和成长在那个年代的他们相比,物质上我们这一辈有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有着更多的选择。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的青年,以什么样的姿态去面对当前这个崭新的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新的时代,以什么样的付出去回报这个我们成长成才的和平富足的新时代,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