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6篇

时间:2024-12-01 16:40:15 分类:工作计划

写教案是每位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对待的环节,教师在教案中必须清楚列出每节课的关键点和难以掌握的知识,以下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杠杆平衡的原理,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杠杆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准备材料,导入活动:

1.检查课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简单杠杆)的作业。

学生对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组互相检查。

小黑板或媒体出示制作要求:

(1)准备的竹竿长1m,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2)在竹竿中点打孔,拴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从中点处每隔8cm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离。

拿出准备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检查大小是否一样。

2.揭示课题:有趣的平衡(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索规律

1.活动一:探索特殊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

(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两边所放的棋子要同样多。”

②演示:如:左边放3个棋子,右边也必须放3个棋子,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2)如果左右两边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动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①学生思考,说出自己的见解。“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边塑料袋挂在刻度“4”的点上,右边塑料袋也要挂在刻度“4”的点上,这样才能保证平衡。

(3)小结:

你有什么体会?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2.活动二: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a)

(1)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

①也放4个棋子行不行?会产生什么结果?

②应该放几个?

“放3个。”

(2)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个棋子。

①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

学生交流,各自说出自己的见解。

②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3个。

③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学生不难得出结果,放6个。

(3)小结:

师:你有什么体会?

左右两边棋子个数与刻度数的积要相等。

3.活动三:探索在一般条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规律(b):

(1)问题: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呢?

(2)实验活动:

①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活动。

②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③教师提供表格,引导学生展开活动。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数

乘积

(3)汇报结果。

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4)从表中你发现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成什么比例?

学生观察表中两个量的变化情况,不难发现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三、应用规律,体会揣摩

1.基本练习:

母女俩在玩跷跷板,女儿体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点15分米,母亲体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点多远才能保持跷跷板的平衡?

提示:从新课探究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体重和坐的地方距支点的长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设她坐的的地方距支点的距离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点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综合练习:

桌子上有一个天平,天平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可以滑动的托盘,天平的臂上各有几个相等的刻度。现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个砝码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两边保持平衡,该怎样放?

提示:(1)根据臂长和质量成反比例

(2)先确定每个托盘中所放砝码的总质量,在确定臂长。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些知识的?

2.评价。

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要保证竹竿平衡:中点左边两边棋子个数相同,且所挂位置与中点,刻度(距离)要相等。

左右两边刻度数和所放棋子数的积相等时,竹竿才能保证平衡。

作业设计

基础:

1.用边长20厘米的方砖铺一块地,需要20xx块,如果改用边长为40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

综合:

2.有一位菜贩很不老实,他有一架动过手脚的天平。这架天平的两臂不等长。有一天,当他向农民们购买实际重5千克的白菜时,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短这一侧,这样称起来较轻,天平显示只有4千克重;而当他把白菜买出去的时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较长这一侧,这样称起来白菜会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题中一样,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据臂长与质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学懂、学透是本节课学习的目标。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

虽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教材的安排,先教学整十数的读写,再教学一般数的.读写,然后是特殊数的读写,最后是100的读写。这样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有梯度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既轻松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数位的意义,将摆小棒与拨计数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熟练地操作小棒和计数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计数器

学生准备小棒标有计数单位的计数器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出示一捆和一根小棒:谁能说说这是多少根小棒,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请学生在计数器上表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请学生写出11这个数,再说说自己是怎样写的。

4.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借助小棒和计数器认识了20以内的数,今天我们继续借助小棒和计数器来认识100以内的数。

设计意图:复习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以内数的方法,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例3情境图。

(1)观察一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纽扣,数一数每种颜色的纽扣各有多少粒,数完后汇报交流。

(黄色纽扣有四十粒,绿色纽扣有二十七粒,粉色纽扣有三十三粒)

师:这些数都比20要大,又是100以内的数,该怎样写呢?又该怎样读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100以内数的读写)

(2)尝试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40,然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40这个数用小棒怎样表示?用计数器呢?

学生操作后进行展示。

(3)讨论40的写法和读法。

师:根据我们以往的写数和读数的经验,你认为40该怎样读写呢?

引导学生先说出40的组成,然后分别说出40的写法和读法。

(40是由4个十组成的,应该在十位上写4,个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读作:四十)

师:能用刚才的方法在计数器上表示70吗?能写出来并读一读吗?

(学生操作后交流、订正)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3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复式统计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了解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

2.对表头的认识以及复式统计表中横栏、纵栏所表示的内容的认识。

教学准备:

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兴趣小组标签、生活中的复式统计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前几天我们称量了每个小朋友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我们小朋友的体重情况,比如20千克及以下的有几人?21-25千克、26-30千克、31-35千克、36千克及以上的各有几人?可以怎么统计?

2.学生自由回答统计的方法。(站起来数一数、举手、写票等)

师: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就用站起来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吧!

3.完成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情况完成统计表吗?(个别学生回答)

4.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生答师小结:进行体育锻炼及不挑食教育:胖的小朋友平时要多参加体育锻炼,瘦的呢要做到不挑食,不偏食,一日三餐吃饱吃好,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

师:这张是我们一年级时体重情况的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学生比较)

2.师:你们都找到了答案了吗?但是刚才在比较的时候,我看到我们同学一会看这张,一会看那张,感觉如何?(麻烦、两张表格看起来不方便)

3.制作复式统计表。

(1)师: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回答后得出:把两张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张统计表。

(2)先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试一试,然后让生演示各种合并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上下一移,把范围这行重合这种方法最好。(能这样演示最好,不能的话教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

(3)师:这样合并以后你能看出21-25千克范围内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了吗?

这样合并后和刚才比较哪个简单呢?(这样简单)

4.完善复式统计表,揭示课题

(1)师:这样合并以后,还有些问题,就是我们有两条数据了,不知道哪条是一年级,哪条是二年级了,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要对刚才合并的统计表稍微做些改动,(在两张统计表上改一改),老师已经制作了一张新的统计表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2)师:第一格我们称为表头,里面有些什么呢?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呢?

(教师对横栏、纵栏及表中的内容作简要的介绍。)

师:像这样的表格我们叫它复式统计表。(板书课题)

(3)我们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两张单式统计表的数据完成手中的复式统计表吧。

5.观察、分析统计表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我们新做好的统计表,比较一下16-20千克范围内一年级比二年级多几人呢?31及31以上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几人呢?

(2)比较起来感觉如何?(生答)

师:的确如此,复式统计表在分析和比较多个数据时,更加简单和方便。

板书:优点:便于比较和分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介绍:学校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有计算机小组、篮球小组、舞蹈小组、田径小组。你想参加哪个小组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个统计吧。

2.活动要求:

(1)现在老师先选出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拿好标签,你想参加哪个兴趣小组就站到哪一组,但是要按顺序排好队伍。

(2)请每个兴趣小组的小组长统计好自己小组有多少位同学。

教师边把兴趣小组标签贴在黑板上的同时边让组长说一说自己组的人数,学生完成手中的统计表。

3.根据完成的复式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多,一班参加( )兴趣小组的人最少。

(2)我们班参加篮球小组的人比一班参加篮球小组的( )人。

(3)一班参加人数最多的兴趣小组比我们班参加人数最少的兴趣小组多( )人。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谁来解决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真的很聪明呀,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节课学了什么呢?生活中为什么那么多地方要用到复式统计表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美。

学情分析

1.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接受本节的知识。

2.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理解掌握轴对称图形,并能通过折叠寻找对称点,会对所给图形作出正确地判断。观察——操作——归纳——判断。

3.对称轴和对称点的寻找。

重点难点

重点: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经历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准确地判断出轴对称图形,并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游戏引入

教师活动:

帮暖羊羊找角

观察图片找出问题,确定角的位置。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学生活动:

学生参与游戏,帮暖羊羊找角。

活动2【讲授】分类

教师活动:

1、根据轴对称图形的表象来给学具袋里的图形来分类,并汇报分类的理由。

引出轴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

动手分类将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分成一类,将不能完全重合的分成一类。汇报发现

活动3【活动】学习轴对称图形

2、动手制作一个轴对称图。教师示范,边示范边说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集体展示创造出来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3、摸一摸折痕看有什么感觉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指导画对称轴,教师示范画的方法,强调易错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

(摸折痕。选择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并独立画出它的对称轴,同桌互相检查纠正不准确的画法。)

4、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活动4【导入】练一练,“巩固”对称

(1)练习1

同学们,老师想考一考你们,引导学生完成书上p68做一做。先明确题目要求,再动手完成

(读出题目要求,找到题目中两个具体要求,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互查。再集体汇报。)

(2)练习2

同学们,请你拿出2号学具袋中的图形,折一折,画一画,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自己独立先折一折,再画一画,能够发现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活动5【讲授】总结

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不但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还创造了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同学们长大后能够创造出更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美化我们的生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篇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二单元18页《除法》。

2、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3、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从素质教育的三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初步会读写除法算式,能规范地书写除号。

(2)能力方面:通过创设情景学习,培养学生认真听、细心观察的能力,在动手分小棒的过程中培养动手能力。

(3)思想方面:创设公平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对除法很陌生,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重点设为认识除号并正确读写除法算式,难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 、注重直观形象,从抽象到集体

对概念的理解对低年级儿童来说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除法”的含义,我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形、色、动的变化,平均分一分青草,形成鲜明的表现。体会“平均分成几份”,从而理解除法。

3、重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

为了巩固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请学生多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根据题意、图意写出除法算式,多写多练,对于除法算式中不能得出的商,请学生动手分一分小棒。

4、教学中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中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提问时做到人人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看过什么动画片?

学生交流看了哪些动画片,说说自己喜欢的人物。

有学生会提到《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此,老师引出故事:喜羊羊请客,同时伴随电脑课件展示。

师:喜羊羊今天过生日,他请来了三位好朋友(同时课件出示),他为大家准备了12捆青草,在餐桌上他们要平均分这些青草,每只小羊都分数量相同的青草。

设计理念:创设了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故事情景,很轻松地进入课堂,在故事中学习,体会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同时借助课件,由虚拟的故事进入到有色有型的情景中,更加直观、形象。

2、探究新知:

①根据课件画面定格,师板书:12捆青草平均放在个盘子里,每盘放()捆。

师: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平均分。

②学生独立用学具分一分。

汇报结果: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小结:每盘放3捆,并引出一种新的方法——除法。

师板书课题:除法

设计理念: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并能正确地平均分,,在此环节,我要求学生再次动手分一分,对平均分加以巩固,在分的过程中感受除法的含义,得出准确的结果。我并作出及时的总结,引出除法,既教学了除法的含义,又引出了课题。

③学习除号。

师:加减乘法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我们学习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是除号。指导书写:先画一短横,再在其上下各点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上下对齐。

④学习除法算式的写法。

师边说边板书:要分的青草是几捆(12捆),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是几?(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12÷4=3

学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学习读写除法算式。

12÷4=3师解说算式的含义: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学生自己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

师课件出示:18÷3=6 14÷7=2 8÷8=1

学生读一读,并说说其中的一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哪些弄不明白的问题”,接着教师及时解答或请同学帮助解答。在教学中,该出现小组合作的地方一定要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教学除号的书写、除法算式的读写时,我都采用的是老师口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及时响应教师的引导,对于除号的书写,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因此我做了很详细的指导。

3、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①读写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芦

③分气球。分别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设计理念:

以上的3小题所反映的事实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第③题的列式以及算式的比较,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精神。

4、总结。

今天我们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同学们都学得很好,我们对除法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并预告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做到了承先启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教案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