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时间:2022-10-31 17:03:52 分类:心得体会

大家在写体会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修辞手法,为了分享个人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写体会的方式来表达自我,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北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篇1

问技圆梦“中国星” 北斗敢与“日月行”

2020年7月31日上午10时30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一次重磅会议,一个核心主题,科技强国。源自中国的北斗系统在这一刻掀起了全球定位、导航的新篇章,昔有指南针,今有北斗星,中国之智在遥望时空相隔中上演“接力赛”,凤凰浴火,涅槃重生,北斗人秉持着“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的理念,让“中国之星”登临科技巅峰,开启了璀璨的强国之路。

突破“0”的桎梏,以中国力量创造新的奇迹。我们从清晨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在服务着我们,北斗为我们提供精准的时间,参与着天气的预测。我们的食物依靠着北斗获得产量,运输到我们的餐桌上,物流运输、城市交通、金融交易、国家电网能量涌动等,“衣、食、住、行”无论哪一方面的生活场景都离不开北斗。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关乎民生国本。意识到北斗重要性的中国也开启了对北斗密码的解读。2000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正式开启中国北斗之路,20年砥砺前行,44次发射,先后将4颗北斗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三号组网卫星送入太空,完成全球组网,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突破到冲刺,再到引领发展。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遥想昔日核心技术原子钟研发的缺失,“7年之限”迫在眉睫,北斗人背水一战,从“0”突破,与时间赛跑,与他国争先,克服重重苦难,成功完成导航卫星的发射、接收相应频率信号这一系列过程,正是这种航天力量让现如今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以高精度导航定位,混合星座布局、通信导航一体化模式的独特优势,在信号、技术、服务等独领世界先进水平,历史的每一个节点都在见证着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成长,中国用最短的时间以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以中国力量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北斗奇迹。

跨越“1”的格局,以中国智慧诞生新的记录。早在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国家经济条件、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中国摒弃了国际一直以来一步建成全球组网系统的部署,采取“三步走”战略,打破“1”的常规,“先区域,后全球”,步步为营,久久为功,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照搬盲从,从2012年突破重重技术瓶颈,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起,到2020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仅仅用了8年时间,用中国之智完美收官“星座网络”运维,将中国的北斗推向国际,服务全球,以开放融合,自主创新向世界展现大国气度,彰显大国风采。时间的车轮从未止步,北斗的成就也远非如此,北斗人在如今的基础上探索“北斗+”新模式,以“一流的北斗”提供更创新的服务,“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北斗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在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北京、湖北的北斗植保无人机,单架单次可喷洒消毒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深入防疫死角,而全国,数十万台北斗终端精准定位进入物流行业,“北斗+”信息产品更是能够将感染患者的行动轨迹精准定位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基层社区提供最有利的数据支撑,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以高精度定点点位,快速准确测量,快速实现“万丈高楼平地起”,为医院后续迅速施工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新时代下科技的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走向全球的北斗,将在国际擘画出新的蓝图。

引领“∞”的可能,以中国精神搏出新的天地。北斗圆梦“中国星”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北斗科研工作者26年持续奋斗的心血,“十年磨一剑”“铁杵磨成针”,代代航天人,漫漫航天路,北斗人用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踔厉奋发的斗志向世界彰显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26年来,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要传承好、弘扬好。要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为核心,持续探索,为科研事业创造更多“∞”(无穷)的可能,据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统计,北斗工程启动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调集了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技人员参与研制建设,陈芳允、孙家栋两位“两弹一星”元勋和几十名两院院士领衔出征,大国重器汇聚的是各方力量的有效集结,北斗精神就是中国精神,是那些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科研工作者们,无畏辛劳,源源不断地输入创新源泉,默默地为北斗事业贡献力量,是那些记者们奔赴工程一线,实时播报让全国人民看到北斗,为它加油呐喊,是那些数以万计的公安干警、警卫人员和通信、电力、气象、交通、医疗等行业工作人员恪尽职守,守候在各自岗位上,任劳任怨,为北斗筑起坚不可破的“安全网”,赓续“北斗精神”陶铸强国之基,未来无限可能需要我们新的一代继续尽锐出战,以中国精神再搏一番新天地。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圆梦的“中国星”圆的是人民的梦,圆的是中华民族的梦,作为青年党员的我们更应该将“北斗精神”最初的艰难险阻,北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永远铭记在心中,刻在我们的中国魂中。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篇2

基层干部与“北斗精神”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的第30颗卫星发射升空,这意味着整个北斗系统的55颗卫星成功组网成功,中国拥有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始于1994年,完成于2020年。26年,北斗从无到有;26年,北斗人霜染两鬓。年龄在长,容颜在变,不变的是北斗人对祖国的热爱。科学家的坚强、孤独、隐忍,换来了今天北斗的大圆满。科学技术的创新,离不开科学家的思考和钻研;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坚守和奉献。基层干部应该像北斗人一样,敢吃苦、能坚持、善斗争、能隐忍,让“北斗精神”成为自己的内在品质。

敢斗争、善斗争是基层干部的成长的垫脚石。在中国退出“伽利略”计划后,北斗人不认命,与工程技术难点作斗争,与难攻克的公式作斗争,与器件材料作斗争,与一切阻碍中国卫星事业发展的困难作斗争,坚持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如今中国北斗搞成了,而当年的“伽利略”却已是物是人非。基层干部应该和北斗人一样,敢于和贫困斗争,与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与汛情灾害作斗争。斗争不仅可以造成事物的量变,还能实现事物的质变。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斗争。面对不同问题,合理选择斗争方式,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基层干部是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的,在群众工作中,要勇于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打破常规、自主创新是基层干部前进的助推器。卫星精确定位对一个国家的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北斗人坚信要将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卫星间建立星间链路,攻克了在海外建立地面站的难关;给卫星装上app,让系统自己升级,自己给自己补补丁,避免出现问题无法解决。这些都是北斗人的创新,他们坚持自我创新,用创新驱动发展。如今,我们北斗系统的民用精度达到厘米量级,军用精度达到毫米量级。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中,矛盾突出、任务重,不仅需要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服务意识、大局意识等,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思维方式、体制机制等。创新不是让基层干部一味地打破旧的制度、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而是要找出问题和矛盾,利用旧的经验、结合新的技术,解决问题。

默默付出是基层干部走向成熟的试金石。北斗研制团队中有一位母亲因为经常出差,她的孩子学会的第一句长句子竟然是,“对不起,您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如今,北斗三号系统的最后一颗卫星送上太空,北斗系统成功组建完成,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这些科研工作者的付出。他们每天都在争分夺秒,抓紧时间做实验、修复bug、调试参数,希望早日攻关成功。北斗人的默默付出,给中国带来了底气。中国卫星梦是每个北斗人的奋斗目标,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是基层干部的使命和担当。5年来,基层干部一直奔走在扶贫的路上,一些干部为了扶贫霜染两鬓,一些干部牺牲在路上。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两不愁三保障”,是国家给予贫困人口的最低保障。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基层干部依旧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付出。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篇3

让10909背后的“奋斗者精神”永续前行

2020年11月10日,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10909这个数字不仅凝聚了中国深潜人的巨大智慧,更充分反映了中国科学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只争朝夕、勇攀高峰的奋斗者精神。

奋斗者精神是默默无闻,是无私奉献,是攻坚克难,是勇攀高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支撑,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伟大科学家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工程,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工程,从“胖五”冲天到“奋斗者号”刷新下潜记录……这些创新背后,无不凝聚着无数奋斗者们的无私奉献。从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等老一辈科学家,到黄大年、南仁东、罗阳等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再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钟南山、张伯礼、陈薇等科研工作者,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做着不同的工作,但他们都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将国家梦想作为个人追求,弘扬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奋斗者精神是支撑起我国伟大科学成就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精神坐标。

“十四五”擘画发展新蓝图更需要奋斗者精神。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更不会自动成真。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又将起航,前景光明,催人奋进,现在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我们越要加倍努力,更要保持奋斗者精神,要有“逢山开路、见河架桥”的担当勇气,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迎合时代之需、适应发展之要,撸起袖子敢创真创加油干。奋斗者精神是时代前进的动力,是推动中华民族更加强盛发达的精神支柱。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科技的发展,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每一步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何为英雄?为中国科技贡献每一份微小力量的科研工作者是英雄,在疫情期间的医务工作者是英雄,在抗洪一线奋斗的官兵是英雄,他们每个人都在重复的岁月中,用奋斗的姿态刻画着祖国的发展与未来。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篇4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_年前,“太空教师”王亚平为全国6000多万名学生太空授课时的寄语尚萦绕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将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位出舱女航天员。寻声凝望,原本神秘遥远的深邃太空离我们越来越近,一个个美丽的“飞天梦”正成为现实。

16日凌晨,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此时距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时间。由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组”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此次任务将实现与核心舱径向交会对接、由救援船转入正式任务船等多个“首次”,还将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搭载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历时21小时23分钟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18年来,7次载人飞行,间隔期从以年计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频率更快、衔接更顺畅,准备更从容,展现着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太空之旅从“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时间更长,步伐迈得更大更远更坚定,彰显着大国自信的豪情。

从“两弹一星”、“嫦娥”问月,到“北斗”指路、“天宫”揽胜、“天问”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苍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进,中华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从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阳;中国人民目光所及,正在从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质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区域。

“中国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满天神话变成现实”。的确,浩瀚太空里越来越多的中国航天身影,正在将中华民族对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怀,谱写成探索太空的现实诗篇。根据安排,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们在轨驻留6个月,中国人将第一次在太空中度过春节。期待除夕守岁时,我们能够第一时间听到同胞来自太空的祝福。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篇5

启迪心智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的受众主要是中小学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阶段最宝贵的财富。课本中高度浓缩而又晦涩的知识往往学起来较为枯燥,而当被这些理论支撑的科学实验,在孩子们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师”演示出来的那一刻,牛顿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题海里让人停滞的知识之锚,因为它们全都活了起来。科普知识的活力会转化为心智未开的少年求学途中的动力,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或多个孩子为追寻当年的太空实验而成为颇有建树的科学家。

理解科学需要“仪式感”。除过那些无人不知的科学天才,没有多少人天生对物理公式或数学推导有近乎纯粹的兴趣。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的功用一般,“天宫课堂”就是一部现实中的科幻作品。《三体》三部曲的问世从感性的角度让一代人拥抱科学,认识宇宙,“天宫课堂”则以科普教育为目的,用更理性的视角帮助青少年理解科学之美。

对外宣传需要“仪式感”。“天宫课堂”开播面向全球,授课内容可根据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切实把科普教育这堂大课上出了“国际味”。能在国家空间站做“天宫课堂”的项目,无疑是我国科技软实力的彰显。用航天事业“夹带私货”,早已是世界强国们做广告宣传的高端玩法,例如俄罗斯就曾在索契冬奥会和世界杯期间将奥运圣火和足球带上太空造势。航天工业需举国力以成,在太空里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闻。我国打造独一无二的“天宫课堂”品牌,象征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里程碑时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仪式感”。把课堂搬上太空并非浮于表面的科学作秀和形式主义,而是因为它同科学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补,用一种说服力的方式,向每一个崇尚科学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验证理想的契机。这样的“仪式感”值得再多“亿”点。

《北斗精神心得体会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