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心得体会8篇
写心得体会大家就需要先在脑海中回想事情的经过,是需要我们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的 ,心得体会可以把人生经历中得到的体会用文字书写下来的重要文体,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温暖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温暖心得体会篇1
在舞蹈情境上,《冬残奥圆舞曲》立足于雪花纷飞的冬季背景,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开篇描绘银装素裹、洁白无瑕的冰雪世界;中段雪花漫天飞舞,尽抒随境而舞、随心而歌的坚韧信念;末尾徜徉于充满生机的未来,呼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为了首次在残奥会上的亮相,除了演员外,幕后的很多工作人员同样演绎着“呼唤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场景。
谈起《冬残奥圆舞曲》,编导李文倩非常兴奋地拉着记者一路小跑去欣赏她们用一根根牙签摆出的各式各样的雪花造型,每根牙签就代表了一名演员,“我们这个舞蹈俯瞰才是最好看的,只有在裴导那个位置才能看到整个雪花的造型,并单单就这个节目的雪花造型,我们就曾想了100组。”
手语指挥刘倩是艺术团的化妆师,团里两个舞蹈老师都被借调导演组了,她临危受命担起了手语指挥的角色。
据记者了解,她同时也是两个女孩的妈妈,“我回去要用这些照片教育我的孩子,演员穿着这么厚的衣服,在这么冷的场地排练,多艰苦,她们只看到了电视上光鲜的一面。”
看着演员训练的照片,已经两个月没回去看孩子的刘倩,心里还惦记着回去怎么教育孩子。谈起演员训练,刘倩也是感慨万千,“艺术团的精神在这些演员中传承了,魏菁阳、祝悦她们不管训练多苦多累,都咬牙坚持。”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是艺术团一代代演职员保持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在她们中传承。
作为编导之一的李文倩,同样借调于艺术团。她有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爱人是位外交官,长期驻外,两个年幼的儿子只能扔给父母照顾。提起孩子,在演员面前表现格外坚强的李文倩还是没能忍住眼泪,“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妈妈,对孩子充满愧疚,忙完活动,就想好好陪陪他们。”
据记者了解,《冬残奥圆舞曲》的中心思想是同心圆,它有着中国古老的哲学寓意,包含着人和人的团结、友爱、携手向前,这个中国最古老、最质朴的情感。如今,这些舞者和幕后的英雄们,在舞台上,准确诠释了“以生命的绽放”的主题,舞台下,她们自强不息、突破自我,展现了残疾人对“更美好的生活、更包容的世界”的不懈追求。
此外,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领数十名残疾人表演者用手语“唱”国歌……她们以温暖而充满力量的演绎,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残疾人的风采,向残奥精神致敬。
温暖心得体会篇2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鸟巢奏响,国旗缓缓升起。旗杆旁,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带领艺术团、北京联合大学等45名听障演员用手语“唱”国歌——虽无声,但意浓。
手语唱国歌,这是残奥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能够站在这个舞台,用手语唱国歌,就是国家关心、关爱残疾人的生动体现。”在排练的时候,邰丽华尤其注重细节的把控。“前进”手势的方向,“不愿”转头的幅度,邰丽华一遍一遍带着演员练习,纠正动作和表情。在她看来,表演者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了残疾人的形象。
方案最初只有北京联大的女大学生,几次彩排下来,邰丽华感觉缺点阳刚之气。邰丽华向导演组建议增加了艺术团的12名听障男演员。建议很快被采纳,国旗下男子的阳刚和女子的柔美相得益彰,整齐划一的动作,坚定的情感再次感动了观众。
用手语奏唱国歌,其中不仅有残疾人代表,还有健全人。残健融合之中,既体现了残奥精神,更是“平等、参与、共享”理念的体现,“我们也能大胆地把对祖国的这份热爱表达出来,也向世界传递一种精神力量。”邰丽华自信地说。
昨晚的冬残奥开幕式始于一盏鲜红的灯笼,一名视障女孩得到了一盏红灯笼,她爱惜地抱住灯笼,胸口那抹暖意变幻成了本次北京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踩着“冰刀”滑进鸟巢,雪容融的到来也让这初春的夜晚多了几分暖意。
暖意,是被自强不息的故事打动。
改变始于体育。冬残奥会是残疾人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直面生活挑战、为梦想而拼搏,他们的精神意志令人敬佩、鼓舞人心。绽放出生命之花,不断迸发出向上的力量,他们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
暖心的,不仅仅是红灿灿的灯笼。更是在李端点火遇挫时,鸟巢中响起的洪亮的“加油”声。
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整场开幕式都洋溢在一种温暖的情感当中。通过舞台上的演员,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普通残疾人感人肺腑的故事。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更能体现包容的社会。北京冬残奥会将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了解,助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助力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就如同雪容融的名字所寓意的,容融,代表着包容、融合,体现了通过残奥运动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残健融合,以“有爱”创造“无碍”,北京冬残奥会将为世界点亮人文关怀的光芒,带来一个打破隔阂、包容彼此的宝贵契机。
温暖心得体会篇3
“龙抬头”,再启程!
今夜,残奥会的火种时隔14年再度点亮千年古都,续写“双奥之城”的荣耀;
今夜,“鸟巢”时隔12天再迎盛大聚会,2022年初的冰雪盛会终现生命绽放。
世界目光聚焦于此,灿烂星辉照耀前方。在冬残奥会精神的感召下,“精神寓于运动”的残奥理念与“平等、参与、共享”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理念在此相融相汇,书写成一篇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动人故事。
鸟巢上空,夜空中星光闪烁。场地中央,洁白的冰面也渐渐幻化成闪烁的星海,浮现出过往12届冬残奥会的光辉历史。从瑞典恩舍尔兹维克到韩国平昌,世界残疾人冰雪运动员宛如点点星光,在冬残奥会赛场实现生命价值,演绎人生精彩。
最终,画面定格在“2022中国北京”,北京冬残奥会如期而至。此后的9天赛期里,北京冬残奥会不仅将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残疾运动员展示竞技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平台,更将为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新贡献。
英雄无言,热爱有声。
8名残健融合护旗手护送五星红旗入场,他们是中国残疾人运动员以及为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代表,视力残疾人们在仪式旗台两侧无伴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现场的听力残疾人们也用手语“演唱”国歌。
赤诚爱国心,浓浓家国情。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他们的赤子之情同样浓烈。这一刻,《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从他们炽热的心间流淌而出,成为中国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缩影。
不仅如此,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东道主中国代表团步入场内。本届冬残奥会,96名中国运动员将参加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员全部为业余选手,他们也成为广大残疾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推动实现“健康中国”的生动写照。
一枚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出现在一位盲人手中。不同于以往冬残奥会开幕式,国际残奥委会标志的展示方式,这枚小小的会徽“无形”却深深烙印在更多残疾人的心中。运动点燃希望,拼搏成就梦想,此刻最小的会徽也以向世界发出“改变始于体育”的号召。
浪漫延续,希望长存,“大雪花”造型的火炬台再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身为最后一棒火炬手的盲人运动员李端,在火炬台前小心摸索着火炬接口,将“飞扬”火炬插入雪花火炬台,期间全场掌声雷动,洪亮的“加油”响彻鸟巢。
这一刻,在鸟巢中央“微火”的映衬下冬残奥会开幕式更显温情。而无论是开幕式倒计时、文艺表演和点火瞬间,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贯穿始终,也让关注着这场盛会的人不断感受“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人文情怀。
如果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24节气倒计时、天上奔涌而落的黄河之水,在鸟巢上空绽放的“迎客松”烟花,尽显“中国式浪漫”;今夜,全部由残疾人参演的《同在蓝天下》,残健融合的舞者绘出一张绚丽笑脸,国家体育场则共同唱响生命的赞歌。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实现完美交接,背后是筹办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运筹帷幄。2月20日,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此后的短短12天内,北京冬奥组委在场馆建设和运营、竞赛组织、疫情防控、赛事服务保障等方面顺利完成冬残奥会的转换工作。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最终,完美、感人的开幕式成为中国兑现这项庄严承诺的崭新起点。此后的9天时间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冬残奥运动健儿汇聚于此,发扬拼搏精神、展现自强不息风貌,共同组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冬残奥盛会的拼图。
温暖心得体会篇4
3月4日,2022北京冬残奥会在鸟巢盛大开幕,再次上演中国人的浪漫。如果奥运会选出的是人类最巅峰的身体,那么残奥会决出的就是人类最不屈的灵魂。奥林匹克向残疾人敞开平等的大门,让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的赛场,更有着呵护生命的要义。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北京冬残奥会上温暖与感动的瞬间。
1、残疾人合唱团齐声唱响我和我的祖国
在迎国旗入场环节,现场的残疾人合唱团和两侧的24名青年学生,以无伴奏的方式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共同唱出对祖国的热爱。
2、手语唱响国歌
开幕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伴随着庄严的国歌,现场的听力残疾人,用手语深情地唱着国歌,表达着自己的爱国之情。
3、冰壶倒计时
在倒计时环节,轮椅运动员将冰壶推出的那一刻,倒计时数字10至1在赛道上亮起,到冰壶正中大本营时,倒计时刚好结束。冰壶倒计时充满了科技感和梦幻感。
4、手手相传的残奥会会徽
在残奥会徽展示环节,两个孩子在一位盲人的手心画出了残奥会会徽,这枚小小的会徽手手相传,场上所有的人手中都有了残奥会徽。手手相传的残奥会徽也把残奥精神和希望传递出去。
5、盲人运动员点燃主火炬
主火炬台由我国盲人运动员李端、残奥会4枚金牌获得者点燃。在摸索中,在全场的加油声中,李端成功将火炬嵌入主火炬台。北京冬残奥会和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点燃的方式完全一样,也体现了真正的平等。
温暖心得体会篇5
温柔和智慧是慢慢人生路唯一的救赎
可能是年纪越来越大了,开始不喜欢看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紧绷的神经总是无处安放。时间也变的越来越少,距离上一次在午后日光下读书已经过了不知多久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蝌蚪,长大了都变作井底之蛙。这不是你的过错,只是你的限制,但你要想法弥补。要了解世界,必须到远方去”
从美国回来已经过了三个月,这期间我想过很多的因果和对未来的规划,终于是草草不得终了。我的心也许还在浮躁中得不到解脱吧。看到毕淑敏写的这句话的时候,让我想到了日本电影《虹之女神》中,女主角出发去美国前的那一夜,她说:我想要展现这个世界给你看,那么我必须先走出去,才能看的清楚。行色匆匆的人群,和异国多年的生活经历改变了我,也许我还是没有从井底之蛙变作池塘里快乐唱歌的青蛙,但是我知道那口井的边缘在哪里,我看见了它,我就可以看见无限的可能
“美丽是女人最初也是最终的魅力”
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关于“我所喜欢的女子”描述
同样身为女子,仍喜欢美好的女子。欣赏着她们的美,从内心到外表。“美丽的女人应该是持久的,少年时像露水一样纯洁,年轻时像白桦一样蓬勃,中年时像麦穗一样端庄,老年时像河流的入海口,舒缓而磅礴”。
我有一个女朋友,每次谈天,她总是会说自己老了,如今不恋爱便再也嫁不出去。她身边的男人一个接一个的更换,除了看见她日渐疲惫的双眼,没有一个男人给了她,她所想要的一切。时间并不是美丽的敌人,它让你沉淀成一株丰盈的花树。我真想写一张卡片,夹在这本书中,送给她。喷上澄花和薰衣草混合的香水,静静的陪伴她度过岁月中的不安与彷徨
如果你有时间,就请慢慢的一页一页的读下去吧
温暖心得体会篇6
几经犹豫,还是给这本书打了及格的三星,而不是私以为更贴切的两星。
这本书是找别人随手借来的,我首先必须承认,自己极少花钱买散文集,季羡林梁实秋等大家的作品除外。毕淑敏于我,理所当然是严肃作家中的一份子,而且在我的印象里,作者本人似乎也是以散文见长的,所以当有这样一本书放在面前的时候,我没有拒绝的理由。
然而这本书里的内容实在让我大大失望了。
每个人评价一本书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因素顺序,就我本人而言,往往从最直观的地方切入,也就是拿起书最先闯入视线的封面和页面布局。看到封面的时候,首先是些微的不适应。因为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这种撞色小清新的封面通常是一些年纪三十五岁以下,阅读体验和人生经验都谈不上丰富的女性心灵鸡汤作者的招牌和名片。
打开书页再看,发现每篇文章的开头都在书页的倒数三分之一处开始,再加上与大多数书籍相比更宽的页脚页眉,间或出现的只有一张图几行字的所谓书页,这本278页的书籍如果用正常的方式排版,怕只有200页左右吧。再看一眼封底的标价,不得不说,这本书是偏贵了。
待到仔细阅读的时候,就遇到了许多的错别字,比如“清山绿水”,“虬蚺”等等,这是编辑无可推卸的过失。还有一些我不知是编辑的疏漏,还是作者的个性表达,就我看来,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
还有一些文章,常让我生出“跑题了”的感觉。比如《发出声音永远是有用的》直到最后两个自然段才和题目扯上关系,读到这里之前我甚至以为她要讲的与题目完全南辕北辙。
因此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就是,已经读了的很难去读第二遍,没有读的也大可不必出钱去买,愿图书编辑能实实在在对读者负责,不要急着和给差评的读者打嘴仗;愿作者能专注于对读者真正有助益的写作,别再炒隔了不知多少年的冷饭了。
温暖心得体会篇7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将于4日晚上演,在浪漫、唯美、富有诗意的冬奥会开幕式之后,冬残奥会将呈现一场怎样的开幕式?近日,冬残奥会开幕式导演沈晨在接受采访时进行了介绍。
本次开幕式的名称与核心内容为《生命的绽放》,通过质朴的情感、简约的编排,表达“自强不息、突破自我、残健融合”的理念,展现残疾人生命绽放的动人时刻。参演人员中有30%是残疾人、70%是健全人,将以残疾人表演者为主要角色。
与冬奥会开闭幕式一样,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也将在国家体育场“鸟巢”进行。虽然是同一个场地,而且同样运用了超大地面屏幕,但沈晨介绍说,冬残奥会开幕式与冬奥会还是有所不同。
在色彩方面,沈晨说:“冬奥会开幕式讲述了冰雪的故事,闭幕式是蔚蓝色浪漫和红色的激情碰撞,而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我们将用大家能够看到的所有颜色来融化和兼并。”
他表示,冬奥会开闭幕式更多传达的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人文特色,比如折柳送别等。而冬残奥会开幕式则从创意阶段开始,就明确要讲述残疾人自己的故事。
“为什么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想表达的是每一个残疾人内心最美丽、最精彩、最绚烂的绽放瞬间。每一个残疾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每一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也都在创造着世界。”他说。
与此同时,中国元素在冬残奥会开幕式中也必不可少。其中,象征团结、友谊、共融的“同心圆”概念将贯穿始终。沈晨介绍说,开幕式倒计时、国际残奥委会标志展示、文艺表演以及点火瞬间等等,都将有“同心圆”出现。“之所以是‘同心圆’,就是让大家不断聚焦、不断感受那份团结、友谊以及打破壁垒后的共融。”
此外,沈晨还透露,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也将在开幕式上闪亮登场,在运动员入场时带领大家欢迎远道而来的残疾人运动员。
温暖心得体会篇8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在即,各国运动员已陆续入住冬残奥村。无论在冬残奥村,还是冬残奥赛场上,各种无障碍设施细节满满,为运动员及相关工作人士带来了友好而温馨的体验。
比如,在“冰立方”,除了10间永久的运动员更衣室外,工作人员还改造了10间集装箱式更衣室灵活补位,更衣室内部坐便器、洗手池、淋浴设施应有尽有;“冰之帆”则增加了36个无障碍看台,分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处;而在高山滑雪比赛场地,“雪飞燕”里的饮料柜每排各种饮料都放一点,可以让不同高度的运动员都能拿到自己想喝的。
诸多人性化的设计,让冬残奥村和赛场更加安全舒适。满满的细节中,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与周到细致。
可以看到,从北京冬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可不只有“雪容融”接替“冰墩墩”上岗,也不只是景观与标识的不同,更多的改变藏在那些温暖的细节里。冬残奥村地面的防滑材料、一高一矮的手部消毒机、餐台的流食搅拌器与盲文菜单……这些未曾被忽略的环节,彰显了人文关怀。
正如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残奥整合经理刘杰所说的,“我们希望尽量不要借助人抬等外力帮助残疾人运动员行动,而是努力形成一个包容性的环境,让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通行,这体现了平等与尊重。”
这份尊重,也收获了运动员们的好感,不少外国运动员变身冬残奥会“夸夸团”。荷兰残疾人高山滑雪队的教练尼基称,在他参加过的三届冬残奥会里,“北京冬残奥会的设施是最好的”;美国运动员诺亚·艾略特则称“北京冬残奥村的生活像做梦一样”。
每一处体贴细节的背后,都是“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理念的体现。从居住、餐厅、交通,到冬残奥会的赛场上,所有的服务与设施都为方便残疾人运动员生活与比赛而设计,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员之家”的温暖。
更重要的是,这些细致入微的设施,并非临时安排部署。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为例,“雪飞燕”早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两个奥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这份“提前规划”中,蕴含着我们对冬残奥会的重视和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