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模板5篇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观影体验传递给他人,引发更多的共鸣和讨论,一篇完整的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下面是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模板5篇,感谢您的参阅。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1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公布,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入选。颁奖典礼上,虽已过鲐背之年的叶嘉莹先生,仍是精神皓然,秀雅出尘。香粉不施,鬓发皤然,一袭淡雅素衣,深情缱绻地吟诵她所爱恋的诗词,沉然端凝地讲述她跌宕的一生。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是叶先生多艰人生的最好注解。她出生于军阀混战的乱世,“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荡晦暗,注定了其半生辗转漂泊。少年丧母,“早知一别成千古,悔不当初伴母行”,恸绝人寰的《哭母诗》,字字读来,浓情透纸。中年丧女,“门前又见樱花发,可信吾儿竟不归”,哀婉悱恻的《哭女诗》,满腔悲痛,空留余哀。国破家难,人生痛事,她始终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将生命寄付于诗词。
桃李天下,传承一家:“迦陵从此得所栖,读书讲学两相宜。”叶先生少时习读诗词,始知陈维崧别号“迦陵”、郭麐别号“频伽”,二者结合在印度佛经中意为妙音声之鸟,身形纤巧,却卓尔不群,便以“迦陵”作为别号。妙音鸟、荷花、柔蚕、蓝鲸、鲲鹏,是她的诗词中频繁出现的五种意象,皆体现了“弱德之美”的词体特质。据先生自述,“弱德”之“弱”表现为收敛隐曲,虽内敛却不怯懦的儒家传统,是“贤人君子处在强大压力下仍然能有所持守、有所完成的一种品德”。这,既是词学意蕴,亦是叶先生人格风骨的体现,坚守诗心,坚忍不拔,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崇高境界。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自去国,倍思家,虽身处异国他乡,叶先生始终心牵祖国。爱国,是她精神的底色。在年逾半百之际,她决意放下乐享余年的“小我”“小家”心态,主动提出返回祖国内地教书,一圆归国还乡之梦,将人生余热悉数交付于国家与诗词。三十多年来,她先后被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聘为客座教授,诗词讲学的身影遍布祖国大地,培养了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并将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浮沉一生,最使叶先生切切于心的,除诗词之外便是“我的国”,她深蕴民族精神、文化骨血的爱国之心令人动容。
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叶先生是中国诗教的“摆渡人”,贯中西文脉,探诗词美韵。她在晚年坦言自己最大的心愿,便是“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国古典诗词,将自己内心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作为一点星火,借此点燃年轻人心中热爱传统文化的火焰,将中国诗歌中的美好品格与高洁修养传递给年轻一代,终“要见天孙织锦成”。她不顾年事已高,工作至深夜,精挑细选200余首适合儿童阅读的古诗词,推出《给孩子的古诗词》一书;始终坚持著书立说,呕心沥血写成的19部诗词著作,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名作。叶先生始终以“无声的觉悟做有声的事业”,为中华文化的长流作出卓越贡献。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秘的价值所在。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2
看感动中国,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我想,更多的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激励自己要相信美好,相信好人终有好报,相信社会依旧充满温暖。
“伟大!”“感动!”“榜样!”这段时间,巡边老人魏德友的故事引爆网络,引发网民的关注,同时魏德友夫妇也入选了 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裕民县各族群众纷纷为老人点赞。
今年76岁的魏德友老人,在中哈边境5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他和老伴守了52年,走了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他用自己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一个普通老兵的爱国情怀,也因为他的事迹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今年39岁的马彩云是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一名普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经22年了,她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有时候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时间照顾,所以有时候也会忍不住抱怨,但在电视上看到魏德友的事迹后,让马彩云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我在家看电视,看到魏德友老人守候边境52年,非常了不起,我为老人感到骄傲,以后我也要像他学习,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马彩云说。
察汗托海牧场克什玛布拉克村村民张华从电视上观看了海比尔·艾合麦提的事迹后敬佩地说:“作为新疆人,我的心里面特别的骄傲和自豪,以后我也要向老魏叔学习,因为坚持了就会有收获。”
魏德友老人坚守边境的事迹在裕民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网民在微博上赞扬老人是“新疆人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3
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如果不是在姥姥家看了会电视,我还不明白今日就演感动中国。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当怎样办?应当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此刻,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能够花很多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我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经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澹了,可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我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日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我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4
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礼貌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感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感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家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那么,怎样才能到达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梦想。梦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只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样说,而是要看行动怎样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作为教师,就应为培养国家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默默耕耘;作为工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为国家生产出更多的粮食;作为军人,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坚守边疆、保家卫国;作为科学家,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发明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就应当努力学习成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真正无私奉献的人。
感动中国2024观后感篇5
1987年,莫高窟被评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的樊锦诗是申遗的主要负责人。梳历史、理保护、讲开放,在填写大量申遗材料的过程中,她看到了更为深广的世界。
“文物保护的国际宪章和公约原来没听过,保护涉及法律和管理从前不知道,怎么处理保护与旅游开放的关系也不清楚。这给我莫大的刺激。”樊锦诗说,在全面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体系后,她更深入地认识到了莫高窟的价值。
“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莫高窟全部符合。我想,一定要把莫高窟保护好,让它的保护管理真正符合国际标准和理念。”她说。
一幅关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巨大图景,在樊锦诗心里悄然铺开。莫高窟历经千年,壁画彩塑已残损破败。如何让这一人类遗产“永生”?做过文物档案的她想到了用数字的方式。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就是将洞窟信息拍照,再拼接整理,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的数字洞窟。这些数字资源还可以被“永续利用”,成为出版、展览、旅游等的资源。
说时容易做时难。形制改变、颜色失真、像素不足等一道道问题摆在眼前。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自己逐步摸索……樊锦诗说,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他们花了整整20年。
这些数字资源显示了价值。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运,数字球幕电影让游客领略了石窟风采,也缓解了保护的压力。
此外,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经验。
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