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一份详细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写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不同的教学环境,以确保适应性,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是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理解了周长的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突出了以下两点:
1.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量一量,动笔画一画、算一算,通过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充分发挥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恰到好处地进行引导,从而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题卡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直尺彩笔题卡
教学过程
⊙激趣引入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知识吗?谁能说一说周长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别沿着长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谁走得远?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才能知道)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既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问题去探究,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48页上面例题。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怎样才能求出它的周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计算。
(2)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结果和方法。
师:你测量了哪几条边的长度?你是怎样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的?
(请学生充分表达,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预设
方法一:先量出4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别量出长和宽的长度,再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计算方法。
针对只测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同学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在交流中明确: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
(4)对比评价。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和评价不同的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吨的质量观念。
2、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和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3、初步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千克、克、吨的认识。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超市招聘售货员的考试,要求应试的人员必须掌握最基础的质量单位的有关知识,刚好我们才学过了这方面的知识,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称物品,认秤。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下面两样物品称出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
2、贴标签。
以给商品贴上质量标签的游戏形式出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补标签。
教师创设情境:“下面这些物品和动物的质量标签上的质量单位漏写了,你能把它们填补完整吗?”学生用不同的手势表示“千克、克、吨”,集体完成,并请学生陈述自己的理由。
4、比较下面物品的轻重。教师用第3题中单纯的式子变为比较两种标明质量的物品轻重,吸引学生参与。
复试
1、第5、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尝试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第8题。学生独立尝试解决;同桌交流。
4、第9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这幅图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第10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称5次;先称30克,再称20克;先称2个20克,再称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吨=(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吨70千克=( )千克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第11题。这道思维训练题蕴含着代换的数学思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用学具代替苹果梨子摆一摆,增强直观性。解题思路是:3个苹果和3个梨合起来刚好和9个桃子一样重,所以1个梨和1个苹果应和3个桃子一样重。学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设计说明
1.结合情境,进行有效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通过呈现淘气存零用钱的情境,引入小数的加减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主探究,实现知识迁移。
在上课的开始,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的复习,并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通过复习,有目的地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引导。当学生在解决所提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学生的汇报中,追问: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数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出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复习的铺垫和探究中适时的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实现了从整数加减法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迁移。最后总结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以旧引新,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
1.回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笔算:35+52168-27
想一想:
(1)在计算整数加减法时,列竖式应注意什么?
(2)计算时应从哪位开始算起?
学生独立计算后个别汇报。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回顾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同时,为探究新知作铺垫。
⊙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1)观察主题图,获取数学信息。
(2)说说获取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淘气两个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钱?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师:请同学们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组织学生各自独立探究计算方法。
学生集体交流后个别汇报。
预设
生1: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11.5元=115角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竖式计算。生3:用小数计算。
(5)组织学生讨论:
①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体评议:哪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背景分析:
从课前的交流和对原班数学老师的交谈中我对他们的学习基础有了一些了解,绝大部分学生知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平时有时也会开展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不将知道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作为教学重点,而是制定发展性目标,围绕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本节目标来展开教学。
课堂实录:
一、创设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带大家参观的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奇怪了,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图书馆里有数学问题吗?
(有的说有,有的小声议论说没有)
生1: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好像没什么数学问题呀。
生2:有有,比如可以计算有几个书柜,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并解决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图书馆里的数学)
师:我们学样图书馆买来了一些新书,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从这幅图中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生汇报……
师:同学们提数学问题的能力还真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这个问题。
整理出示题目:图书馆买来16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吗?
?反思:数学就在你身边,数学学习是现实的,这不是一句空话,利用该校新建的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境引入,大家都想看看学校新建的图书馆,情境来自学生身边,自然没有陌生感,学习兴趣自然而生。』
二、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独立思考,会做的同学不要把答案喊出来,先把解决方法写在老师发给大家的白纸上并想想为什么。(教师注意对部分学困生加以指导)
师:大部分同学都做完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有困难,没关系,先停下笔听听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说不定他们的解法能给你一些启发。现在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或者你哪里想不通也可以提出来?(给足时间让小组合作交流)
?反思:小组合作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的自发的合作,脱离独立思考基础的合作就会陷入合作形式主义的泥潭。』
2、展示算法,汇报交流
师:谁先来汇报一下你的解答方法。
生1(一个小男孩):我是这样列式的:160除以2除以4等于20本。
师:请你到黑板上将算式写出来,并向大家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好吗?
生1:160除以2就是先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放80本书,再把80本书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放20本书了。
师:你们同意这位小男孩的意见吗?
众生:同意。
师:(师轻摸小男孩的头,露出赞赏的眼光)你这么聪明,你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
生2:我叫吕桥。
师:好,同学们,就让我们把吕桥同学的这种解法叫“吕桥解法”好吗?
众生:(大笑,觉得很有意思)好好,叫吕桥解法。
(师在算式旁写上:“吕桥解法”。吕桥同学显得很高兴,脸上露出了很自豪的笑容,非常得意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师:好,谢谢吕桥同学,谁还有其他解法吗?
众生:老师,我来我来。(气氛一下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争着回答问题)
生3:快步跑到黑板列算式:160÷(2×4)=20(本),我是这样想的:……(可能有些激动,说得挺快的,表达不太清楚)
师:你们听清楚了吗?谁再来重复一遍?
生4:(飞快地跑到黑板)2乘以4求出两个书架一共有8层,再用160来除不就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有20本书了嘛。(在他嘴上说出来好像很容易似的)
师:同意他的见解吗?
众生:同意。
师:(问生3生4)你叫什么名字?
众生:(没等那两位同学回答,就叫开了)他叫俊锋,俊锋解法,他叫友彬,友彬解法,哈……
师:因为这一题是他们两人合作完成的,叫谁的名字好呢?不然就叫“俊锋/友彬解法”吧。
(师又在算式旁写上“俊锋/友彬解法”)
众生:(大笑并鼓掌)
?反思: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得到充分的尊重,想法和意见得到尽情的流露,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也得到了发展。』
3、探究第3种解法
师:其实这一题还有其他解法不知你们会不会?
(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大喊:“会会,我来说”)
师:(故作惊讶)我还以为你们不会了,想不到这么多人会呀。
生(一个女同学):用160除以4再除以2(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演算式)
师:要能说出为什么这样算才厉害?
生:我们可以先把两个书架看成一个大书架,这样看上去就有4层,160除以4就求出平均每层40本,可是这一层的40本是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所以就要把40除以2才能求出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0本书。
师:真厉害,同学们,你们听懂了吗?
(有的说听懂了,有的摇摇头说不懂,这时这位小女孩有点急了,赶紧又重复说了一次)
师:没听懂的同学也没关系,让我们听听笑笑是怎么想的吧。
(课件出示笑笑的语音并配合将两个书架并在一起的动画进行演示)
师:这下懂了吧。就叫什么解法呢?
生(齐):玲玲解法。(玲玲好像感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眼光,露出了一份自豪)
4、引导认识几种解法的异同
师:这几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点呢?你觉得哪一种算法最容易理解的?你喜欢哪一种解法?这几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
?反思: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对几种算法进行比较,筛选最适合自己的算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这符合了新课程提倡的既要鼓励算法多样化,也要注意算法的最优化。』
体会与思考:
一、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节课中,首先向学生用图片的形式展示该校新建设的图书馆,提出图书馆里的数学问题作为情景导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避免情境的创设牵强附会,以致于情景简单化和庸俗化。
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有效性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建立在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之上的合作,容易变成了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唯小组长马首是瞻。或一哄而起,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的方法,给予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再将自己的想法或困惑提出来与小组交流,会解答的同学说出想法启发思维受阻的同学,不会解答的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这样不管是能自己能解决,还是不能解决的,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有所收获,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另外,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我既提倡算法多样化,又重视算法的最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并对几种解法进行对比。有的解法过难,部分学生不理解,为此我提出让学生选择他自己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或两种就可以,达到多样与最优的统一。
三、注重发挥评价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明者,探索者,研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果不向这种需要提供养料,这种需要就会逐渐消失。”我尽量摒弃“你真棒”等这类不痛不痒的口头评价,重视将教师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激励相结合进行评价,发挥教师个人的幽默感,把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解法借鉴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方式,取之为“吕桥解法”、某某同学解法等,让儿童感到自己是个发明者。课后,听课老师对于这个评价方式给予了肯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计算教学摆脱了枯燥无味,成为本节课的最大亮点。可见,恰当的评价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成为了一种内在的需求,整节课,学生始终流露出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四、思考
“不一定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和耐性。”(北京刘可钦语)
课堂中,怎样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交流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是值得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时能正确分析把握数量关系一直是个难点。需要对加、减、乘、除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需要从实际生活事件中进行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连乘等两步运算,而对于连除法数量关系是第一次接触。面对这种实际情况,要达到预期的目标要求,就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和一定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
2.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你们的书包里一定装满了新书。同样,在学校的阅览室里也购进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员想让同学们帮助他把这些书籍整理一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买新书》。
二、讲授
探究新知:1出示课件,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那些信息?
﹙1)、图是买来200本书。
﹙2﹚、放在两个书架上。
﹙3﹚、每个书架有四层。
探究摆放方法;
现在图书管理员有个要求,要求你们先算一算。
课件出示 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
同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找同学说结论。
师问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想法?把不一样的想法说出来。
出示摆放的方法
这两个同学的想法都很好,下面我们用图来表示一下你们的思路,让所有的同学都能明白他们的想法。
师问:1现在图书室有多少本书?
2有几个书架?
3每个书架有几层?
4现在同学们应该怎样算出每个书架放置多少本书/?
5怎样列式?
6接下来该怎样办
如果列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把200本书平均放在2个书架上,就是把200本平均分成2份,每个书架有四层,再把每个100本都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25本。
还有没有其他算法?
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把你的想法用绘图的方法展示出来。
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生说教师引导。
小结|:第一种是按照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
第二种方法先求书架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
你喜欢那种方法?
三、练习
练一练
生黑板做,其他评价。
总结,同学们这几位同学的题都做对了,看来你们真的很聪明,现在我们师生共同用你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其它问题。
课件出示,先找一门学生说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自答,汇报并列式
方法一270÷3÷3
=90÷3
=30名
方法二270÷﹙3×3﹚
=270÷9
=30名
四、测试
同样方法出示课件,做下一道题 。
方法一 96÷4÷2
=24÷2
=12只
方法二 96÷﹙4×2﹚
=96÷8
=12只
五、总结
全课总结:在本节课中,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图书管理员整理了这些新书,我们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去浏览这些经典书籍,希望同学们能在书籍的世界里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