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语文教案6篇

时间:2024-06-07 11:41:56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组织课堂时间,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一个灵活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的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6篇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1

导入新课:同学们,相识是一种缘分,你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一下你的故乡,或故乡的特产?

学生:我的家乡在黑龙江,哪里有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号称我们东北的“三宝”。

学生:我的家乡在兰州,家乡的白兰瓜甜如蜜。

学生:我就是本地人(茌平),我们这里的圆铃大枣,香甜爽口。

老师:是啊,人们常把对故乡的思念寄托在故乡的风物上,如甜枣、白兰瓜等。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嚼着薄片的雪藕,便怀念起故乡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藕与莼菜》。好文章需要用心来读,下面同学们大声朗读文章,圈画出重点字词和有疑问的句子。(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你们是第一次学习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吗?

学生:小学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他的《夹竹桃》《爬山虎》。

老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叶圣陶呢?

学生:原名叶绍钧,字秉臣。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学生:他还是我国第一位童话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人民英雄的石像》等。

老师: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遇到了那些字词呢?

学生:洗濯(zhuó)硕腹巨贾(gǔ)拣择(jiǎn)待善价而沽(gū)

学生:担(dàn)石埠头(bù)嚼(jiáo)譬如(pì)

老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达了……”)

学生: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藕与莼菜,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学生: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那么在文章的哪段文字能够体现这种强烈的感情呢?

学生: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老师:是什么一直牵系着作者,使他对故乡产生了这么强烈的依恋?

学生:“亲密的家人”“知心的朋友”

学生:“故乡的几个人”“藕与莼菜”

老师:藕与莼菜对于我们来说很普通,但对于作者来说却别有一番滋味。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出描写藕与莼菜的句子,并试着赏析。

学生:“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这句话写了家乡的藕的颜色和外形。

学生:“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句话写出了家乡的藕滋味很好,让人垂涎三尺。

学生:“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这句话说明在上海这藕不常见,很珍贵,不像在家乡一样人人、时时都可以吃。

学生:“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这句话说明了藕的珍贵,而且只有富人才能享用,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学生:“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这里的藕的色泽、外形都不够诱人。

学生:“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这说明故乡的藕来到这里就不好吃了。

老师:同样的事物,变换了不同的地点为什么感觉就不同了呢?

学生:因为放的时间过长了,不够新鲜了。

老师:“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这句话又该怎样理解呢?

学生:因为小孩子没有吃过家乡的藕,所以能吃到这不够新鲜的藕也觉得很满足了。

教师:故乡的藕多而普通,洁白而鲜嫩;“这里“的藕被奉为“珍品”,并非普通百姓所能购买到的。故乡的藕洁白鲜嫩无渣,邻舍送的藕被满锈斑,决无鲜嫩之感。这是什么写法?学生:对比。

老师:这样写的目的是?

学生:将故乡的藕与自己所处异地的藕进行对比,这里的藕虽然也来自故乡,但一旦离开了故乡,就面目全非,特色全无了,也就让作者不禁怀念起了故乡藕的鲜嫩美味,点明了由藕牵动思乡之情原因。

老师:作者除了怀念家乡的藕,还怀念家乡的莼菜,由藕过渡到纯菜的句子是?

学生:“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

学生:“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这句话是说家乡的莼菜很常见。

学生:“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海与作者的家乡不同,很难吃到,而且只有上馆子才能吃到。

学生:“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这句话也能够看出家乡的莼菜数量多,而且天天可以吃到。

老师:“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这句话你神怎么理解的?

学生:这句话是说,家乡的莼菜本身是没有味道的,但是在作者的心里味道是很浓的。

老师:是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酒不醉人人自醉”,这里我们可以这样说“菜不醉人人自醉”,因为这菜生在“我”的故乡,故乡便是那好汤,所以说“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老师:在做着的心中藕与莼菜是家乡的珍品,但这珍品也离不开家乡人的雕琢,家乡的人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们能不能在文中找出来?

学生:“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这几句话也可以看出家乡的人很健康。

学生:“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家乡的人很热爱劳动。

学生:“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枝。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从这里看出家乡的人具有优秀的品质,很善良。作者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展示给读者健康、纯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阳光心态。他们有着“宁愿自己一身脏也要换来万人洁”的情操。这不仅是对故乡人的赞美,也是对故乡藕的怀念。那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让人垂涎三尺!

老师:什么是故乡,故乡不仅仅指的那块我们曾经成长的土地地,故乡是有人、景、物等构成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的感情。

老师:在文章的第六段作者说,作者真的“向来不恋故乡”“我自己也不明白”吗?

学生:作者是明白的,只是这种感情深藏心中,一旦有什么东西牵出来了,便一发不可收拾。

学生:作者也是明白的,这里用的是设问,给人以纡回百折、变幻多端而不离其宗之感,从而解开了“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之谜,也剖析了藕与莼菜同怀乡之情的内在联系。“因为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所以起了深浓的情绪。

老师:“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把故乡的深化了。故乡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故乡并不一定是实实在在的出生地,而是我们心中的寄托,所恋的地方,便可以称为我们心中的故乡。同学们每个人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乡,很多文人都写过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你还能拓展哪些?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生:《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学生: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老师:很好,老师也曾经离开自己的家乡。回顾那段经历,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请同学们欣赏:

携着梦想

带着嘱托

我与老公一起来到

心之向往的海南岛

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临行前

母亲不停唠叨

把土放进背包

带瓶水用的??

出门在外

没家好

努力工作出成效

保重身子也重要

一边又一遍

不停的唠叨

支教学校事重要

平时很少走出校

今日无事出来绕

出门三里

老公大叫

循声望去

心急跳

山东高庄大馒头

买来馒头使劲嚼

嚼了三口泪满流

摸出电话呼叫母亲

电话通了

我却无声了

好长时间

母亲我想吃你做的馒头

母亲我想你的唠叨

……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2

课题: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结构: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

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

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a.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让学生感受一下北国的冬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济南的冬天该有什么特殊呢?

阅读注解①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阅读全文,同时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阅读第一段,找出特点及方法:“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赞美济南的冬天”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率先示范的榜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师生互动,展开探究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课文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具体从哪两个方面来描述冬天的?

4.作者描写“山景”和“水色”分别有哪些段落?

5.老舍的文章中多有亲切优美的语句,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举出一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你能看出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吗?

6.这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7.济南冬天的山水是美的,那它的水又美在哪里呢?

四、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济南冬天的山山水水都是美的、可爱的,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描写吗?)

1.齐读第三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中心句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③.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④.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⑤.文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化静为动的呢?

?补充:文中三个“好像”,并不都是表示比喻】

2.朗读指导:这一段不仅要读好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温晴”

山景和水色

阅读感知

统领下文,照应“温晴”这一特点

小山摇篮图

“温”“绿”“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空灵水晶图”

阅读寻找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并简述理由

阅读第三段,品析研讨相关问题

最妙是下点雪呀。

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取题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

将修辞这一知识点随课文教学加以强调

加强朗读指导

3.这里老舍先生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画——雪霁初晴图。下面我们再次朗诵体味这一段。

4.济南城山美水也美,它素有泉城的美称。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对济南的写照。

这里老师把其它写山景和水色的段落就留给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研讨。

五、揣摩优美语句,品析遣词造句。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想呼应?

六、课堂练习(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七、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嘎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

八、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白马湖的冬天是多风的……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的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昵?请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不限。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朗诵体味

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a.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是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b.和前文“一个在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之美

放手自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用词,体味一字传神之效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结回顾,加深感受

加强写作训练,感受加深家乡之美,从而达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小山摇篮图

温 山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绿

无毒日 蓝

作业设计

1、课堂练习:完成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夏沔尊的《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2、课后练习:紧扣家乡冬天的特点,完成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课件设计

思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读本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特别角度描绘冬天的方法,理清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精心炼词造句的。重点赏识课文的意境美,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联想想象思维。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因此在教读中要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体味用词之美。品读文中比喻和拟人写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学习重难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二、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五、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二、自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信息反馈: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5

学习目的

1、 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2、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3、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4、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涵的哲理,感悟人生。

学习重难点重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1、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特点是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节奏美、意境美、主题美,形式上一般是分行排列(其他文学样式多为句子)。

朗读诗歌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2、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抽学生上台注音检测:写词语、注音)(b)读课文做到字正腔圆、顺畅流利。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a)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诗的第一节写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写了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

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b)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探究学习: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处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语、声音由平渐高语速由慢渐快;三、四行语锋陡转、语气加强、肯定坚决、语速急缓交错;

五、六行语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浑厚转为高亢响亮再转为低沉减弱,要读出对理想的渴望。§“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语气渐强,应读得铿锵有力,最后一句应该上扬很高。这段写出理想实现的时候,人们惊喜万分。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读出这种喜悦!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齐声朗读课文。四、课堂小结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三遍,有注音的分两行完成(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在文中作好标注。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1、 听写生字词。

2、 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3、 让能背诵全文的同学表演。

二、研习课文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sàng)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 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诗很有人生哲理。抓住关键字词“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理想境界的实现最终是属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为达不到预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尽弃,踯躅不前。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会让你陷入失望的深渊。只要执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会不期然给你惊喜,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squo;

五、布置作业

1、 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 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学习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2.体验孙犁小说的风格,品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理解景物描写对于表现主题的作用,掌握基本描写手法。

3.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把握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了解人物自尊和自信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内心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德育目标:

通过本文学习,让学生对战争与英雄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树立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的信念。

重点难点:

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提防dī 竹篙gāo 苇塘wěi 疟子yào 寒噤jìn 吆喝yāo he

一梭机枪suō 蹿cuān 仄歪zè 趴pā 扒bā 飒sà 转弯抹角mò

2、掌握下列多音字

(1)提:提( )防 提( )纲

(2)疟:疟( )子 疟( )疾

(3)喝:吆喝( ) 喝( )水

3、词语积累:

(1)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2)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3)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4)胆寒:害怕。

(5)阴森:阴沉,害怕。 (6)提防:小心防备。

(7)尖利:尖锐;锐利。 (8)能耐:技能,本领。

(9)悠闲:闲适自得。 (10)央告:央求。

(11)阴惨:阴沉暗淡。 (12)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13)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14)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15)歇凉:乘凉。

(16)吆喝:大声喊叫。 (17)遮掩:遮蔽,遮盖。

(18)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19)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二、导入新课:

(结合白洋淀图片和抗日战争图片)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1.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12岁在安国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1936年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与小说有关的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 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3.放录音,学生跟读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抗日战争时期;

地点:白洋淀地区;

故事的主人公: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

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主旨: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4.根据小说的情节特点,给课文划分段落。

明确: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开头至“敌人发了愁”,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