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春》教案优秀8篇
一个实用的教案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难题,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语文《春》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语文《春》教案篇1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字。
2、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会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写生字。
难点:学会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上节课,我们跟随丹丹浏览了“世界之窗”,了解了一些国家的知识,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真是精彩。世界上还有许多奇观异景,等着我们去了解它呢!
一、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1、教师范读课文,想想: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建成的呢?
2、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把本课的生字词标在课本上。
3、出示生字词语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4、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同时思考: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有什么特点?
二、朗读课文,解决疑问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在组内学习,找到有关句子,画出来,再和你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2、学生小组内自学。
3、品味课文,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读。
4、教师指导。
5、小组内学生交流读。
第二课时
一、讨论后汇报。
我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冰屋的。“建造时,先在避风的地方选好地基,挖一个坑,再在坑上垒成半球形的冰屋顶;然后,开一个小窗,使光线能够射进屋里。”
1、指名朗读这段话,同学们注意爱斯基摩人建造冰屋的先后次序。
2、学生之间自由读,找出关键词。
3、齐读,并试着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4、指名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我知道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性,比如他们的床也是冰块和雪块垒成的,他们用海豹油照明、取暖。
5、你能试着把爱斯基摩人的知识讲给同学们听吗?
二、复习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再自己把喜欢的内容读一读。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认读生字卡片,注意生字的读音。
斯:(),平舌音。“垒”:读(),不能读成()。
层:读()不能读成()
2、分析要写的字的结构。
左右结构的字:线、够、温、暖、取,其中“温、暖”两字
左窄右宽。
3、分别指导书写,注意生字偏旁的变形。
屋:(),屋的第三画撇要稍长,要能盖住下面的“至”。
选:(),的半边走之的写法应当注意,捺应稍长而平。
取:(),耳旁与“耳”字写法不同。
4、教师示范写。
5、学生书写或描红。
6、教师相继评议,加以指导。
7、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打对号。
屋()斯()层()
暖()取()坑()
二、比一比,再组词。
屋、选、暖、线
层、远、爱、钱
三、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交流信息。你知道世界上还有哪些奇观异景?
同学之间交流。
语文《春》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2、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讨论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图画描绘:出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
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3、研读赏析
a.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及近的顺序。
b.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并说说你的感受。
例:优美语句赏析,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吗?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4、互动释疑:学生提问,小组全班相互解决
三、联系生活,体验延伸
以海盐的秋天为生活舞台,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教师小结,课外拓展
1、教师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①写海盐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③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语文《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读准“日、月、水、火”四个字的字音。
2、能正确朗读句子,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感受汉字造字的奇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象形字,猜一猜
1.出示图(牛)师:瞧,大树下走来了一头——牛
2.出示古代象形字和简体字“牛”
师:牛变了,变成了一个字,认识吗?
3.师:看上去像一幅图,其实它是古代人使用的文字。我们现在有很多汉字就是由它们演变而来的,多奇妙啊!
二、看看图,认一认
1.出示“日、月、水、火”的象形字和汉字一一对应,让学生看。
2.请学生说一说,现在的“日、月、水、火”和古代有什么异同?
(1)同桌讨论。
(2)指名交流。
(3)指导学生书空“日、月、水、火”
(4)给“日、月、水、火”找朋友。
3.出示句子:日月水火,汉字多奇妙。
(1)师示范读。
(2)学生跟读。
(3)学生自己读。
(4)指名读。
(5)挑战读。
三、做游戏,复习巩固
1.叫号游戏复习生字。
2.拍手读词语。
3.看看图,猜一猜——完成练习2。
(1)出示象形字:“山”、“石”
(2)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四、学习握笔,练习书写
1.继续学习握笔,做手指操。
2.边念儿歌,边指导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
眼睛离书一尺远,太近要得近视眼。
手指离笔尖一寸远,头正身直姿势好。
身离桌边一拳头,防止桌子压胸口。
一尺一寸一拳头,牢牢记在心里头。
语文《春》教案篇4
【教学设计说明】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通篇不过71个单句,478个字,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根据课文特点,拟定四方面的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地描述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能力。
2.学习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归纳主要内容;学习围绕总起句具体描述的方法。
3.分析判断句子的正确性,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会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和、折;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会用“彼此”、“无忧无虑”造句。
本课建议安排两教时。第一教时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划分段落,重点讲读第一段。第二教时讲读第二段,指导背诵第四节,总结课文,有感情朗读,小练笔(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
【教学主要步骤】
一、课前预习,提出要求。
1.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3.想想从作者对猫的描述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和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二、揭示课题,读通课文,初步感知全文内容,并分清段落。
1.指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预习题。
2.课文写了有关“猫”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明确:课文写了有关“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成年猫的古怪性格;二是小猫的活泼可爱。)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习课文是如何围绕总起句具体生动描述的,并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找出本段的重点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讨论后明确:本段的重点句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也是本段的总起句。)
(2)轻声读课文,思考: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哪些地方?(讨论后明确:猫的古怪性格表现在: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以及“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不高兴”时,“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都一声不吭;既“勇敢”又“胆小”。)
(3)提问:猫的“老实”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乖、睡大觉、不过问。结合理解“无忧无虑”,并口头造句。)
(4)接问: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
(5)再问: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6)追问: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7)提问: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8)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讨论后明确:“老实”与“贪玩”是一对矛盾,“贪玩”与“尽职”也是一对矛盾,而这些矛盾性格都集中在猫的身上,因此,猫的性格是古怪的。)
(9)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10)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11)提问: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12)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板书:无论……也)
(13)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明确“胆小”与“勇猛”。)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14)小结第一段:①课文围绕“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作者写猫的古怪性格,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感情?②想想刚才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习第一段的?(归纳出:首先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接着弄清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如何写这些内容的;最后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看看这些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2.讲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总起句,并想想句子的意思。
(2)提问:第二段与第一段是怎么连接的?哪一个词最重要?为什么?(明确:“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这一句承上启下,“更”这个词是把小猫与成年猫的性格相比,说明成年猫可爱,而小猫格外可爱。表现了作者爱猫,更爱小猫的感情。)
(3)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小猫的“可爱”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具体写这些内容的?划出重点词句。(讨论后明确:围绕小猫的“可爱”,主要写了小猫玩鸡毛、线团,摔交,打秋千。板书重点词语:耍个没完没了、再跑再跌、撞疼了也不哭、摔交、打秋千。)
(4)提问: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明确:作者喜爱小猫,表现在“绝不会责打它们”等词语。因为作者从小猫的淘气可爱中看出它们的“生气勃勃”。结合理解“生气勃勃”。)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在讲清内容,理清层次,弄清句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可引背,引语如下:小猫怎样的可爱?它们是怎么玩耍的?它们的胆子大到什么程度?作者为什么不会责打它们?
四、反复诵读,体会感情;总结全篇,练习仿写。
1.师述: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明确: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沛。)
2.教师指板书,进一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围绕总起句写,内容具体,描写生动。)
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4)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语文《春》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课文,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⑴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⑵
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
(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⑶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⑷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四、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课文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文章。
语文《春》教案篇6
教具准备:
1、字、词卡片。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录音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可边听边跟唱。
2、是啊同学们,世上只有妈妈好,想想我们的妈妈,她有哪些值得你夸奖的呢?你能说句最贴心的话送给妈妈吗?
(让学生尽情表达,体会妈妈的爱。)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爱的诗歌,看看小作者是怎样表达妈妈对自己的爱的?
板书课题:妈妈的爱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3、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4、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要求学生:(1)听准字音。(2)听后评价。
三、细读课文,领悟表达。
1、选择你喜欢的一小节,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你读懂了什么)?
2、分节朗读诗歌,交流体验,指导朗读。
(如:第一小节,引导学生抓住三、四行,体会妈妈不顾劳累,忍着暑热为我扇扇子的爱。第二小节,引导学生从一把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这句话来体会妈妈那无私的爱。第三小节,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妈妈当时着急的心情。第四小节,引导学生从我打破暖瓶这件事中体会妈妈责备的目光也是妈妈的爱。第四五小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说一说,妈妈教导你时,你有什么想法,你是怎么做的,最好怎么做。)
3、小组内读读你喜欢的小节,互相评价。
4、指名配乐朗读诗歌。
5、全班配乐朗读诗歌。
四、熟读诗歌,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
1、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妈妈爱我的故事。
2、学编儿歌,抒发妈妈的爱。
3、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全体同学共同欣赏,再一次感妈妈的爱。
语文《春》教案篇7
【教材分析】
1.交流平台
在教学“交流平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呈现例文,让学生找出例文中的总起句,了解一段话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到深,由课内到课外,迁移运用;由说到写,层层深入,将写作方法的训练落到实处。
2.识字加油站
指导学生认识“税、档、咖”等7个生字,重点关注“税、档、阅”的读音。引导学生交流,说说如何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生字。同时让学生了解课本上这些场所的名称,让学生说说这些场所是做什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场所的了解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对学生不熟悉的场所做一些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找资料、询问家人等途径做进一步了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
3.词句段运用
“词句段运用”指向实践运用:第一题教会我们如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书写手工活动过程;第二题在表达上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详细地写清楚了一个主体。教学时,可以先呈现示范语段,引导学生发现其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值得思考的生活现象,并提出问题。运用范例中习得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
4.日积月累
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将四字词语读正确,并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两篇课文重点部分的学习过程,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3.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4.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仿照本组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了解认识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2.学会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多识字,掌握生字新词,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板块??
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一共学习了哪几篇课文?
(2)回顾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什么?(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交流平台。
(1)课文中哪些段落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自读课文,寻找案例。
(3)反馈交流。
预设1:《赵州桥》第3自然段写了赵州桥的美观。第一句话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课件出示《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师: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2:为了写清楚赵州桥的美观,作者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预设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3自然段描写人物的词语“形态各异”,用得特别好,具体写了这几种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课件出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①写了各种各样的店铺,还写了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清楚地写出了“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②抓住一个瞬间的精彩把它写具体,那么文章就如画一样,活起来了。
(4)同步练习:学习课文中的两种表达方法,活学活用,读写结合。
预设: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迎春花黄色的蓓蕾在绿叶中若隐若现;桃花粉红的脸蛋惹人喜爱;梨花雪白的花瓣随风起舞……
(5)学习小结:今后我们可以把“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
学习例文相关段落,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学会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描述一个瞬间的`精彩,这样可以活灵活现地展示所要描写的事物,文章也就生动活泼了许多。
板块二
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我们走在大街上,可以随处见到各种各样的标牌,今天我们来看看课本上的几个标牌。
(1)课件出示语文园地中的标牌。
(2)指名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场所的标牌。
2.认读标牌。
课件出示:
税务??
档案馆
咖啡馆
阅览室
废品收购站
农贸市场
(1)学生练读标牌,相互正音。
税(shuì)务??
档(dànɡ)案馆
咖(kā)啡(fēi)馆
阅(yuè)览室
废(fèi)品收购站
农贸(mào)市场
(2)课件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
shuì
dànɡ
kā
fēi
yuè
fèi
mào
税
档
咖
啡
阅
废
贸
点拨:“税”是翘舌音;“档”是后鼻音;“咖”读“kā”,不能读成“jiā”;“废品”不能写成“费品”。
(3)认读汉字。
(4)交流识记方法。
“税”:古时候老百姓庄稼收获后,官府回来征收。“禾”代表庄稼。“兑”读“duì”。
3.说说标牌。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标牌?
课件出示:
书店
商店
大饭店
公园
医院
电影院
社区
超市
幼儿园
公司
银行
公交站
4.结合语境练习。
课件出示:
今天,奶奶提着篮子去菜市场买了鸡、鲫鱼、豆腐、青菜。
每天晚饭后,爸爸、妈妈都要去公园锻炼身体。
星期天,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去图书馆看书。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授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识字加油站”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学贵有疑,在充分自读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引导和讲解做到有的放矢,还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仿照课文内的句子或段落写句子,品析排比修辞手法的妙处,并在口语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读、写、练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积累,在积累中锻炼。
2.了解和背诵“日积月累”中的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增强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
自主探究,学习写法
1.读语段,说步骤。
(1)说说蔡伦造纸分为哪几步。
课件出示:
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造纸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
剪碎或切断→浸→捣→捞→晒
(3)利用动词说说蔡伦是怎样造纸的。
2.品味动词之妙。
(1)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你觉得有什么好处呢?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连贯的动词再现了蔡伦造纸的整个过程,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以剪纸为例,介绍制作过程。
(1)播放一段剪纸的视频。
首先,教师把准备的剪刀、彩色纸拿出来,做了剪纸的示范。教师先把粉红色的纸剪成正方形,把纸对着角折三次;再用剪刀顺着纸顶端边上剪成锯齿形或半圆形;然后,在折叠的边上剪成波浪形、花草或鸟兽;最后展开来就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剪纸图案。
(2)仔细观察,用图示的方法呈现剪纸的过程。课件先出示空白流程图,点击后再出现答案。
课件出示:
剪
→
折
→
剪
→
展??
(3)通过图示,同桌之间说一说剪纸过程。
(4)指名交流,学生听后评价。课件出示评价要点。
课件出示:
剪纸的活动步骤是否说清楚了。
所用的动词是否准确。
介绍时的语言是否连贯。
4.运用方法,迁移练习。照样子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如剪纸、捏泥人、拼装玩具、编花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例文中提炼要点,梳理图示,再根据图示,做好能力跨越的支架,为学生最后运用方法介绍手工活动的过程打下基础。
板块二
比较发现,仿写练习
1.读一读,找共同点。
(1)指名读,想一想下面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课件出示: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2.交流: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1)学生反馈,教师点拨。
(2)归纳小结。
①这两段话都是先概括写出事物的特点,再具体描述,都是总—分结构。
②这两段话都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
3.迁移写法,仿写练习。
(1)课件出示话题。
春天来了,公园的景色可真美呀……
天空的云真是千姿百态……
公园里的猴子真有趣……
(2)课件出示要求。
课件出示:
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运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一段话。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4)组织评价。
要点提示:评价时关注这段话的中心句是什么,后面的内容是否围绕中心句展开具体描述。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两段话的相同点是先总说后分说的段式;再迁移写法,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将语文能力的提升真正落到实处。
板块三
积累知识,品味文化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的内容。
课件出示: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学生自读四组短语。正音:雅人四好(hào)。
3.组织交流理解。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①课件出示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的图片。
②说说观看完图片有了什么想法。
(2)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①读准字音。
②交流理解。在古代,弹琴(多指弹奏古琴)、弈棋(多指中国象棋和围棋)、书法和绘画都是文人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3)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①对号入座。
②拓展理解。梅花、兰花、竹子、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
(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①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②与中医有关的四字词语:妙手回春、悬壶济世、药到病除。
4.拓展类似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
生活四事:衣食住行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5.熟读成诵。
(1)指名朗读。
(2)同桌互读。
(3)相互抽背。
6.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课后可以根据我们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收集更多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补充、阅读更多古诗词,积累更多字词,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多运用修辞手法,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日积月累”意在引导学生收集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补充、阅读更多古诗词,积累更多字词,了解文化常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反思】
1.以学生兴趣为抓手。
在“识字加油站”板块,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识字方法,增强学生识字的兴趣。在“日积月累”板块,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交流探讨等多种形式进行理解,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以合作探究为形式。
在教学“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交流、碰撞中感悟学习方法,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水平。
3.以落实目标为宗旨。
在教学时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中采用交流、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交流和练习中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既锻炼学生写作的能力,又加深了对板块内容的理解。“识字加油站”中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日积月累”中引导学生了解、积累文化常识,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语文《春》教案篇8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培养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4.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激趣法、合作探究法
3.朗读法
4.思维拓展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中心,培养学生深入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2.难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对和谐人际关系的理解。
教学手段:
模式二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前音乐《波斯猫》调动学生的参与情绪。同时做一个课前调查——是否喜欢猫?多少同学家里养过猫?然后师出示收集的猫的图片,既资源共享,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入课题——《猫》
二、作家作品简介:
现代作家、学者。福建省长乐县,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和叶圣陶、胡愈之合编《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制造“五卅”惨案的暴行。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被迫旅居英、法、日等国。1929年初回国,一度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后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长。抗战时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查禁。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还是著名藏书家,逝世后,其家属将近十万册藏书全部献给国家。
三、深难字词过关:
怂恿(sngyng)蜷伏(quán)诅骂(zuo)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污涩:不光滑。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四、整体感知:
粗读课文并思考: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叙述了几只猫?其中那一只在作者心中的印象最为深刻?然后细读课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下表的填写,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感知:(表格略,见课件),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对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
五、合作探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从而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写作的技巧:
1.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既然作者重点要写的是第三只猫,为何要写前两只猫呢?
六、语言品味:
朗读30—34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1.勾画出这一部分表达“我”心情的词语,品味作者的感情。
2.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七、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请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呢?
八、心灵鸡汤:
此举是为了上一个环节而设,同时也深化了课堂的内涵。
九、露他一小手: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么做?请写成200字的片段作文。让学生由听说读感到写作的过渡,从而真正做到培养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课堂上小练习,课后大练习。
十、结束
本课,向领导、老师、同学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