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8篇
在现代生活中,当自己产生感想后应该好好写一写心得体会了,不少人在写好心得体会之后,都是会和别人分享的,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更是农村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关键。许多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不说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扶贫济困,连基本办公经费都全靠政府财政补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是一块突出的短板。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有政府补贴和村集体经营收入,政府补贴基本固定,要想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通过生产经营,盘活村集体资产。国家出台“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惠农政策,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怎样让农村闲置资源“活”起来,充分发挥土地制度红利在乡村建设中的作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实惠,这是当下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新课题,也是我们最终的奋斗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是农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应该为乡村振兴献计出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2
2017年8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塞罕坝林场荣获了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奖项“2017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作出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电视剧《最美的青春》于8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顺利开播。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干部,我是带着崇敬的心情认真收看了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同时我也是带着学习塞罕坝精神的责任,认真领会了这部电视剧所体现出的崇高精神,也让我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冯程、覃雪梅为代表的18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毕业生,与承德围场林业部等组成拓荒队伍,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植树造林的故事。这是一个特殊年代的故事,是一段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传奇,是一部歌颂中国北部高原荒漠塞罕坝上老一代造林人奉献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史诗。塞罕坝林场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减少京津冀地区的风沙危害,国家指定由林业部和河北省在承德境内高原荒漠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抵御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南侵。以主人公冯程、覃雪梅等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林业大中专毕业生与以林业干部职工为骨干的369人开荒队伍,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岂料,因造林立地条件恶劣机械造林失败,转为人工造林。他们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度的环境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战严寒、斗酷暑、抛青春、洒热血,营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拱卫京津冀蓝天,在荒凉的塞罕坝上,冯程和他的伙伴们同进退,共患难,也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诗篇。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塞罕坝精神,我一次次被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主人公们的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所打动。在我看来电视剧《最美的青春》里的主人公,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便是当今塞罕坝精神的具体提现。“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是电视剧《最美的青春》男一号冯程的心里话,他们第一代造林人,把改变现实造福后代当己任,为新中国的建设投诸了一腔热血与豪情,正是第一代造林人的不懈努力与奉献,才让现在的游客,可以游览于花园一般的林海里,尽享吸氧时刻的瞬间舒适,让荒漠变绿洲成为现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干部,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觉得更加需要将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作为鲜活教材,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让“塞罕坝精神”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高度评价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的使命担当。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忠实履行“为首都阻风沙、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体现了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青年干部是当今国家各项事业兴衰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青年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成为党的旗帜的坚定护旗手,必须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讲党性、讲信念贯穿于工作始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自觉成为始终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对民高度负责,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党员干部。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民政部门履行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重要职能,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塞罕坝精神贯彻到为民服务的全过程、体现到民政工作的各方面。同时,必须大力弘扬“三严三实”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强大动力,推动做好当前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持之以恒干好本业是塞罕坝人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永远珍惜的精神财富。民政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极强的工作,民政干部必须要把学习新政策、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当作习惯。多研究些问题,少走一些“弯路”,学深悟透民政工作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文件、新要求,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问教,避免在工作中出现“无知而乱”的尴尬。多研究些业务,少谈一些“套路”,做到对基层情况了然于心,将群众需求牢记于心,将工作程序内化于心,才能在开展工作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真正成为民政工作的行家里手。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塞罕坝人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为了长远发展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传奇。为民服务、真抓实干是民政干部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民政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作为民政干部,就应该时刻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切忌有等待观望、软弱懈怠的“撞钟”的思想,就应该树牢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经得起“打磨”的韧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抓落实,向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发力。同时要统筹兼顾好每项工作,把复杂的事情办好,把困难的事情办成,秉持“来民政部门就是来吃苦”的干事创业信念,以“勤奋工作、不骄不躁”的作风踏实工作,才能久久为功,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更需要《最美的青春》第一代造林人的奉献精神,除去目前社会上蔓延的铜臭和腐朽思想,激励我们振奋起民族精神,无论身处任何时期,都要不畏艰苦、勇于奉献、艰苦创业,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我们的一切,因为我觉得:不负岁月不负时代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3
从卫星云图上看下来,那一弯深深的碧绿,仿佛一只雄鹰翱翔云际,这里就是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1.4℃、最低气温超过-43℃的高寒区,是内蒙古高原南缘和浑善达克沙地的最前沿,是距首都北京最近也是最关键的一道风沙屏障。52年来,在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几代人坚守在那里,同土地沙化做着顽强的斗争。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筑出万顷林海。他们用伟大的智慧使塞罕坝长成了华北地区人工林规模最大、长势最好、生态环境最优、经济效益较高的绿色明珠。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如何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坚定信念。要学习他们直面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新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要学习他们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牢固树立乐于奉献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将工作思维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在奉献中不断进步成长。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4
一棵树每年可贮存一辆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亩森林一年可吸收粉尘20—60吨,1万亩林地的蓄水能力,则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树的生态价值可谓非比寻常,而人的生态贡献倘若积累起来,同样非常可观。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许多去塞罕坝采风和游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这份精神熏染,源自于塞罕坝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激扬于塞罕坝人“一年四季 长 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落脚于塞罕坝人“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的生态深情。塞罕坝人55年的平凡坚守、苦干兴业,换来茫茫荒原变身百万亩森林的惊天巨变,造就高寒沙地生态建设上前所未有的绿色奇迹。这个奇迹,是愚公精神的现实写照,是艰苦创业的时代缩影,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例。
美丽中国的基石,不仅在于天蓝地绿水秀山清,也在于千千万万颗像塞罕坝人一样的美丽心灵。“同呼吸,共奋斗”,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态文明音符的演奏者。我们也许不能都成为造林不断、护绿不止的“生态卫士”,却可以成为像塞罕坝人那样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行动者。观山水则赋予山水以生命情感,在城市则装点生活以自然情怀,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远方,心间的生态意识,日常的环保行动,汇集起来就是一道亮丽风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具有同等的环境价值。然而不少人想的是:我享有生态,你去讲文明。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些人却只想自己乘凉后人栽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却只盯住金山银山;谁污染谁治理,有的部门却不断掩饰污染回避治理……殊不知,生态环境一旦损毁必是失之长远的“全输”结局。无论是_过度消费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还是减少只讲享用和消费、忽视责任和义务的“搭便车”行为,关键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和参与。__今年3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言简意赅,意味深远。
当年的塞罕坝创业者,几乎人人都能准确说出国家制定的林场建场目标: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过去植树造林,更多出自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朴素生态危机意识;如今增林扩绿,则是源自坚持绿色发展、追求永续发展的生态自觉。从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今天中国孜孜探索的,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路,是一场以绿色发展为先导的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谁都不应是例外。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人呵护绿色、保护生态,力量汇集起来就是“绿色海洋”,时间积累下来就是社会风尚。让生态意识融为公众意识,生态道德成为社会公德,每个人心间的美丽愿景,一定能生长为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记得第一次到塞罕坝,我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松涛所震憾,被荒漠变绿洲的惊世之举所折服。塞罕坝是河北林业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一名务林人,更希望塞罕坝精神能够再次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通过点燃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火把,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对此,我个人有三点体会:
第一,学习和弘扬塞罕坝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塞罕坝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塞罕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无价之宝。
第二,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满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创业之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不断求索。
第三,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献身林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衣宽解带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几代塞罕坝人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甘于寂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塞罕坝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业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谋事干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5
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老坝上”是一群为林场奋斗一辈子的老林场人,他们有着执着的信念,不忘自己的初心是把树栽活,还有对林场的坚守。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已经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恶劣的环境下,塞罕坝人拥有乐观主义情怀,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三代的奋斗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每个难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拥有乐观主义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都可以解决。
功成名就,不必在我。记者专访塞罕坝林场场长刘海莹时,他提到当初林场人干这件事的时候,就没有奔着出名去,如果奔着出名去,这事儿就干不成。塞罕坝林场获得了地球卫士奖——激励与行动奖,林场人55年的努力有了一点成果,获得了公众认可。塞罕坝精神是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从55年前的黄沙漫天到今天碧波万顷的绿色天堂,塞罕坝林场三代人义无反顾地追逐绿色梦、生态梦的奋斗史、光荣史,正是共和国几代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国家富起来、好起来的写照史。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不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我们都能够保有不消极、不懈怠的工作热情,投身到自己的工作中,发扬“塞罕坝精神”,就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干出精彩,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富强注入无穷动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而艰苦的努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6
55载天道酬勤,谱出生态史诗;数十载矢志不渝,铸就绿色长城。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尽管在蒙古语里意为“美丽的高岭”,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荒漠、流沙占据,最高气温33.4℃,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年均积雪达7个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55年的艰苦创业,三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出面积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如果把人工林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不仅为京津筑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伟大的时期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从而形成一个能够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时期的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这些红色精神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可歌可泣的中国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140万亩的塞罕坝土地,源于几代成百上千名塞罕坝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这些红色精神的传承、光大和延续,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和最新诠释,成为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歌德说过,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也正是沿着“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这条由“信仰”铸就的道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奋斗在塞北荒漠,用辛勤的汗水不断浇灌,用坚韧的精神作为支撑,55年如一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到“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美丽高岭,塞罕坝精神的产生、发展到发扬光大,既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时代发展所形成的精神财富。
当年贴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对联:“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充分表达了塞罕坝人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既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怡人的绿色长城,也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代表精神,但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是一致的,塞罕坝精神是当前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国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旗。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民族,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个崛起的国家,必然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振奋则百业俱兴,形神怠驰百事俱废。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经济进入调整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凸显……这都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也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如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中国梦沿着绿色发展的航程展翅飞翔?这些,在塞罕坝精神中都能找到“答案”。
精神是时代最盛开的花朵。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弘扬55年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把其贯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创新创业的各个岗位中,化作永不停滞的血脉、永远传承的基因。这样,追梦的脚步才会格外坚实,圆梦的力量才会更加澎湃,才会以厚重的奋斗底色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信仰”铸就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7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一.把握一个重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一个带头:干部的引领和表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_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突出一个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弘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篇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