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时间:2025-04-02 13:40:13 分类:工作计划

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教师们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在实施教案前,需与家长沟通,争取支持与配合,小文学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二、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思考,交流

1、有以下生活场景:

(1)笑声明朗;

(2)走路轻捷;

(3)品评衣着;

(4)待人饮食;

(5)调侃玩笑;

(6)感染快乐;

(7)接待商人;

(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3、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易近人。

4、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深入文本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四、讨论、交流

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对比研究感受通过描写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而表现的鲁迅更为真实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讨论,交流。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五、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探讨,交流,朗读。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人物刻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生。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完成作业。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累积。

六、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直接和唐弢的《琐忆》进行对比,品味作者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七、练习举隅

1、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个性,请选择一处进行作简单评析。

2、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3、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先生真君子》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2

?牧场之国》

一、学习目的:

1、熟读课文,认识“镶”“嵌”等八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异国风光。

3、积累“膘肥体壮”“辽阔无垠”等词语和喜欢的句子。

4、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荷兰的无比喜爱之情,激发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学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关于异国风光的明信片或其他图片以及音像资料课件

重点:积累词句

难点: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

三、学习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学习欲望。

师:同学们,在咱们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你知道是哪儿吗?对,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美誉的——荷兰,它还是一个牧场之国。

齐读课题。课前让大家查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

(二)理解内容,感受美景。

1、师:同学们真会学习。今天我们就通过这篇文章去感受异国的风情。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他读得对吗?读通顺了没有?听了课文后,说说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

师:谁能评一下?(教师相机出示重难点词语和生词,提示朗读。)

2、师:谁来谈一谈荷兰留给你的整体印象。

师:是啊!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使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咱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第一段。

3、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读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句子。

生读。师相机引导学习相应自然段。(如先说到二自然段师重点引导学生感受牛多,牛的悠闲自在。)

师:这一段说了什么?大家也自己读一读。

出示“一条条运河间的绿草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

读句子,说说你的体会。(牛多)作者是怎样准确描写这些牛的?(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师板书。(牛多)

师:读读后面的句子,你还有何感受?(想象牛的神态和动作,理解作者拟人句的准确生动。)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请带着自己的感受轻轻地美美地读一读。待会儿咱们比赛比赛。

指名比赛,师生评价。

提出选择句子积累背诵的要求,练习背诵。

师小结:看来作者是通过写牛来描写荷兰的牧业。

4、大家注意到了吗?咱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一段的?师引导总结学法:初读——交流体会感受——想象、美读——赛读——选择性积累背诵

5、分组合作根据刚才的方法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交流反馈,教师相机引导。

6、师:同桌交流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一只绵羊或一只小鸡,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

同桌交流。

7、师:难怪作者说——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8、你看出这几段哪些语句或词语特别出色呢?你能把它记住并写出来吗?试一试,和小组的同学比一比。

(三)课件展示异国风光片,欣赏完后再用一段话介绍介绍,可以用课文中学过的词句。

作业:小组合作办一期异国风光的剪贴小报,并配以简短的说明,课外展览并分小组评比。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和格式方面的要求。

2.能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3.培养写日记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选择合适的材料写日记,格式正确。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日记本。

2.课件。

教学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呢?(日记本)

2.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4.好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日记。(板书题目:我来写日记)

二、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怎样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回顾第16课《护士长日记》。

2.通过《护士长日记》这篇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3.师小结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1)日记的格式: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2)日记的内容:不仅可以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还可以写做过的事。

(3)写日记并不是把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下来,而是应该选择印象最深的、有意义的,能使自己感动的内容。

三、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生谈体会,师相机指导。

(1)日记内容不限。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注意格式正确。

四、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明确本次习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出示课件)

主要内容:写一篇日记。

要求:(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

(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3)注意日记格式。

2.展示教师的几篇教学日记,课件出示其中的两三篇日记,看看分别写了哪些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日记吗?

(1)善于观察。

(2)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3)多观察、善思考、勤动笔,文章当然越写越好啦!

4.从这几篇日记中,你学到了什么?

5.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6.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1)写什么事?

(2)按什么顺序写?

(3)表达怎样的心情?

7.小组汇报交流。

8.学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回忆写法,组织练写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

这节课我们就根据上节课自己的选材内容,把它们写下来。

2.学生试写,老师巡视指导。

3.朗读交流。

4.师生评议。

5.完善习作。

通过刚才的评议,同学们一定还想把自己的日记读一读,改一改吧!就让我们现在行动吧!可以同组的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也可以自己独立修改,相信你能把它写得更好!

二、眷写习作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4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古诗引入

出示古诗《早春》,老师范读或由会读的同学朗读,再说说早春的特点。

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脚步轻轻,若隐若现,羞羞答答,躲躲藏藏。我们必须留心观察,才会发现春天的踪迹。当我们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一定会荡起一阵惊喜,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让我们先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小朋友在春天里发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想办法记住生字。

2.在小组里由组长带领大家学习自己不认识的生字,注意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认识的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三)再读课文,感知发现

自读或小组合作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后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

(四)配乐朗读,读出感情

播放轻音乐,创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一起的轻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课文。

1、交流自已课后找春天的情况。

2、你感受到“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春天的呢?再带着这个问题读“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体会本文作者急切、向往、激动的心情,感悟“冲出、奔向”等词语。

3、你从“春天好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句子中能体会到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说说初春的特点,从而体会课题中的“找”字,体会课文表达的发现的乐趣。

4.本文作者找到的春天是怎样的?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课文,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悟春天,体会找春天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和蕴含其中的感情。

5.带着欣喜的心情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找到春天的欣喜与激动。

二、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找找说说”

1.重点指导“溪、摇、躲、解”四个字。注意提示和范写容易写错的笔画和部件。

2.采取同桌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找找说说”的练习。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一)学会“饰、隔”等12个生字;认识“宇、例”等10个生字;理解“装饰、恐惧”等词语的意思。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了解太空生活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丰富学生的太空知识,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太空生活的*。

(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了解宇航员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写作上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重难点突破: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感悟,结合观看神七图片来感受太空生活的奇妙和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做好知识储备。

(二)教师:搜集神七宇航员太空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

一、交流资料,引起兴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资料。

(二)教师导语:太空生活是神秘的,让人浮想联翩。而今,人类的“飞天”已不再只是一个梦。你想感受更多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内容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太空生活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四)全班交流。

预设:生活环境

太空行走

睡眠情况

看到的景象。

三、作业

读熟课文

【设计意图:对于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学生比较陌生,因此,一开始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资料,做好一定的知识储备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中,读中感悟,读中促讲。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教师谈话引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太空生活的奇妙,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走进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二、精读课文

(一)学生品读课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宇航员的太空生活,并练习感情朗读。

(二)全班交流

(三)教师适时用媒体展示神七宇航员太空生活的画面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

预设:

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行走是千姿百态的,地板、天花板、舱壁都可以走。由于没有重力,他们在太空宛若漂浮于水中的鱼,稍微一用力,就会游来游去。这时人不会往前行,而是会滚起来,前滚翻,后滚翻,翻一串跟头,要想向前走,必须有一个支撑点加上外力。(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千姿百态,他们像漂浮在水中的鱼,看起来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行走起来,不但艰难,而且难以控制。)

在太空,宇航员什么地方都可以睡,飘在空中可以睡,靠着舱壁可以睡,绑在床上也可以睡。(在太空,宇航员失去了重力,身体可以漂浮在任何地方,在太空中睡觉真是太奇妙了!)

但是宇航员一般都睡不好觉,原因有多种……这样就可以消除飘飘然的下坠感了。(我感受到了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除了奇妙还有艰难。)

第6、7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样子。展现了地球的美丽至极,实在奇妙。)

三、课文总结 感情升华

回顾课文,请学生谈谈学完课文后有什么感想?

(现在人类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正一步步地开启着太空奥秘之门,老师希望同学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可以加入到探索宇宙奥秘的队伍中,为人类认识宇宙,更合理的利用宇宙做出贡献。)

四、学生自主识字 教师指导书写

五、拓展延伸

宇航员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使我们了解到人类科技水平的高超,但宇宙是无限的,太空中更多的奥妙还等待着你们去探索!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向别人介绍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

先列一个提纲,再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让学生回顾课文,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在此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个体认知的快乐,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品质。】

【设计意图:以读、说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结合神七宇航员太空生活的图片了解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生情,以学定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对科学的兴趣。】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菩萨是怎样的吗?(板书:菩萨)

学生交流。(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2、说说对兵的理解。(板书:兵)

3、质疑:“菩萨兵”是谁?为什么称他们是“菩萨兵”?

二、初读课文

1、自渎课文

要求:画出生字词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自学

出示:

藏民地区一段同胞朱德翻译糊涂春耕播下动员感激平平展展尽心尽力多音字:挨藏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三、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

(一)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知道“菩萨兵”这个题目出自文中的一句话,请同学们快速地找出来。

1、学生自由读,划出文中的句子。

2、交流出示: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1)“菩萨一样的司令”是谁?“菩萨一样的兵”是谁?

(2)是谁这样称呼他们的?

(3)指导朗读:藏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注意读出感激的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藏民们原来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1)抓住“一……早就……”等词语体会藏民的害怕。

为什么害怕?想象反对军队是如何对待藏民的。

(2)朗读体会。

3、教师小结:藏民们原来是如此害怕军队,可是后来又称红军是菩萨兵,藏民们的态度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方法认字、写字、积累语句。

2、学生通过交流想一想自己应该怎么办

3、引导学生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向同学们展示

4、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认读和识记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的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两种识字方法。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和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我的发现

1、有个小女孩发现了两种有趣的识字方法,你想知道是什么吗?

⑴课件出示小女孩的话:

⑵动脑筋,找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生字:

课件出示第二组生字,用同样方法学习。

⑶检查生字认读:

①齐读。

②指名读

③开火车。

⑷我们学过得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认记?

2、读读想想:

⑴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⑵这些词有一个共同点,你发现了吗?

(都有一个张)

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词中意思就不一样。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词中“张”的意思:

“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学生演示理解。

“一张画”用实物讲解。

“张爷爷”的“张”是人的姓。

“开张”在句子中理解,如: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

自己练读。

齐读。

学生自主观察。

自主发表见解,集体归纳方法:

减一减。

运用归纳的方法自主识字:

票、元、旦。

用生字扩词巩固: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去。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⑴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由练读。

⑵谁想读给大家听?比一比谁读的好。

2、读读背背:

⑴课件出示儿歌。

教师范读。

⑵生自由练读,也可同桌一起读,互相帮助。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⑷生尝试背诵。

⑸检查背诵情况。齐读。

(也可采用多种方式认读)

分别用“照顾、精彩、奇妙”口头造句:

①自己思考。

②指名说,及时纠正错误。

③同桌互说。

①齐读。

②男女生分读。

③指名读。

通过交流,互相正音能更好的掌握。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篇8

教学目的:

一、学习这首词所表达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名、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领悟宋词优美的语言及深邃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是一首著名的宋词,作者系豪放派词人,词的意境广阔、深远,要求学生想像词中那战火纷飞的场面,从而进一步了解词的主旨。

二、本词用字简炼,短短的62个字,给我们勾画了一场塞外战争图,故本词不宜作太多字面上的解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意。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想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多媒体展示古代战争场面,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然后再展示“醉里挑灯看剑”图,请一学生描述画面内容。画里的这位老者他在沉思什么?他在追忆什么?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共同学习这首《破阵子》,来了解和认识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二、介绍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语气,并在书上划出断句位置。

2、学生读。(小组读、个人读,要读出豪情壮志。有点评)

四、分析(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一)上阕: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明确: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回忆出来的。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明确: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分组讨论,根据词意,想像出此时的场面)

明确:“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二)下阕: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五、拓展思维练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假如你是词中的将军,请你把驰骋沙场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描绘出来。 (小组讨论后描述)

2、假如你是他的好朋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 (小组讨论后表演)

六、课后作业:

把《破阵子》改写成一篇抒情散文。

教后记:

《3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
付费查看全文和复制
限时特价: 5元/篇原价10元
在线支付
联系客服
复制成功!
付费成功后,若无法使用请联系客服 微信号:bigfish5135 打开微信
在线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2:30 14:00-18:30 周六 9:00-12:30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
如您已付费,请耐心等待,切勿二次付费。
支付成功 已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