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满分作文6篇
优秀的作文能够通过精准的语言和精彩的结构使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优质的作文,读者可以领悟到作者的思维深度,启发自己寻找新的思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诗意满分作文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诗意满分作文篇1
我的名字叫《蝶恋花》。对,没错,就是那首渗透着离别相思的名作。
我的主人是晏殊,作为太平宰相的他,虽年少得志,一生仕途顺利,想尽富贵,但优裕闲逸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个性,使他常常反思和体悟人生。对啦,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一步步造就了我的完整人生。
我的上半生铺展开了一个悲凉的意象,把人的主观感受注入客观事物之中,突出了他浓浓的离愁别恨,而使我奠定下了悲愁的基调,使我浑身裹着悲凉的氛围……
正是因为那个瞬间——主人有感而发,为我塑了形。
我的主人呐,思念甚深,辗转发侧,彻夜未眠。就在那一瞬间,皎皎的明月透过薄薄的窗帷,倾洒在主人的身上。可谁知主人却嗔怪起它来,说啊,明月不谙离情。似是无理之责,却强有力的表达出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我因明月而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深刻地揭示了我的主题。
呵!多么有趣!因为那瞬间的明月倾洒,我与情景水乳交融,幽幽地散发出诗意的光芒。
瞧,我的上半身算是大功告成了!从天明到黑夜,由长夜到拂晓……
记忆似泉涌一般瞬间充斥了主人的心房。因为昨夜的彻夜未眠,记忆是那样的清晰,又那样残忍。登上高楼,又是满目凄凉,“昨夜西风凋碧树”。想必我身上的零件“凋”这个字费了主人不少心思吧,它显示出西风之肃杀,自然景物之衰败,海传达了主人恶劣凄凉的心境。使我浑身的细胞都似乎在传达:入秋很久了,可远方的人啊,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呢?回应的却是满目苍凉。
在我身上,主人肆力挥洒着他的笔墨,极力勾勒出他望眼欲穿的神态,我陶醉于中。
那一瞬间,阔大的气象,高远的境界,动人的心魄,也使我的灵魂升华了,浓郁的诗意悠长悠长。
“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是我的最后一笔。那一瞬间,主人的舟再也无法抑制他的情感洪流,以更深更苦的愁思戛然收束,而我也最终以完整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生活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而我,在经历这种.种瞬间,才造就了充满诗意的完整的我。
诗意满分作文篇2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的现实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引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实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让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诗意满分作文篇3
诗意至近,却又至美。
我们随手拿起一本诗集,就算与诗意相遇。遇到的内容,可根据此时此刻的心情或固有看问题的角度分为两类:一为同感,二为异道。
当我们与作者“心有戚戚”时,诗意就变成了我的思想至纯至粹的流露。我们会惊叹于作者的匠心独运,会沉浸于此种情感或思想中,回想起与之相关的难忘往事。这一切都是基于作品具有的良好代入感,令诗意通达在“懂得之人”心中。司马迁读贾谊的诗,心有所感而奔涌而出;读《离骚》《哀郢》《天问》,为他们所具有的相似命运而怅惘,并生发出强烈的认同。此种共鸣,于司马迁是《屈原贾生列传》,于我们则是情感难以言喻的重温,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可能有的负面情感在重温时会再次涤荡心灵,然而苏轼读陶渊明后走出了失落之谷,《后赤壁赋》表现出的蜕变可见一斑。与先人共悲苦,他们会以诗意引导你看向另一面,从而获得全新的认识。
所谓异道者,因见地相左而故名。此时诗意带来的是另一世界,提供想象乘奔御风的辽阔四荒。在另一境界中,我们可以回望自己,比较自己与诗意之异,走上相对正确的方向。同时,诗意之美给予我们对所述之事极为全面的认知,在此认知基础上也有精神的自由与自我放逐。若一人先天乐观,就难以认同杜甫之“归来倚杖自叹息”,但他会接触更加多元的视野与万千变幻的世界。博采众家之长,体会他人之异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岂不美哉?
诗意不仅仅是流动的文思,至近的诗意在乎自然与生活,关键在于探求之道。教学楼前静默的银杏是凝固的诗,所以有了校园诗歌;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凝固的诗,劳动号子因此而来;醇美的爱情有莎翁的十四行诗歌颂,孤独之感亦有诗人竞相描绘。生活散发出的诗意需要我们捕捉、探索,它们往往原汁原味却隽永恒久,简单短暂却难以磨灭,无声无息却蕴含大美。
与它们相遇,我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皆可饱尝情感的洗礼,思考难以给出明确答案的永恒谜题。我们与它们既“同感”,又“异道”。在此过程中,我们的心灵将得到纯洁之光的照耀,向明亮的人世进发。
怨恨与丑陋,忧闷与罪恶并非没有,但它们使我们更加向往清白光明,以至大美。
诗意无处不在,诗意恒常不绝。
诗意满分作文篇4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像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元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像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像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能像陶潜一样的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恩。难道诗意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在人摒弃在外?难道不效仿古人,我们就会身陷平庸吗?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也有自己的方式:
夕阳抽去了它最后一丝淡影,将蓝灰色的暮霭留给大地。喧闹的街区仿佛嗅到了什么,也变得暗淡而宁静起来,月亮升了起来,半个银白的盘悬在天空,茫茫穹际闪烁几点飘忽的微茫。及近,隔壁人声的低语,偶尔夹杂风拂落日的声音,仔细聆听,远处传来阵阵鸟儿的残唱。
入秋了。
坐在窗前向远处望去,忽地一阵大风,似地下发出的狂啸,撩起了窗帘,如拔动的弦。这突如其来的风,席卷了一切沉闷的空气。几片带黄而尚未枯透的槐叶,被吹到半空,高高地急速打着旋儿,未及落下,又被卷到更远的地方。
抬头望去,天空石淡蓝色的,不掺杂一点点的渣滓,如一块明净的蓝玉。太阳光是成束的,只是因为随手拽过几块丝絮状的云彩作为面纱,漏下来的光编入天女散花般散去。弄得满世界里都是柔和的金色了。说道云彩,我不禁又把目光投向天空。金色或成白色的云彩,不断地变换着,奔腾着,或凝重,或飘渺,好似有只神奇的手,一会儿将它们撕开,一会儿又合拢了。像牧女神鞭驱赶下的羊群吗?像丹青妙手笔下的骐骥吗?
这便是秋。
偶拾秋韵,这难道不是诗意吗?
诗意满分作文篇5
诗意,诗意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是徐志摩的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意是恰似那满城的春雨,飘洒在我心底。每个与文字有着不解之缘的人,都在现实中或是梦中追寻着那个诗意的心灵港湾。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
诗意可以是一杯香茗,可以是一池清水,可以是一缕花香。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蕴藏着诗意。而我们就在这无限的诗意中生活。几米写过街上的灯忽明突暗,我的大头鞋打在石板路上寂寞的响,我知道这条路上不是我一个人走过。他有严重的病痛折磨他,却没有放弃心中的梦。他用画笔和空灵富有哲理的文字影响了多少迷茫的人们。因为他诗意地生活,为生活的渴望让他心灵芬芳,被诗意包围,文字中、画面中能读出诗的意境,那么他一定是把病魔也当作是人生中的一首诗了,他一定幸福地生活着。放开紧闭的心,去拥抱生活中的诗意吧!诗意地生活就是把任何苦难都当作诗去品味。然后酿出人生的甘霖。
热爱平凡的人,热爱世界万物、热爱上天施压给你的苦难,把现实与诗般的心境交融在一起,那样你就能诗意地生活,不要抱怨生活中无诗意。
文章集中笔力论述我们的生活不是至善至美,但我们的心灵却可充满诗意,开口小,角度新,因而也容易挖掘得深。文章正反论证,对比鲜明,联系紧密;行文表达准确,述议自如,文气贯通。像如果有一刻你因为一件小事而心灵沉醉,那就是诗意地生活这样的句子,堪称精警。
(湖南师大附中汤正良)
诗意满分作文篇6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可见,在刘勰眼中,文章的思想应是通达的、流畅的,应有珠玉碰撞的清脆,又有卷舒风云的逸然。
这是“文之思”,这是诗意之美。
爱因斯坦曾说“形式上的完美往往等于理论上的正确。”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科学,更适用于作文。一篇好的文章,必定处处有如诗一般的美感。古人作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他们无处不在的韵律之美,表现的是一种极美的诗意。试想,一篇美文,从开头细细品味,如宏图一点点在眼前展开,尽是江山如画、波澜壮阔;而中间又是小桥流水、炊烟悠悠;结尾处如余音绕梁般三日不绝,既像品酒,又如品茶。
这是“文之韵”,这是诗意之美。
而那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小事,也蕴着诗意的美。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每次的不期而遇,每次的谈笑风生,都在心底埋下诗意的种子,遇到清冽的泉水,就立刻发芽,转眼抽枝成树。四季繁花,灼灼芳华,每一份灵感,都是诗意的美呀。
“清风徐来,繁花盛开;月下独饮,尘忧顿释。”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太白的浪漫;“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是陶潜的真意;“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这是庄子的逍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的刚强。潇洒与浪漫、逍遥与自然、刚强与执着,无不汇成滔滔江水,流遍十万大山,流遍神州大地。
这是“文之情”,这是诗意的美。
承一国之文脉,就要歌诗意之美。这种美不是柔弱,也绝非强硬,它不仅是音律之美、神韵之美,更是一种诗意。作文应有美,作文应出诗意。《文心雕龙》中说,天地日月、鱼虫草木皆有文章,诗意的美,应来源于生活中每一处美的细节,应做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作文,应作出诗意的美,一曲暂歇,“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