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体作文6篇
写好作文,首先要做一个思想丰满的人,巧用经典的开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文增色不少,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乡愁体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乡愁体作文篇1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的人特爱吃辣,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过:湖南人吃冰棍都要放辣椒。
“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从小不怕辣……”每当听见这首歌,我都会想起暑假在湖南吃辣的经历。
我出生在宁波,所以平常家里吃的菜都不辣,在我四五岁那年的暑假回到湖南老家,才知道什么叫作辣。
那年,我到湖南老家过暑假,在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家吃饭,餐桌上每道菜都放了辣椒,我随手夹起一筷菜放进嘴里,哇!我一下子把嘴里的菜都吐了出来,用手使劲扇着舌头大喊:“好辣啊!”我赶紧大口吃饭大口喝水,过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这才吃了一口,就辣得我额头上都冒出了小小的汗珠。爸爸笑着说:“是湖南人就要学会吃辣,我们小时候没有零食吃,就拿辣椒当零食呢!”妈妈也说:“这就是《辣妹子》歌里的‘辣出的汗也辣,辣出的泪也辣’。”后来我不断地尝试吃辣,渐渐地,我能吃一点辣了。外公和爷爷总会烧好吃的菜,例如有美味的炸皮肉、辣椒茄子泥、辣椒炒肉、辣椒酿豆腐……
回到宁波后,每次吃饭时我也总要放一些辣椒豆豉酱来下饭,有时放多了,辣出了眼泪才觉得爽。因为怀念家乡的美味,所以每当过暑假,我总要吵着回老家。
香香的辣椒,辣辣的家乡菜,一直是我那思乡的心头的牵挂。
乡愁体作文篇2
说句大实话,对于我这种对情感感知能力较弱的人来说,是不可能有这么强烈的情感的。整体这文章是想象加上听说其他人的乡愁再加上《土地的誓言》改造而成。虽说情感上没有太大的纪念价值,但自我感觉文笔还不错。
为了本没有思乡的情感却要这么写,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努力想象,将自己代入到忧思的情感中,请相信,这很不容易。
总之,这风格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那是一片遥远、辽阔而又神秘的土地。它丰饶而又充满危险,却又热情大方开朗,如同那片土地上的人民一样。
清晨,当天空泛起鱼肚白,在哪西北方向朦胧的夜色之下,是我的家乡。我7年的的记忆猛地涌入脑海,如洪水决堤,我想起那柏油路两旁标志挺拔的白杨,在戈壁上飞沙走石中顽强扎根的骆驼刺;我看见在广阔沙漠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熟透的苹果沉甸甸的在树上挂着;我看见肥壮的绵羊,孤傲的胡杨,饱满的石榴,黝黑的采油机,;我想起在怪石堆中肆虐的狂风,马儿奔跑的嘶鸣,热闹的大巴扎上小贩的吆喝……回忆一幕幕地在眼前闪现。这时,我会感到一种磁铁般的力量在吸引着我,我的灵魂在这力量的召唤下仿佛重回故乡。
积聚在心底的情感在泛滥着,早已无法关掉情感的开关。,只能任由它在我脑海里左冲右突,如同揣了一只小鹿,到了最后,它便猛烈的喷涌而出!
遥远、辽阔又神秘的土地!我的家乡!
在这声嘶力竭的呼喊后,我疲惫了。只有乡情仍在如涓涓细流一样,静悄悄的流淌着,在那清澈见底的小溪下,是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那里,住着我梦里无数次回到的故乡。
我必须回去。
那片遥远、辽阔又神秘的土地造就了我,它是我力量的源泉,也是我应归宿的地方。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来自于它。我的心将和它的心一起跳动,直到最后一刻。
那时,我会再次回到那片土地,永远不离开。
乡愁体作文篇3
临近农历新春,脑海里总会掠过几分思乡之情。屈指一数,也有六年之旧每回家乡过年了,心里难免会有几粉思念,几分惆怅……失落的心情实在难以言状。
回想起六年前的除夕之夜,如今仍是记忆犹新。一早,我、堂哥、堂弟以及父母们都来到爷爷奶奶家,那热闹劲儿令我一生难忘。午饭后,我们大伙都忙开了,为的就是那餐丰富的年夜饭。虾、蟹、鱼、贝……一切海产品都是新鲜的。而一餐极具海边特色的年夜饭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小孩们也并不空闲,因为“包饺子”这一项既艰巨又重要的任务由我们负责饺子的馅儿也是丰富的:菜类有白菜馅、韭菜馅、葱馅,肉类有猪肉馅、牛肉馅。此外还有杂锦馅和冰糖馅.终于,在下午五点正式开餐。晚上,全部人都围在电视机前,直到敲响了新年的钟声……这幅如此和谐、令我向往的画面而今居然仅成为我美好的回忆。
我倚靠在窗台,沐浴着阳光,内心却是难受的。近几天,新闻播报了人们还乡过年的信息如同无数根针一起刺向我的年心那般难受。有多少人已经踏上了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回乡之途,而我也只能呆呆地站在离故乡仅仅五百公里的土地上眺望着,可我又能望到什么呢?大海那碧蓝的波浪在这成了连绵起伏的大厦;亲人们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容在这儿变得是如此的陌生,令我望而却步;家乡的那餐极具海边特色的年夜饭也成为了三人对饮……诗人王维说得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我并不是独自一人,但是,思念家乡与思念亲人的那份浓浓的情谊难道就会有所减少吗?
乡愁有如一缕烟,一缕萦绕在我脑际的烟,令我难以忘怀:乡愁犹如一片云,一片片飘荡在我脑海上的云,随着我的思维变化成我所思念的亲人们;乡愁犹如一阵风,一阵于佳节前刮起的风,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与向往。我多想随着这缕烟,驾着这片云,顺着这阵风回到故乡;我多想亲眼见证一下家乡几年来的变化;我更想再吃上一顿久违了六年之久的极具海边特色的团圆饭;我还想与新春之际为家乡的亲朋好友拜个年……总而言之一句话——我想回家乡!
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是却令我深深的品尝到了愁的涩果。乡愁,一种难以抹灭的愁!
乡愁体作文篇4
每年寒假,我定是要回故乡的,回到根所在的地方。
回去后,我的祖母定会关心我有无吃好。而她对我的关爱的最佳表现,就是那盘在餐桌上永不缺席的红烧肉。
在老家时,我并未觉得这道菜有多大的意义,并不会对它有多大的牵挂。但只要我启程去东莞,祖母就一定会烧上一大锅红烧肉,让我们带着它们回东莞。原应该是浓浓的关爱,到头来,却变成了浓浓的乡愁。浓浓的,萦绕在心头的乡愁。
于是乎,吾决定一探这醉人肉香中的奥秘。
首先,要选猪肉。夫猪肉者,必当为肥瘦均匀者。其次,以尖刀将其切至两寸许之肉块。再者,将其放入小钵,以醋、油、酱油、大料腌制半小时。期间,需不断搅拌肉块,使肉块各面皆腌之到位,切忌置之不理。时辰一到,以锅盛水后加入肉块,大火烧开水,再以文火炖之。直至肉之将熟,加入少许酱油与砂糖,不断翻炒以上色。此般操作需谨慎,否则将炒出黑白相间之肉。
此般操作听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故付诸于实践并非如此简单。诸君呵,若肯听小生一言,便不要轻易尝试,毕竟猪长那么大并不容易,还请君莫要浪费。
在探索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在这让人垂涎三尺的肉香中,还带着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在父亲乃至祖父母小时,吃上一口肉,是一年中最值得期盼的事情了。到了春节,就等着客人的到来。客人一到,肉也就进了家门了。一批批串门的客人,让肉在餐桌上,并未缺席。但当时吃肉并不像现在吃肉一样,二话不说就吃个几斤肉可能一年吃不上几斤肉。
那时,吃上几块美味的红烧肉就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让人对未知的新的一年,有了盼头。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肉不再难盼了。但祖父母依旧把红烧肉,当作向我们表达关爱的方式。尽管这很朴素,但爱很朴实。这是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肉香中,浓浓的醉人乡愁和祖辈的关爱掺杂其中。
而乡愁的起点,就是对家的不舍,对故乡温暖的留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体作文篇5
暑假,我终于踏上久别重逢的故乡,我们一家在故乡待了近一个月才离开。
当乡村的天露出泛白的鱼肚时,家乡的村民就已经早早起来开始一天的耕作了,想观赏属于故乡的风景,也只能早早地起来了。
父母带我来到一处鱼塘,我静下心来想用双眼记住这儿的风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水里印出了翠绿的轮廓,风儿轻拂着,鱼塘里漾起了圈圈花纹,时而有鸟儿的啁啾、乡民的身影……
父亲指着这鱼塘,回忆着:“曾经这儿可是我上学的必经之路呢,那时候我……”风吹散了他的话语,但他记忆的甜蜜幸福的味道却依然留在了这里,历久弥新。说着说着,他不觉笑出了声,可能是想起了什么美好的回忆吧。30多年以前,父亲还是上学的年纪,或许,这小小的鱼塘给予了他童年与少年时的无数欢乐吧。母亲在一旁笑而不语。母亲与父亲不是一个地方的同乡,她也许不懂父亲的笑声因何而起,但一定也有相似的回忆。那个岁月,没有现今社会的游戏、电子产品等娱乐工具,只能同山水玩乐,可是这种回忆却是最真实、最永久的。
前段时间上学之际,家里人打电话说是老家的樱桃熟了,现在回乡,大概只能品尝李子了。山野乡间,我们随意漫步着,树上缀着绿油油的李子,几乎要压断枝头,阳光照射着,一颗颗李子仿佛满带笑意地迎接漂泊回乡的游子。母亲怀念着李子的味道,伸手摘过几颗,忍不住含入口中回忆起当年的味道。不知为何,父亲同母亲的笑容竟是那样满足,当我也如母亲般品味之时,才明白那满足的笑是多么自然。
对于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故乡也许是陌生的,但是故乡给我们的是一生的眷恋与梦中的魂牵梦绕。故乡,即使距离再远,与我却有一种血脉的牵引。累了,就回到故乡吧。这是一种不变的乡愁。
乡愁体作文篇6
忘不了,无论何时,身在何处,永远忘不了我的家乡,忘不了那做梦都能使我笑醒的泥土房!
我的家乡是一个小村子。清晨,这里是最有韵味的。掩映在茂密繁盛的古树中的泥土房,伴随着山间缭绕的雾气和白云,流露出安静温婉的魅力。因为偏僻,这里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似乎都与外界无关,只顾倾吐着大自然的各种心情。
从山坡上走下来,放眼看去,一排排整齐的泥土房,一间紧挨着一间。虽说是泥土房,但是在泥土造的外墙壁中还是会掺入些石头。每间泥土房都会有几根木头做的柱子,柱子下还有一个石墩。每间每户都会有阁楼,在阁楼上,推开窗户,往下看还有瓦片有序地摆放着,以便下雨时,不会积水。进入泥土屋里,还得跨过门槛,可小时候腿短跨不过,因此总是踩在门槛上,再跳入屋内。有时候被阿婆阿公看到还会挨骂,说不能踩在门槛上,要长不高,也不够尊重祖宗。走进里面一看,方桌,大木橱。再往里走,土柴灶里两个大锅,烧饭烧菜都得用柴。还有木头做的楼梯,直达阁楼,那木楼梯又陡又窄,所以小时候我从不敢一个人走。
还记得儿时,在泥土房前的院子里,和小朋友嬉戏时,总能听到野猫安详地坐在瓦片上,像婴儿一般发出叫声,有时东窜西窜。这一秒还在大伯家的阁楼窗户上,下一秒就已经跑到了阿公家的瓦片上。
泥土房里的空气,夏天凉快潮润。昏暗的堂前,阿婆坐在小椅子上纺线,一只手摇着手柄,一只手舒展开来,手臂不够长了,线还在拉长。泥土房给我的感觉,冬天温暖稳重,黄昏的蜡烛,将漫长的冬夜点亮。我趴在阿公的腿上,听着屋顶瓦片上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眯上眼,一不小心就香香地睡着了。
泥土房是农村文化的载体,遗憾的是,它们正在渐渐地消逝中。人们住进了砖瓦盖的新房,泥土房也因无人居住而相继倒下,我不知道以后,我该如何和下一代叙说儿时的故事。泥土房,承载的是无处安放的缕缕乡愁,在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人眼里,它并不象征贫穷、没落,而意味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童年,如手如足的兄弟之情,人情味浓的乡里乡情。泥土房是乡人幸福的最初根源。故土沧桑巨变,我们欢喜出发,何时能够重新抵达?
我希望为许多这样充满回忆的老屋和老村呐喊。在这农业文明日益萎缩的当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也许可以还原过去的乡村图景和诗意的生活,让我们缓下脚步,等一等我们的记忆。
那一方乡土,何时崛起?那一思乡愁,何时放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