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时间:2025-02-16 09:40:05 分类:工作计划

想要提升教案的针对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一份高质量的教案展现了教师的认真态度与责任感,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53例4,课堂活动3题,练习八第3、4、5、6、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生活中两步计算问题的思考方法和步骤。

教具准备:

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24时记时法,使学生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对两种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并能结合具体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24时记时法,发现和理解24时记时法与12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悟,在问题情境中学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学有所乐。

2、直观教学法。“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表象信息,激发学习,突破重难点,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利用学具钟对钟面进行观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数的关系,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张扬个性,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链接生活,初步感知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两个条件,即认知基础和情感动力。课始,播放学生熟悉的“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说说这个节目播出的时刻,学生可能说晚上7时或19时,随机板书在黑板上,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播放“新闻联播”,在屏幕右上角会出现的“19:00”,让学生知道19时就是晚上7时,接着询问学生像19时这样的记时法你知道叫什么记时法吗,知道的学生可以回答是24时记时法(板书),那晚上7时呢,12时记时法(板书),初步感知两种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联系生活经验,说说生活中还在哪见过24时记时法,通过老师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

二、实践探索,自主建构

1、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

首先让学生讨论一天从什么时刻开始,出现争议后,课件出示央视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我们倒数到1的那一瞬间,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秒针都指到了12,这个时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让学生了解一天的开始,在24时记时法里记作0时,12时记时法里记做夜里12时。

2、学生动手拨钟感受一天的作息时间,知道在一天里时针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时。

3、课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时

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随着钟面的变化,周围环境的变化,让学生整体感受一昼夜从0时到24时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探索24时记时法的记时规律,强化对0时的理解,知道今天的开始0时就是昨天的结束24时。

4、观察钟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别从几时走到几时,把钟面变成两种记时法的时间轴,直观比较,引导学生发现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深入学习,记时转化

通过利用刚才发现的两种记时法的区别与联系,首先让学生试着把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很快的用12时记时法表示出来。然后寻找规律,发现24时记时法转化成12时记时法需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考虑,12时以前的不减12,直接加时间词;12时以后的要减12,再加时间词。

再学习12时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让学生自己举例体会转化的方法,加深对两种记时法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

最后练习两种记时法的转化,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电视节目预告改写成12时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突破重点,体验成功。

四、理解应用,推算经过的时间

1、阅览时间

9:00—12:00 14:00—16:30观察图书馆中的阅览时间。看到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试着算一算:图书馆全天开放多长时间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拨钟,结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经过了多长时间。

2、确定乘火车时刻

(课件出示:车票)从车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从家到火车站要20分,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小组讨论:他最晚在下午几时几分从家里出发才不会误火车?这时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火车发车时刻、加到车站所需时间和开车前5分钟停止检票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五、课堂小结,回归生活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建构,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为什么叫24时记时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掌握。并在课后用24时记时法做一份作息时间表,教育学生要合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91~9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有4块月饼的图片,师生准备图片一张,相同大小的正方形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前段时间,老师在批改数学周记时,看到一篇有趣的周记,题目是“分月饼”。小作者写了3个分月饼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仲秋节的晚上,小明一家4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小明坐在阳台赏月、吃月饼,桌上摆了8个月饼,他们一家4口人,每人几个月饼,该怎么分?你们分一分!

小作者也是这么分的,继续往下看第二个问题:这8个月饼中有一个是果酱的,哥哥、小明都喜欢吃,这个月饼该怎么分?(生答)老师这儿有一个月饼图片,用它当月饼谁来分一分?生上台分(说分法),为什么对折?(分得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学习1/2

1、用1/2表示。

想不想看看老师怎么帮他们分月饼的?(课件展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几份?哥哥和小明都分得其中的几份?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呢?引出1/2。指出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全班齐读)

2、写1/2。

怎么写呢?指月饼图,解释:先分开就要先写“——”,平均分了两份就在下面写“2”,每份就是1/2,写“1”,书空一遍。

3、折1/2

用圆片代替月饼你也来分一分,折出1/2,并涂1个1/2(生动手折,举起来,引导学生说二分之一)

4、判断。

你能涂出圆的1/2,下面图形的1/2对不对呢?看!出示投影。

(二)学习1/4

通过研究小明与哥哥分1个月饼,我们认识了1/2,继续看第三个问题:小明与哥哥分开月饼后还没吃,各个突然说:“小明,爸爸、妈妈也喜欢吃,不能我们俩吃,还是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一起吃吧!”(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那又该怎么分?

1、师生分月饼每人分月饼的多少?用什么数表示?板书:1/4

2、想一想:一个正方形的1/4怎么折?

想一想,再用学具折,涂1份

汇报之后贴在黑板上(方法这么多,真了不起!)

3、找分数休息一会,到游乐园去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小朋友在干什么?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你看到了几分之一?生找,师板书:1/2,1/3,1/8……都是分数,(课题)

(三)比大小

1、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非常了不起,看完周记中3次分月饼,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个果酱月饼,小明与哥哥分,能分到多少?(1/2)与全家4口人一起分,小明又分到多少?(1/4),那么这两次分月饼,小明哪次分得多?

指黑板图,之后,出示投影,看一看,想一想,同桌间说一说,汇报

2、出示食盒图,独立想,在组内说一说,汇报

3、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考考你

2、比眼力,谁是火眼金睛(完成课件的判断)

3、抢答: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4、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折一个分数介绍给同学或家人!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不仅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算理。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当学生明确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之后,教师不再过多地讲解,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三位数连加的计算,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2.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良好品质。

由于三位数连加数目较大,步骤较多,有时还会遇到连续进位的情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同时应对这么多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不刻意追求计算速度,适时提醒学生在计算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耐心细致地计算,力求计算准确。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计算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互动游戏,导入新课

小游戏:找邻居。

(1)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327,213,482,194。

(2)找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百数:203,197,517,808。

(找出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进行比赛,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其他同学当裁判,胜利者奖励漂亮的贴纸)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这个游戏有关。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开始做“找邻居”的'游戏,让学生练习找与某个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或整百数,为新知识的学习进行预热,为接下来的估算打好基础。

⊙创设情境,实践探究

1.课件出示教材17页情境图,请学生独立观察,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并尝试提出数学问题。

师:图中呈现了哪些信息?

预设

生1:三年级的捐书情况是:三(1)班118本,三(2)班104本,三(3)班95本。

生2:四年级的捐书情况是:四(1)班103本,四(2)班109本,四(3)班98本。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生1: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2: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生3: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2.尝试估算,探究估算方法。

师:你能看出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吗?说说你的想法。

(1)学生尝试独立估算,并与同伴说说自己的估算方法。

(2)集体交流估算结果及估算方法。

预设

生1:我是先把相对应的班级逐一比较,再看比较后的数据。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总体来看三年级比四年级多捐了7本书。

生2:我是把各班捐书的数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几百几十数再相加,三年级120+100+100=320,四年级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估算初步确定是三年级捐的书多一些,接下来我们要仔细算一算,用准确的数据来说明到底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3.解决问题: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师:求三年级学生一共捐书多少本,应该怎样列算式。

生:118+104+95。

师:你们能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算出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进行计算。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平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平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你们的书包里一定装满了新书。同样,在学校的阅览室里也购进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想让同学们帮助他把这些书籍整理一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买新书》。

二、讲授

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那些信息?

﹙1)、图是买来200本书。

﹙2﹚、放在两个书架上。

﹙3﹚、每个书架有四层。

探究摆放方法;

现在图书管理员有个要求,要求你们先算一算。

课件出示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同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找同学说结论。

师问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想法?把不一样的想法说出来。

出示摆放的方法

这两个同学的想法都很好,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一下你们的思路,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师问:1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书?

2有几个书架?

3每个书架有几层?

4现在同学们应该怎样算出每个书架放置多少本书/?

5怎样列式?

6接下来该怎样办

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把200本书平均放在2个书架上,就是把200本平均分成2份,每个书架有四层,再把每个100本都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25本。

还有没有其他算法?

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把你的想法用绘图的方法展示出来。

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生说教师引导。

小结|:第一种是按照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

第二种方法先求书架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

你喜欢那种方法?

三、练习

练一练

生黑板做,其他评价。

总结,同学们这几位同学的题都做对了,看来你们真的很聪明,现在我们师生共同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其它问题。

课件出示,先找一门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答,汇报并列式

方法一270÷3÷3

=90÷3

=30名

方法二270÷﹙3×3﹚

=270÷9

=30名

四、测试

同样方法出示课件,做下一道题 。

方法一 96÷4÷2

=24÷2

=12只

方法二 96÷﹙4×2﹚

=96÷8

=12只

五、总结

全课总结: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了这些新书,我们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去浏览这些经典书籍,希望同学们能在书籍的世界里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篇7

背景分析:

从课前的交流和对原班数学老师的交谈中我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有了一些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平时有时也会开展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不将知道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作为教学重点,而是制定发展性目标,围绕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本节目标来展开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带大家参观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奇怪了,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图书馆里有数学问题吗?

(有的说有,有的小声议论说没有)

生1: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好像没什么数学问题呀。

生2:有有,比如可以计算有几个书柜,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并解决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图书馆里的数学)

师:我们学样图书馆买来了一些新书,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从这幅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同学们提数学问题的能力还真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整理出示题目:图书馆买来16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吗?

?反思:数学就在你身边,数学学习是现实的,这不是一句空话,利用该校新建的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境引入,大家都想看看学校新建的图书馆,情境来自学生身边,自然没有陌生感,学习兴趣自然而生。』

二、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独立思考,会做的同学不要把答案喊出来,先把解决方法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白纸上并想想为什么。(教师注意对部分学困生加以指导)

师: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有困难,没关系,先停下笔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说不定他们的解法能给你一些启发。现在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哪里想不通也可以提出来?(给足时间让小组合作交流)

?反思: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的自发的合作,脱离独立思考基础的合作就会陷入合作形式主义的泥潭。』

2、展示算法,汇报交流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解答方法。

生1(一个小男孩):我是这样列式的:160除以2除以4等于20本。

师:请你到黑板上将算式写出来,并向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好吗?

生1:160除以2就是先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80本书,再把80本书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放20本书了。

师:你们同意这位小男孩的意见吗?

众生:同意。

师:(师轻摸小男孩的头,露出赞赏的眼光)你这么聪明,你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

生2:我叫吕桥。

师:好,同学们,就让我们把吕桥同学的这种解法叫“吕桥解法”好吗?

众生:(大笑,觉得很有意思)好好,叫吕桥解法。

(师在算式旁写上:“吕桥解法”。吕桥同学显得很高兴,脸上露出了很自豪的笑容,非常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好,谢谢吕桥同学,谁还有其他解法吗?

众生:老师,我来我来。(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争着回答问题)

生3:快步跑到黑板列算式:160÷(2×4)=20(本),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有些激动,说得挺快的,表达不太清楚)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再来重复一遍?

生4:(飞快地跑到黑板)2乘以4求出两个书架一共有8层,再用160来除不就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20本书了嘛。(在他嘴上说出来好像很容易似的)

师:同意他的见解吗?

众生:同意。

师:(问生3生4)你叫什么名字?

众生:(没等那两位同学回答,就叫开了)他叫俊锋,俊锋解法,他叫友彬,友彬解法,哈……

师:因为这一题是他们两人合作完成的,叫谁的名字好呢?不然就叫“俊锋/友彬解法”吧。

(师又在算式旁写上“俊锋/友彬解法”)

众生:(大笑并鼓掌)

?反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探究第3种解法

师:其实这一题还有其他解法不知你们会不会?

(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大喊:“会会,我来说”)

师:(故作惊讶)我还以为你们不会了,想不到这么多人会呀。

生(一个女同学):用160除以4再除以2(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演算式)

师:要能说出为什么这样算才厉害?

生:我们可以先把两个书架看成一个大书架,这样看上去就有4层,160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40本,可是这一层的40本是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所以就要把40除以2才能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0本书。

师:真厉害,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有的说听懂了,有的摇摇头说不懂,这时这位小女孩有点急了,赶紧又重复说了一次)

师:没听懂的同学也没关系,让我们听听笑笑是怎么想的吧。

(课件出示笑笑的语音并配合将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动画进行演示)

师:这下懂了吧。就叫什么解法呢?

生(齐):玲玲解法。(玲玲好像感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露出了一份自豪)

4、引导认识几种解法的异同

师:这几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最容易理解的?你喜欢哪一种解法?这几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

?反思: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筛选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这符合了新课程提倡的既要鼓励算法多样化,也要注意算法的最优化。』

体会与思考:

一、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中,首先向学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校新建设的图书馆,提出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景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避免情境的创设牵强附会,以致于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

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容易变成了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唯小组长马首是瞻。或一哄而起,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的方法,给予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提出来与小组交流,会解答的同学说出想法启发思维受阻的同学,不会解答的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样不管是能自己能解决,还是不能解决的,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所收获,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我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重视算法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并对几种解法进行对比。有的解法过难,部分学生不理解,为此我提出让学生选择他自己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或两种就可以,达到多样与最优的统一。

三、注重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我尽量摒弃“你真棒”等这类不痛不痒的口头评价,重视将教师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激励相结合进行评价,发挥教师个人的幽默感,把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解法借鉴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方式,取之为“吕桥解法”、某某同学解法等,让儿童感到自己是个发明者。课后,听课老师对于这个评价方式给予了肯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计算教学摆脱了枯燥无味,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可见,恰当的评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成为了一种内在的需求,整节课,学生始终流露出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四、思考

“不一定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耐性。”(北京刘可钦语)

课堂中,怎样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值得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小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案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